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事业市场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环卫事业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改革的必然选择。首先,环卫事业市场化是实现环卫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环卫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建设国际化港口大都市和现代化大都市的客观要求。多年来,尽管政府对环卫事业投入了大量资金,尽管广大干部职工奋力拼搏,都未能摆脱人员严重老化、经费严重短缺、设备严重破旧、机制严重僵化的困境,并已到了政府不堪重负,环卫举步维艰的地步。究其原因,主要是事业单位传统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资金的效率,阻碍着环卫事业的发展。因此,打破事业单位传统的行政管理机制,建立起适应市场要求的运行机制,不仅是环卫摆脱困境的唯一选择,而且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其次,环卫事业市场化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必然打破环卫事业单位“霸占”环卫市场的格局。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环卫市场环境,各种经济成分、各种投资主体的公司就会应运而生,风涌而至,形成市场激烈的竞争局面。环卫目前这种僵化的管理体制,沉重的人员包袱,落后的作业方式,低效的资金利用率不尽快改变,必然在竞争中被淘汰。因此,应对挑战,只有尽快实现市场化运作,注入活力,摆脱困境,才能在公平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第三,环卫事业市场化是保护干部职工利益的集中体现。环卫事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环卫事业的市场化,可能暂时影响部分人的切身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只有环卫事业走出困境,快速发展,才能使干部职工的利益得到切实的保障。否则,一旦在市场竞争中破产或倒闭,就不会有利益保障可言。思考之二:环卫事业市场化面临的主要障碍环卫事业市场化过程比国企改革更艰难,必须高度重视。1、思想上的障碍。表现在领导层:一怕改革后“断奶”,加重资金困难;二怕改革后职工下岗,影响社会稳定;三怕改革后市场放开,在竞争中被淘汰;四怕改革后行政权弱化,重大活动的环境保障难以保证。表现在职工层:由于政府长期包养的体制,强化了职工“吃皇粮”的意识和“铁饭碗”的思想,缺乏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淡化了劳动力价值理念。上述思想,对改革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障碍。2、体制上的障碍。长期以来,环卫局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这种政事不分的体制,决定了内部运行机制的行政性;干管不分的体制,决定了对环卫市场的垄断性;吃饭靠财政的管理方式,决定了对政府的依赖性;行政权属的区域性,决定了市场的局限性。这与企业的主体性要求和市场的开放性、竞争性特征形成了根本的对立,客观上限制了环卫市场化的推进。可见,旧的体制不破,机制不变,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可言。3、政策上的障碍。失业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安置,伤残人员的妥善处理,转岗人员的重新培训等,是环卫事业实现市场化必备的外部条件。目前,环卫一大批具有“政府工”身份的职工队伍和离退休人员的客观存在,严重的制约着机制转换和市场化进程。要把这支“政府工”队伍改变成“市场工”队伍,必须建立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社会统筹等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环卫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干部能升不能降,职工能进不能辞,工资能增不能减的政策,也不符合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上述政策的滞后性,直接制约了环卫市场化的改革进程。4、出资人的障碍。环卫进入市场,首先遇到的是出资人的障碍。当前,环卫事业单位的所有资产,均为行政资产,其主管部门为各级财政和国资部门,环卫局仅为协管单位。把环卫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者开办新的环卫企业,必须具有出资人的资格,否则即使采取变通的方式产生了企业法人,也缺乏法律的保障。而且,这种产权不清、责权不明的企业组织,无论对它的行政管理和资产管理都会造成很大的漏洞,因为失去行政权属和资产纽带,必然失去对企业的支配权和控制权,最终受损害的只能是国家。5、人才上的障碍。就职工素质而言,由于历史的原因,职工整体文化素质较低,一旦改制为企业化运作,一些人很难适应企业的需要。就干部队伍而言,一旦转制为企业化运作,由于大多数干部多年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因此就很难把握市场、驾驭企业。人才奇缺,是实行市场化、企业化管理的主要障碍。思考之三: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来破解改革中的障碍我们已经清醒的认识到:环卫改革难,不改革更难。因此,必须依靠广大干部职工,用改革的办法破解改革中的障碍,努力把环卫改革向前推进一步。1.把政治思想教育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干部职工是改革的主体,他们思想通了,会成为改革的动力,反之,则是改革的阻力。我们必须坚持:一是针对干部职工模糊认识,经常进行改革政策和改革形势的教育,切实提高大家对改革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二是把改革方案交给群众讨论,在讨论中,弄清改革之利与不改革之弊,提高大家对改革迫切性、自觉性的认识;三是对改革中一时思想不通的,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2.区局对基层单位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培养基层自主经营的能力。一是扩大基层单位的干部管理权。区局只聘基层一把手,其他干部由基层一把手聘任;二是对基层单位按业务量核拨经费,超支不补,节余留用;三是鼓励基层单位面向社会,扩大有偿服务范围,开辟新的作业市场。以此培养基层单位自我管理、自主经营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再采取承包经营的方式,使之成为面向社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法人单位,进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实体。3.抓好“五项”改革,为基层模拟企业化运作创造条件。一是着眼于公正、公开、竞争、择优的干部制度改革,基层干部一律实行竞争上岗,竞争不上的,一律到一线去干;二是着眼于职工能进能出、队伍能聚能散的用工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劳动合同制;三是着眼于工资随效益变化的分配制度改革,对职工原工资实行挡案管理,实行按劳分配,兼顾公平的岗位工资;四是着眼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改革,大力推进操作工种的模拟企业化运作和自收自支单位的公司化进程;五是对运输车队内部的管理体制嫁接改造。4.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国有企业的改革,得力于政府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事业单位市场化也必须有一套相应社会保障制度做支撑。在政府这方面的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为了积极、稳妥削减“政府工”的比例,一是要对新调入人员一律实行劳动合同制和临时工制;二是采取经济鼓励的方法支持现岗干部职工自寻门路调离环卫系统;三是鼓励买断工龄,自谋职业;四是支持中青年干部按公司法的要求组建新型经济组织;五是对接近退休年龄的、办理内退,对不适应现岗工作的发放基本生活费等一系列措施。总之,宁可付出必要的代价,也要为基层单位的转制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5.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环卫事业单位向企业化过渡。政府应当采取增加财政投入和制定税收减免政策措施,创造一个有诱惑力的市场环境。一方面可加快环卫事业单位的转制进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吸纳社会资金,使民间资本进入环卫行业,对传统的事业单位进行嫁接改造。同时,也可以吸引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经济人才进入环卫企业。环卫事业机械化自2001年大连的城市道路清扫实行机械化作业以来,随着机扫率的不断上升,人机清扫模式日益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借鉴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的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无一不是以较高的机械化清扫率为主要发展目标。换言之,大连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要想立于国内同行前列,机械化清扫作业对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影响重大。一、机械化清扫率是现代城市发展生机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的管理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众所周知,在2004CCTV评选出的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十大城市中,大连榜上有名。高兴之余仍有遗憾。就城市环境卫生工作而言,在这10大城市中,大连的城市道路清扫作业机械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刚刚达到40%的部颁标准。据悉,广州市的机械化清扫率目前居国内之首,已达到100%;前几年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远不及大连的沈阳,机械化清扫率也早于大连达到了40%,使全市上千把大扫帚“下岗”。在国内,仅与相等城市相比,绝大部分城市的机械化清扫率均高于大连。所以,笔者认为,道路清扫作业的机械化程度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生机的重要标志之一。二、城市形象呼唤机械化清扫如今,城市整体形象的建设越来越被建设者们所重视,“形象出环境,形象提人气,形象显实力,形象展特色”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一种新理念。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环卫作业方式落后的弊端,依然在“合法”地影响着大连城市的整体形象,尤其是点多、线长、面广的道路清扫作业,其方式落后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已经到了足以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的程度。一是环卫工人在道路上徒步作业,缺乏、甚至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二是作业工具的简陋和陈旧,同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极不相称;三是作业时带来的二次扬尘和污物飞溅,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环境卫生,也时常遭到行人对作业人员的谴责和唾弃,甚至遭到漫骂和殴打;四是“人车共舞”现象让环卫工人难以摆脱“马路杀手”的威胁和遭遇车祸之后的种种困惑;五是社会偏见和待遇偏差,导致一线环卫工人缺员现象和低素质现象逐年突出,人均清扫面积超定额现象使得一线工人不胜疲劳。因此,提高和美化城市整体形象,就必须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三、道路的洁净取决于机械化清扫的干、湿兼顾在我市,行人或许都有如此遭遇或看到如此景象:晴天时,环卫工人挥舞扫帚清扫马路扬尘而起、过往车辆车轮滚滚扬尘而去,行人对此不得不掩口捂鼻、匆匆躲闪,却还是冲得睁不开眼;雨天时,道路或是泥泞不堪、或是污水横流,行人不得不小心翼翼,却还是免不了溅上污泥。纠其原因,就是道路清扫因缺乏干、湿兼顾的方式而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洁净。去年,虽说大连购置了2台多功能洒水车,使大连城市道路保洁的水洗率突破了“零”的记录,但随着城市道路面积的不断扩大,大连的城市道路清扫仍以干扫为主。尽管工人们起早贪黑地清扫保洁,但扫路车+大扫帚的作业装备,只能扫掉大颗粒的垃圾污物,路面上细小的灰尘却难以扫净,以至造成上述景象。要解决这类问题,除了治理沙尘源之外,关键还是要实行机械化清扫的干、湿兼顾。即作业时不仅要有扫路车,还要搭配洒水车。且不说南方一些城市的做法,仅以北方城市为例。据悉,沈阳市现有扫路车46台,配置多功能洒水车20台;哈尔滨市现有扫路车30台,配置多功能洒水车20台。所谓多功能洒水车是集高压洗地、洒水喷雾降尘、降温、消毒、冲洗牌匾广告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机械化清洁设备,是配合道路清扫保洁的最佳组合,这种组合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还路面本色、净化路面环境、提高城市清洁水平的目标。四、运行资金的投入是实现机械化清扫作业的根本保障实现道路机械化清扫作业,不是简单的购置机械化设备,更重要的是后期运行的资金保障。我市现行的道路清扫保洁经费定额标准为1.65元/年·平方米,按照我市现有的1780万平方米的作业面积计算,全市年清扫保洁的经费投入应为2937万元,平均每天的运行经费应为8万元。而我市现有的机扫运行经费每天仅为2万元,导致机械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制约环卫事业科学化近年来,滨州市城管执法局立足精细化管理,按照“全面覆盖、不留死角、长效管理、永久保洁”的思路,以“清洁城市,美化环境,造福人民”为宗旨,环卫工作在积极推行保洁、清运、处理三位一体运作模式,精细管理到每一段路、每一天、每一个人、每一辆车、每一座公厕、每一个环节,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环卫事业的健康、快速、稳步发展。一是积极推行路段责任标示制和道路保洁“三级化”管理模式,建立了规范的保洁作业方式。目前,滨州市中心城区面积已达7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66万,城区道路(绿化带、河道)保洁面积达700万平方米,而一线保洁人员只有500余人,人均保洁面积高达1.4万平方米。为有效提高保洁水平,在人员少、保洁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市城管执法局环卫部门积极探索建立了环卫保洁区责任标示制,对城区各主要路段进行了标示划分,即按照定人、定责、定岗、定区域、定路段的原则,在路沿石上标明责任段长度和具体责任人,严格清扫保洁标准,严格考核奖惩,明确了职责,落实了责任。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行道路保洁“三级化”管理模式,即一级精品化保洁路段,主要为渤海七路、黄河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