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皓月当空照千载此一轮——赏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2010级汉语言文学普招本科班2010150304002翟永举内容摘要:本篇论文试从《春江花月夜》的画面描绘及情思表达、艺术价值同历史地位、炼词造句和诗味意蕴等三个方面作出浅层鉴赏和探究,努力发掘出《春江花月夜》的思想进步性和艺术完美性,以说明《春江花月夜》为何是诗歌天国里一轮千载辉耀的皓月。关键词:明月情思宫体诗意蕴天上那一轮高悬的明月,你何年何月就曾俯瞰着这个尘世?漂泊天涯的游子,你几时才能回归故里,重圆那相思憔悴的红颜相知?唐初诗人张若虚这篇《春江花月夜》以思接千载之问、情动万里之愁,如那璀璨皎洁的明月熠熠高悬于诗歌的圣殿。一思接千载情动万里诗人以“春江”提笔,“明月”接至,吐出诗题,开启出辽阔夐远的境界。一江春水浩浩流去,汹涌的浪潮将宽阔的江面与大海相接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随潮水涌动而升,潮浪将明月洗濯得更为皎洁灿亮。这一瞬间,天地之间铺展开粼粼荡漾的水波,月华随波耀动,洒向大地上的每一条春江,这场面该是怎样的壮阔,怎样的华美,自然造化的伟大几乎要摄走我们的心魄。“江流”四句,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牵引我们的目光去往某一处,看那江流曲曲折折含情脉脉地绕着芳草原野流淌,看那月光洒落于密密匝匝的花林时如雪珠弥漫的奇景,看那雪珠摇身变作隐隐约约的白霜,看那皓月与白沙相合一色不辨你我的苍茫……春是和煦的,江是浩渺的,花是芬芳的,月是皎洁的,夜是恬静的。春、江、花、月、夜竟如此浑然一体,自然天成,和谐美妙,奇趣横生。诗人静静的心灵独对这绝美的天地,与它发生了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唔淡”(闻一多语)。“江天一色”仿佛是一场空灵的梦,没有任何利欲功心,俗脂滥粉,而是清明澄澈,一尘不染。他用梦的天真向造化追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但诗人并没有陷入青春苦短、人生易逝的狭思,而是于刹那间灵悟到了有限与永恒:“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看似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白头吟》)同出机杼,实则有格调高低之分。刘诗重在强调“人不同”三字,仍是感叹年华易逝、青春不再。而张诗虽然也有对人生短暂的淡淡感伤,但它的基调并非颓废和绝望,而是执着于对人生的追求和热爱;它思盖整个人类的命运,把生命的传递与江山的不变、个人的短暂与不息的人类文明结合起来,自是眼界阔远。而李白似乎直接受此启发,在《把酒问月》中吟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诗人毕竟是尘世之人,他从梦中抽身而出,站临江水、月亮的对面,和它们絮絮交谈,倾诉着人间的愁与思,情调也有雄浑转入缠绵。游子如一片白云缓缓的飘离,只剩下思妇站在分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真是“湛湛江水兮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楚辞•招魂》)而这样的游子又何止这一个?离别的夫妻又何止这一对?今晚谁会坐着漂泊远方?何处的月满高楼会有人的相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月夜寄杜郎中》)而可爱的月光竟是如此善解人意,一往情深。月亮从茫茫高空俯视人寰,发现了寂寞的思妇,忙赶来和她做伴。思妇徘徊,月影相随,照着她的阁楼、闺室、镜台、门帘,流连踯躅,挥遣不去,悃悃款款,殷勤眷顾。难免让思妇魂牵梦绕,思妇被感动了:原来天地间最可信赖的是月亮,何不追随它去看看音信杳然的丈夫呢?南朝谢庄《月赋》有云:“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李白也对月许愿:“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接着,诗人又借汉代苏武“雁足传书”和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鱼腹寄书”之意,委婉地道出思妇寄信不达、徒劳相思的闺怨。思妇如此情深,那漂泊的游子可懂得妻子的相思之苦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何尝不思念着你呢?昨晚睡梦中我梦见那园中的春花散落在水潭里,你相思的心也如这凋零的落花一样憔悴吗?可惜春天过了一半,我还是不能回到你的身边去呀。春光随着流水游走,已经到了尽头,江潭上月亮也要落下,又向西而斜。斜月慢慢下沉,藏入海雾。时间过得真快,天就要亮了,可你我相隔仍是天南地北,这万里之遥如无限之远,一点也没有缩短反而愈来愈长啊。“还顾望泪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可是天涯断肠之人,又岂止我一个?同心离居之家,又岂止我一户呢?“不知乘月几人归?”诗人在结尾处,将个体的游子之愁思妇之怨升华为所有的游子思妇之情,表达了对所有离别之人的同情和祝愿。最后以落月摇情依依惜别结笔,情思悠长,余韵无穷。回顾全诗,诗人由望月而生发出对宇宙初始和人生开端的探索,交织着游子思妇的两情缱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由爱情而辐射出愿天下有情人早日团圆的祝福,结以落月余晖的拳拳之忱,构成一曲自然美和人性美的赞歌。真可谓思接千载发浩叹,情动万里结同心。二宫体自赎孤篇横绝如此清新的诗句,如此美妙的意境,如此动人的情感,该给此诗以怎样的历史评定呢?这还要从那个荒淫不耻、文风靡艳的齐梁时代说起。齐梁时代思想环境宽松,没有严格的思想禁区。皇室生活闲适,社会风气奢靡。这些因素都助长了宫体诗这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采丽靡轻艳的娱乐性质文学的发展。写妇女及情爱之事早在《诗经》中就已被描写,《古诗十九首》又有进一步的表现,但那都是写一种难以割舍的深挚情怀和发自内心的深沉爱恋。可宫体诗着重写妇女姿色的艳美甚而常常带有性暗示、性挑逗的意味。如“唯余一两焰,才及解罗衣”(纪少瑜《咏残灯》),“谁知日欲薄,含羞不自陈”(萧纲《率尔为咏》)。宫体诗脂粉气弥漫诗坛,诗风卑下,缺乏骨力,常常“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文学日趋柔弱,诗坛庞杂混乱,优劣不辨,美丑不分。可以说这一时期的诗歌几乎完全笼罩在宫廷的贵族文学的阴霾下。到了隋代,隋文帝出于政治考虑,采用行政手段强制文风改革,虽雷厉风行一时,无奈到炀帝时,齐梁的绮丽宫体又沉渣泛起。炀帝与亲信学士在宫中吟诗作乐,隋代诗风再趋浮艳,蔓延至唐初不歇。初唐的乐府针对齐梁乐府的浮靡,开始注意改革。一方面认为要纠正齐梁乐府的浮靡但对它的辞采还要吸收,这主要表现在初唐四杰的作品中;另一方面不仅不取齐梁的浮靡,还摒弃他们的辞采,用一种清润的风格齐梁的绮丽浮靡,这便诞生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如果说卢骆是对浮艳奇靡诗风狂风暴雨般的横扫,紧接其后的刘希夷则是宁静爽朗的黄昏,而张若虚这首《春江花月夜》是风雨后更宁静更爽朗的月夜。《春江花月夜》原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是陈后主与宫中女学士相和为诗,采其中的最艳丽的曲调。隋炀帝也曾作过。而张若虚这首《春江花月夜》与御用文人的贫乏作品相比,一洗宫体诗的脂粉铅华,从内容到语言都给人一股清新之感。诗中着力渲染楼上妇女的情思和舟中游子的离愁,缠绵悱恻,丝丝袅袅的幽怨中交织着期望和向往。描写的内容已是地位较低下的普通人的生活,完全脱离了那种娱乐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为封建主义服务的带有“猎艳”性质的低级趣味,把爱情描写恢复到《诗经》民歌和乐府的传统,反映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既折射出唐朝和平发展时代的生活美,也体现了当时唐朝人所独具的一种精神美。全诗由景入理再到情,将景、理、情融为一炉,相生相成,意境浑圆。其次,诗人将春、江、花、月、夜五事物交错层迭,相衍相生,布局严谨,层次井然,清澄寮远,“炼成一片奇光”,创造出和谐完整的艺术画面。再者,诗人在韵律上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四句一韵,逐章深入,环环相生,变幻无穷,把韵律节奏的变化与诗情跌宕起伏结合,千回万转,流畅圆美。另外,诗人在景色描绘中已初显现代手法的运用,在“春江花月夜”这幅美妙的画面里,诗人以高超的蒙太奇技巧,打破了文字甚至画面的局限,以电影镜头般流动的笔触将一个又一个绝美的镜头放映在观众(读者)眼前,令人目不暇接,饱览圣景。《春江花月夜》以其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想内容和完美浑圆的艺术创造,揭开了盛唐诗歌的序幕。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言,“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了那份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也无怪王闿运在《湘绮楼论唐诗》中感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三大家妙语小生鄙见《春江花月夜》之美不仅在其完美景色画面的描绘和悠远动人的情思的表达,还在于遣词造句之意蕴的丰富和魅力的永恒。笔者才疏学浅,冒昧猜解,略陈鄙见。起笔二句一“平”一“生”,状写江海相接,海月初升。“平”字有静象之意,以显浩瀚莽荡无边无际之态;“生”字状其潮水跃升的动人瞬间,尽显动象之势,形象逼真。而择“生”字不用“升”字,是因为“生”字渗入诗人主观想象,赋予明月和潮水以生命力,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处还想提一下“海”字,此“海”到底是否是真“海”,是诗人亲眼所见之海?想来未必。如果是真海,那么江海相接也是诗人眼见之景,那么想必诗人自然是在江的入海口或离入海口距离较近的江中或江畔。但下面“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显然“千万里”指“春江”而非指“海”,这里的“波”是江波而非海波。可想而知,诗人是在距海千里之遥的春江之上随滔滔江水望去,想象江海相连、潮月共生的壮景。另外,“江”在古代专指长江,长江江面浩大,诗人把长江开阔处说成是海,言其浩瀚壮丽也未可知。但“何处春江无月明”中的“春江”也可理解为泛指,即大地上的每一条江水都受到月明的恩泽。诗中还有一些地方也可理解为虚写或泛指,如“青枫浦上不胜愁”。青枫浦,确有此地,在湖南境内,一说泛指分别的地点。那么后面“碣石潇湘无限路”中,“碣石”“潇湘”,一在河北,一(确切说是两条河)在湖南。如果青枫浦为分别地点,潇湘一处自然是思妇所居,碣石之地自然是游子所在,但碣石在河北,这显然与诗意相悖。所以诗人在此并不确指某地某人,而是将这种思妇之怨游子之愁延升至天下所有离人的愁怨,故境界自高一筹。在“昨夜闲潭梦落花”句之后开始言游子之愁。根据巴普洛夫的学说,梦是外界刺激和已有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此美好的的月明之夜,却不能和你一同享用。而在我离家的这些日子,你又添了几丝白发,减了几寸腰围。客观的外在景色和主观的内心愿望相互冲击,梦的翅膀飞到家中小园。那湾闲静的深潭,潭水悠悠,残花静静地从枝头落下,无声地浮在水面上。这湾闲潭何尝不是思妇深锁的内心,此处的落花何尝不是青春将逝的佳人。虚写景,实指人。思妇独守深闺,落寞空寂,憔悴削瘦,芳华将逝。此句真可谓神来之笔。再看诗中的“可怜”二字,出现两次,一是“可怜楼上月徘徊”,一是“可怜春半不还家”。那么这两个“可怜”的意蕴是否相同呢?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可怜”有可爱和值得同情两个意思。那么“徘徊”之句似乎释为可爱较合适,“还家”之句诠为同情较准确。那么各除了一层意思外,是否还有其他蕴味呢?你看,明月勾起了思妇的眷念之心,思妇想撇开幽怨,可明月如影随形,这明月是否有点恼人呢?而不管思妇如何帘中卷月,砧上拂月,可明月都一如相伴,这月亮是否又可怪呢?你想,日复一日,离家多时,想那空楼锁怨,欲说还休,只叹春光已半,还不能回家,游子不禁起自怜之心,又何尝不是满腔急迫还乡之情呢?可见诗中同语,并无半点雕琢痕迹,却有如此丰富的内涵,真纯隽永,意蕴悠长。而那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千古哲思,辉耀苍穹,不知道辐射了后代多少诗家词人。前面已提到李白的《把酒问月》。另有唐赵嘏《江楼感旧》:“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由以月传情引申到借花言志,如岑参《韦员外家花树歌》:“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欧阳修《浪淘沙》:“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真是一语照千古,诗家见略同。总之,《春江花月夜》说不尽,闻一多先生称之为“顶峰上的顶峰”也就不是过誉了。可以说诗人心中之月与自然之月相辉相映,缘事而发,顺手而成,浑圆完美,不可复制。真可谓皓月当空照,千载此一轮!主要参考文献:1.《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鉴赏》谢真元主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