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资源网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1-6、本章学目标:认知目标:(1)知道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2)知道杠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知道省力、费力及等臂杠杆,了解这三种类型的杠杆的应用。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3)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知道这二种滑轮的作用,了解它们的应用。知道定滑轮相当于等臂杠杆,定滑轮相当于省力杠杆。知道滑轮组的作用及分析方法。(4)知道机械功的概念,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了解做功和做工的区别。知道功的公式和单位。(5)知道功率的概念,知道功率的单位和公式。(6)理解机械效率,知道机械效率的公式。(7)知道能。知道动能,知道质量、速度是影响动能的因素,知道动能与质量、速度的关系(定性)。知道势能,知道质量、高度的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知道重力势能与质量、高度的关系(定性)。知道弹性形变的程度是影响弹力势能的因素,知道弹性势能与物体弹性形变程度的关系(定性)。(8)知道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了解水能、风能的利用。能力目标:(1)会在图中标出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内容。会应用平衡条件计算简单问题。会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2)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3)会应用功的公式计算机械功。(4)会比较做功的快慢,会比较生活中各种变化现象的快慢。会用功率的公式计算简单问题。(5)会计算简单问题,会测量简单机械的效率。(6)会比较物体机械能的大小,会分析简单的机械能转化问题。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杠杆、滑轮的应用,培养积极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态度。(2)通过学习合理利用机械能,培养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的意识。培养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3)通过学习机械利用历史,学习机械能利用的历史,了解人类祖先积极探究的精神。了中考资源网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2-阻力臂l2动力臂l1阻力F2动力F1支点O解中华民族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为民族复兴事业努力学习、工作的热情。7、本章教学重点:(1)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2)功、功率的概念,公式与简单计算。(3)机械效率的概念,公式与简单计算。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4)动能、势能以及它们的相互转化。8、本章教学难点:(1)杠杆的支点、力臂。(2)功的概念。(3)机械效率的意义,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第九章机械与人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一)教学设计:1.教法设计:(1)用图片、实物展示引入杠杆。(2)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平衡条件。(3)用图片、实物展示种类杠杆,图片展示说明古代人类利用机械的历史。2.学法指导:(1)杠杆支点的辨识:杠杆转动时(瞬间)唯一不动的点;(2)力臂的确定:延长力的作用线,过支点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量取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即为力臂。(3)动力和阻力没有绝对的分别,具体分析时可以认为以使杠杆朝某个方向转动的力动力,反之则为阻力。(4)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前先调整杠杆平衡,注意记录数据,应用表格(P154)分析数据归纳关系得出结论。(二)教学用具:1.《教材》《综合学习与评价》2.扳手、钳子、剪刀、天平3.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套件(分组)(三)教学内容1.认识杠杆。中考资源网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3-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1)支点:杠杆转动时所绕的点(轴)。(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4)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5)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3.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1)调整杠杆(2)猜想与假设:(3)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序号动力动力臂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阻力×阻力臂123(4)分析数据(5)结论:4.杠杆的分类及应用:(1)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省力(2)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省距离(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天平5.我国古代的杠杆(四)布置作业1.课本:p1561~62.《综合学习与评价》P871、2、3、6、7P902、3、4、11P976、7、21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思维。通过介绍杠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课堂情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出杠杆平衡中考资源网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4-条件。·课型:新授课·课时:1节课。·教学器材:①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②教师准备:剪刀、镊子、羊角锤、天平、杆秤、直尺等。杠杆平衡的仪器一套(共20组)、弹簧秤、钩砝若干。③学生准备:橡皮、小刀、直尺、硬币、文具盒、杆秤等。·教学过程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是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我做了如下设想:一、用生活中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新课程的理念,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如实际操作生活中的杠秤,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只有平衡才能称量,由此得出平衡概念,进而分析影响平衡的因素。二、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三、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使课堂与社会融为一体。如:反问学生各种剪刀有何区别?“小小秤砣能压千斤”的道理等。·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对生活中杠杆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但如何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根据实际需要,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杠杆还不清楚。故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但须说明的是,我校处在城乡结合部,学生的知识和动手能力还有待于提高,为了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教师应适时地给一些方向性的提示和指引。对通过实验得不出结论的学生,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认知结果,要引导他们分析实验过程,找出错误所在或误差过大的原因。培养他们敢于认错、改错的品质。·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1、什么是杠杆?2、力臂是一定在杠杆上吗?(不是!)3、杠杆是否都是直的?(可直,也可弯)4、若一力作用在杠杆上,作用点不变,但作用方向改变,力臂是否改变?(一般要改变)中考资源网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5-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杠杆的一些知识,那么杠杆在什么条件下平衡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究的课题。二、新课教学一)杠杆的平衡1、提问:什么是杠杆的平衡呢?实验探究:①用你手中的杆秤怎样称质量不等的物体呢?②用橡皮、小刀、直尺、硬币等物怎样组成杠杆,并使其平衡呢?归纳结论: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或作缓慢的匀速转动时,我们说杠杆平衡了。2、实验探究:①提出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②猜想与假设:几位同学作出了几种假设,你还有其他的假设吗?让学生自己回答。有!如: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思考与讨论:A、杠杆两端装置两只可调节的螺母,能起什么作用?B、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在水平位置呢?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A、作用是调节杠杆自身的平衡。B、因为这样力臂的数值在杠杆上,就能直接读出或量出。总之,选课本P136中图8-3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F1、F2、L1、L2之间的关系。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指导:改变钩码数目(F1、F2),移动其悬挂的位置,使杠杆平衡,将数据填入下表。(见学案)提问:你对你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与假想对照你的结论是什么?⑤交流与合作:经过交流,若发现你们的结论一致,你们的结论是什么?总之,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板书)⑥评估:如果你的结论与假设有差异,请你进一步改进探究方案,课后继续探究。三、思考、讨论:中考资源网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6-1、你能说出“小小秤砣压千斤”的道理吗?2、你知道拧松生锈的螺帽要用一段水管套在板手柄上的道理吗?3、理发剪刀和铁匠用的剪刀有何区别?四、巩固练习:见《新标准物理》上P417、8、9五、小结:略六、作业:①P1392、3、4②预习下节课的内容——杠杆的分类小制作:自制小杆秤七、请你提问:与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关的问题。八、教学后记:1、执行情况;2、学生反映;3、经验及教训;4、本节课的改进方案第二节滑轮的应用(一)教学设计:1.教法设计:(1)使用图片、演示引入滑轮(2)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定滑轮的作用(3)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动滑轮的作用(4)利用课件演示: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变形的杠杆(5)通过演示实验,探究滑轮组的作用、学习组装滑轮组2.学法指导:(1)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区别:滑轮转动时滑轮的轴是否移动。(2)注意纠正学生关于动滑轮省力的错误表述:诸如“省一倍的力”的说法。(3)滑轮组的作用:注意计算承担动滑轮的绳子的根数。(4)动滑轮、定滑轮及滑轮组的画法。(二)教学用具:1.《教材》、《综合学习与评价》2.FLASH、PowerPoint课件3.滑轮、钩码、细绳、铁架台(三)教学内容1.定滑轮2.定滑轮的作用: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3.动滑轮4.动滑轮的作用: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5.滑轮组中考资源网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7-FFs6.滑轮组的作用:省力和改变力的方向。承担动滑轮的绳子的几根,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7.滑轮、滑轮组的应用。8.现代复杂机械的许多部件老师由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组成的,小的如手表,大到机械人、大型挖机等。(四)布置作业1.《课本》P1611、22.《综合学习与评价》P1001、3、4P1049、10P10517、22第三节做功了吗(一)教学设计:1.教法设计:1)学生阅读P162,讨论。引入新课。(2)分析实例,说明做功的必要条件。2.学法指导:(1)注意“功”与“工作”的不同(2)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力的作用”与“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方向移动了距离”是做功的必要条件,特别要注意这个“距离”与“力”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可以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真正掌握。(二)教学用具:1.《教材》、《综合学习与评价》2.FLASH、PowerPoint课件(三)教学内容1.机械功: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2.做功的必要条件:(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3.的计算公式:中考资源网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8-功=力×距离W=FsW表示功,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表示物体沿力方向移动的距离4.功的单位:牛顿·米,专用名称:焦耳,简称“焦”,用J表示。1J的大小:将两个鸡蛋举高1m,做的功约为1J;将一瓶500ml的矿泉水从地上拿起飞,做功约10J;……(四)布置作业1.《课本》P1641~42.《综合学习与评价》P1061、2、3P1082、5、6、7、9第四节做功的快慢(一)教学设计:1.教法设计:(1)通过《课本》P165“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引入新课:做功除了有大小之外,还有快慢之分。(2)通过用速度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定量表示“快慢”的方法,并应用这个方法来表示做功的快慢。最终引出“功率”。2.学法指导:(1)用速度做类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各种变化的快慢,如何定量表示快慢(2)用实例比较功与功率之间的关系,区别这二个概念。(二)教学用具:1.《教材》、《综合学习与评价》。2.FLASH、PowerPoint课件。(三)教学内容1.做功有快慢。2.如何描述变化现象的快慢?3.功率:单位时间做功的多少4.公式:时间功功率=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