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二.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三.论述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四.论述普遍联系主要内容。(分析题)1.联系是指事物内容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2.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五.论述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3.运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六.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达。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的性质,地位和作用。2.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社会主义是共性,中国特色是个性。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可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七.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简述二者关系。(考到可能性不大)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八.如何理解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基本条件。(材料分析)1.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经过理性思考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上升为理性认识。3.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是有条件的。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真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运用实践手段等;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材料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九.运用真理的决对性和相对性原理谈一谈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态度。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任何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其次,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4.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规律,是绝对真理,我们应该坚持;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不能够解释一切问题,具有相对性,因此我们要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十.论述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首先,价值评价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其次,价值评价要求实践活动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服从于实践目标的实现;最后,价值评价引导实践活动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2.在当代中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坚持喝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3.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一.如何正确认识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1.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2.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十二.论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统一关系。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3.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4.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利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这一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十三.论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思考题)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十四.论述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思考题)1.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2.其次,社会进步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3.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十五.论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分析题)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1.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3.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4.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十六.论述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思考题)(自己组织语言)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2.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十七.如何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论述题)1.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的物质条件。2.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3.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十八.论述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和方法。(思考题)1.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物资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劳动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3.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4.剩余价值生产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十九.论述资本积累理论及内容。1.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