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过程及其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三个过程: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术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束缚,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化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但它的局限性表现在机械性,形而上学和不彻底性。18世纪中叶以来,西欧工业革命促使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但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使思辨的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为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思想渊源除了深厚的自然科学基础,还有源远流长的古代自然哲学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直接先驱乃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很多学者认为,自然辩证法其中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诞生的,因为恩格斯的有关思想和主要论文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因此一般认为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的就是恩格斯于1877年公开发表的《欧根-杜林先生在哲学中实行的变革》,即大家所熟知的《反杜林论》哲学篇。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经历了从物理科学到生物科学、从理论科学到技术科学的一系列革命,更广泛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所固有的辩证法,与此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为:(1)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本原和基础。(2)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4)人化自然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自然界的特殊部分,人类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2.“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绝不像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今天出现生态危机是因为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怎么处理?)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彼此制约,相互统一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依赖与能动的辩证统一。人依赖自然,人类必须依靠自然才能够生存。其次自然界能够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最后人与自然是实践基础上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早在生态危机还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坏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还有近几年来自然灾害不断,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变革自然引起后果的多元性。恩格斯指出,我们在变革自然时,不仅要重视它的短期效果,更要重视其长期后果。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应为两者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应树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体现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等方面,它们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们不能对大自然随心所欲地发号施令,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我们人类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相处,承认和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和谐共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持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的态度,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里的很小的组成部分,人类应当尽量减少对自然界的破坏程度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应当想尽一切か法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破坏自然界的活动要提升到全人类社会的法律和政策的层面上来加以限制如限制减少资源浪费,减轻对自然界造成不必要的破环等。无论在哪个社会形态下,人只有本着这样一种生产理念来对待大自然,人类社会才能得到永续发展。3.论述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以及他们如何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成就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被划分为三种形态: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系统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既是简单的、线性的又是复杂的非线性的。系统自然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再次系统生态观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演化问题,阐明了时间的不可逆性,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关系,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人工自然观: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诉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皆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生态系统。其基本思想是: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系统。它倡导系统思维万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明的理论基础。三种自然形态的统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坚持了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4.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改造和随之产生的科学技术不断前进的,各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工具或技术发明也成为划分不同时代的标志,科技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也随之凸显,危机与灾难逐渐膨胀,科技异化开始产生。科学技术在为社会生产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异化了人和自然。机械世界观、私有制、片面发展是造成这种异化的根源。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前迫需解决的问题。科学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的一种必然结果。人的异化理论是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他主要从两方面阐述这一问题。人的本质异化系劳动者被剥夺了他的生活,失去了人的本质,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异化为物与物的关系,此时,人失去了作为人而存在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并不在于其自身或其物化,而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逻辑,它使得技术的使用成为资本家阶级攫取利润、霸权的工具。现阶段,想要摆脱人的异化:第一:必须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人与社会之间是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个人活动会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会影响个人的活动。在个人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会避免人与人之间的恶性竟争,促进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第二,必须建立合理、公平的社会制度,合理、公平的社会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三,必须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唯有如此,才能使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拜物教现象中的人们不至于失去作为主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想要摆脱自然的异化:第一,人类要遵循和平、公平、公正,造福于人类共同家园的原则,树立科学技术是不应该被用于征服和统治包括各种生物在内的自然界这一目的的。科学应该是用来使人类与自然的节奏协调,使其有规律的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用的理念。第二,要限制人口过度膨胀,人口过多的压力必将转化为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第三,改进工业化机械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需明白,科学技术对人和自然的异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经阶段,我们唯有肯定它的存在,并且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它所带来的影响。至此,我们可以认为造成人的异化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生产关系,而不是科学技术本身,异化是由私有制和强制性的社会分工引起的。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全面发展,才能消除异化。5.基因编辑婴儿遭到抵制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科技领域伦理争议和伦理事件时有发生,最近,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的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此次围绕基因编辑事件的讨论点就在于科学研究与科技伦理之间的关系。科学道德和科技伦理已经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和方面。爱因斯坦曾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科技伦理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要求科学技术工作者从观念和道德层面上规范人们从事科技活动的行为准则,其核心问题是使之不损害人类的生存条件(环境)和生命健康,保障人类的切身利益,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社会行为,承担着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从这点来说,在科技活动中遵守伦理规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切不符合伦理道德的科技活动必将遭到人们的异议、反对,被送上道德法庭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人与科技手段的关系,两者的关系中,人是目的,科学技术是手段,科学技术是为人服务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人有能力支配科技手段从自然中不断获得自由,与此同时,他也需要尊重工具系统的规律和性能,服从工具操作要求。单方面地发展科学技术,并不能使人一定得到幸福和满足。要缓解和减轻科技手段对人的控制和压抑程度,必须需要伦理道德的关怀。强调科学伦理并不是限制科技创新,而是确保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涉及百姓健康、公共利益和社会安全的研发活动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既可以防止技术滥用、防患于未然,也有助于科研人员认清科技的局限,及时纠正偏差、修补漏洞。科技最终是要为人类服务的,人不能成为科技的奴隶;科技成果和创新固然重要,但遵守伦理道德同样不可或缺。譬如面对生命伦理问题,科学家的社会责任至少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科学家应对其科学研究本身的行为负责,即在研究中一旦意识到其结果会对人类构成威胁或伤害,应当自觉约束乃至终止研究;二是科学家应对其社会行为负责,即把已经认识或预见到的、由研究带来的各种可能后果,负责任地告知公众。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科技给人类带来的一切危害都不是它本身的过错,但科技方法、科技活动、科技成果以及成果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