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理论精华-复习要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传播:一、含义:传播是一切交往的实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它直接表现为社会信息的流动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既是人的社会化意义建构行为,又是人际间或组织间发生、发展和维持关系的基本机制。从普遍意义上讲,分为非人类传播和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分为非社会传播和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指人的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则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传播学所研究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传播,即人的信息流动过程。(“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互动关系”说:强调传播的双向性;“信息符号”说:强调传播是以信息符号为中介的活动;“目的、刺激反应”说:强调传播的目的性。)二、类型:(一)内向传播(intra-personalcommunication):也称自我传播、人内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主我(I)和客我(me)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在传播过程中,信息主体和信息客体是同一个人。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1、内向传播的形式:正常形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和感情异常形式:入睡状态和做梦、催眠、酒精中毒和毒品服务、高峰体验和沉思状态2、自我、自我互动:主我:意愿和行为的主体;客我: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代表,社会化的自我。人内传播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互动的介质是信息,即米德所说的“有意义的象征符”。布鲁默指出,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在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他人和社会期待,而个人会以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进行能动的解读、选择、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加以组合,然后创造出与新情况相适应的新的意义和行为。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反映。(二)人际传播(personal-communication):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的非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话、书信等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1、人际传播的动机:认识自我的需要;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控制周围环境;情感沟通需求2、人际传播的特点(1)直接传播:不依赖大众传播媒介作中介物,可以直接了解传者的情绪或个性等特征;(2)随意性大:传者和受者的位置在交流过程中可随时交换,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也可根据现实情境随时调整改变;(3)保密性强:因为是直接交流,而且传播对象和范围可以控制;(4)反馈迅速:直接交流的情况下,传受双方都容易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交流;(5)速度可以控制:随传受双方的需要而进行变更。不足--覆盖面窄、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3、自我表露是人际传播的基础。米德认为,人的“自我”产生于信息交流之中,是人们与他人的交流活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自我”的基础是个人的自我定义或对自身身份的潜在指定,这种指定是通过他人对自身的2行为所作出的反映而表现或暗示出来的。自我表露有助于人的自我认识,是人们进行自我认识的基本途径,并且促进我们对他人的了解,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三)群体传播:1、群体: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库利根据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直接和间接程度,将群体分为:初级群体(Primarygroup):指人际关系亲密的社会群体,主要是指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群伙等,亦称首属群体、基本群体。他指出:初级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群体。这些群体是人们的自我观念发展的摇篮,在人的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初级群体的特征主要是:面对面的互动;②有限定的群体规模,通常是小型群体。以保证彼此能够有足够机会接触和交往。③不能完全替代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④靠习俗伦理维持的群体控制。次级群体(Secondarygroup):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一般说来,次级群体规模比初级群体要大,成员较多,有些成员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个人接触,群体内人们的联系往往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来建立。次级群体既是个人步人社会所必须加人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参照群体:指个人用作某种参照对象来评价自身、他人或社会事件的标准的群体。1942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H.海曼首先采用这一术语。参照群体主要执行两种基本功能:规范功能:参照群体对个人施加压力,推动个人按照群体规范行动。比较功能:借助于比较功能,个人对自己、别人、社会事件进行比较、评价。参照群体的规范可以成为个人的社会目标,成为个人的自我评价、对社会生活现象评价和世界观形成的基本标准,在个人的社会化以及个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群体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能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对于个人,群体是满足个人需要的重要手段;是个人的信息和社会安全感的来源;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和手段。2、群体压力:指已经形成的群体规范束缚其成员行为的无形力量。群体为保持其共同活动顺利进行和关系状态的稳定,会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违反者会受到孤立甚至驱逐,于是人们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要屈从于团体利益。群体意见对个体所形成的压力过程为四个阶段:合理辩论--好言相劝--围攻抨击--隔离排挤(四)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指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即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间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1、组织传播的形式:(1)正规的组织传播:又可分为组织内部传播(组织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和外部传播(组织同外界环境之间);(2)非正规的组织传播:3是一种没有与组织的正规结构等级和交流网络相对应的信息交流,比正规组织传播效率高,多以联络感情的满足性交流为主要目的可以减少组织的制度性结构压力,使成员保持更好的精神状态、发挥积极性。非正规组织传播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传送小道消息(“葡萄藤”)。“葡萄藤”传播速度快、精度高、信息量大、反馈广等。(小道消息负熵较高,因为人们出于各种心态,留心保持原样。)小道消息一般具有真实性,而谣言基本上是捏造事实。减少谣言的方法:尽可能详细地提供成员所关心问题的相关信息,扩大信息流通量以防止产生歧义。2、组织传播的方向(1)横向传播(消化纵向传播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等)(2)纵向传播:自上而下的传播(互动较少、传播的信息量小、冗余信息多、精确度降低)自下而上的传播(有利于提供组织的工作效率,加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可能发生信息的散失,降低精确度)3、组织传播的功能:手段性的(以交流为手段,达到某种目的)满足性的(以社会情感的满足为目的)。○1协调组织内部成员的联系,以实现组织目标;○2建立组织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以适应外部环境并与之发生良性互动;○3交流组织内部情感,增加成员凝聚力和向心力;○4满足其成员的社会心理需求,激励其士气。4、与组织传播有关的学派和理论:(1)功能主义学派:注重研究传播与组织之间的联系与影响,该学派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科学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系统论学派;○1科学管理学派(泰罗制):由泰罗创立。把组织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效结合,以求达到组织目标。采取科学选择和激励性措施,最大限度求得个人发展和报偿,但认为员工是“经济人”,采取“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无视人的主体性,忽视人际互动对于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性,不利于组织内部沟通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2人际关系学派:由阿基里斯提出。强调“组织成员”的人格个性和心理需要。认为人通过人际互动发展自我,个体也经过自我过滤观察世界,并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最著名的是麦克雷格的“XY”理论。其核心为充分发挥组织传播的功能,在尊重人的自我价值的前提下,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实现组织目标。○3社会系统论:将组织的整体性和过程性相结合的理论。法瑞斯、拉塞尔和蒙奇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从系统、结构、功能三个层次分析。维克的理论将组织化过程和组织交流连接起来,反映现代组织研究新趋势,也属于社会系统论。【法瑞斯的“交流负载”是指传输给个人的、具有一定数量和复杂性的信息对个人而言,可能为贫乏负载(消息低于处理能力)和过余负载(消息超过个人处理能力)】4(2)社会文化学派:认为组织是社会文化的结合,组织成员的传播互动社会性地构建了组织文化。(3)组织传播研究的批评学派:从分析组织中权力关系对生产方式、性别、组织话语等方面的控制入手,分析组织中意识形态与霸权的产生。以协调控制理论和女权主义理论为代表。5、改进管理、促进组织传播:创立开放的传播环境共同参与组织管理管理者自身素质提高(五)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持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地受众分享传播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指媒体组织采用现代机器设备,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地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的过程。大众传播的实质在于使受众领会的含义与传播者的本意基本一致。)1、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讯息的传送广泛、迅速、连续、公开;(3)大众传播媒介为机械媒介;(4)受众广泛、成分复杂,具有多、杂、散、匿的特征;(5)反馈间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在现代信息时代,大众传播正从受众被动走向受众主动;传播者呈现多元化,普通受众也能够接触新闻源,掌控和发布社会信息,“去中介化”日益常见;双向互动性更强;可以实现同步实时传播,传播者也可以及时得到反馈,调整传播策略;受众越来越“分众化”,“泛播”走向“窄播”。2、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拉斯韦尔:监视环境;建立社会关系;传承社会遗产。赖特(补充):娱乐。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授予社会地位;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麻醉精神的消极功能。施拉姆:大众传播是“社会雷达”,监视社会;引导受众;教育大众;娱乐。正功能:(1)传播信息连续不断向受众传递大量信息是第一功能。(媒介工作者作为“社会雷达”和“守望者”,“目的在于协助人们认识复杂的环境事物,使他们能进行充分调适。)(2)引导舆论舆论:社会公众共同的强烈持久的意见、态度和信念的总汇。它的发生发展以共同关注的问题的存在为前提。一定程度上,舆论代表民意。媒介报道决定大多数人议论的内容,决定其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及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媒介通过信息的传递、解释等促使受众形成全社会基本一致的意见、态度和看法,以条件社会内部的矛盾冲突,使其趋于缓和以至消除。大众媒介的重要责任之一即做客观公正报道,将舆论引导到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轨道上有效的舆论引导应该是一种双向交流。传者要了解受众的需求和信息接受能力,随时检验传播效果,并在反馈信息的基础上不断作出调整。(3)教育大众传播知识、科技等,传承了文化遗产,促进成员社会化5(4)提供娱乐负功能:(1)媒介在大众和现实之间插入了一个虚拟的媒介环境,大众依赖媒介来选择世界,但媒介所带来的事实只是部分地再现生活场景,且这些事实是经过媒介有目的的选择的,并不能代表社会趋向。(2)媒介接触使人们满足于间接的了解方式,逐渐远离现实,被传播者左右,把积极地参与事件变成了消极旁观;(3)信息过量淹没了有用信息,使受众对信息感到麻木、冷淡;(4)受众过多依赖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人际交往、互动减少,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电视人”、“容器人”:指将闲暇时间完全用于大众媒介,将自己的思想、感谢完全与媒介内容相联系的人,观念、情感乃至行为方式都源于电视,极端自我内化,心理封闭,无法应付现实世界的变化,而完全成为搜集媒介信息的“容器”。大众媒介成了“最高尚、最有效的一种社会麻醉品”,而“中毒的人甚至都不了解自己的病端。”(5)大众传播中的低级趣味内容降低了受者的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甚至诱发了许多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6)跨文化传播中的国家主权问题。大众传播给一些国家特别是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了文化、思想、政治冲击,对社会制度构成威胁三、传播过程:(传播过程模式)模式:指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模式的功能:(多伊奇)1

1 / 7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