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一些体会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设问题情境”环节,是一节数学课是否“有效”的关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创设每一堂课的问题情境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目标来具体分析,我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数学即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意识。如在“线段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中,教师可这样设计:身高差不多两同学要比较高矮,该如何办?地面不平能得出准确结果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大小的比较的学习。二、利用原有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入手创设问题情境这种方法也是数学课堂教学最常用的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也就是利用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自然延续和升华。用这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自然流畅,既有利于复习旧知识,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比如:一根直径为5/6厘米的电缆线是否可以穿进直径为7/8厘米的管道?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解决什么?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通过复习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引入新课,让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同时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三、创设活动性问题情境,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以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学实验等活动,来发现数学,认识数学,研究数学,从而实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例如在讲授《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时,我出了一道挑战性的练习:一张方格纸,要剪下一个“十”字形(如图所示),最少要剪几刀?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积极动手操作。剪的刀数随着思维的深入,由8刀到4刀减少到2刀,直至一刀。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很好地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四、出示实物或教具,创设问题情境。实物、教具的特点是形象直观,给人以真实感,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从生活的直观到数学的抽象.几何图形处处可见,处处都有运用,而学生只见其用,不知其理.于是我根据教材内容,自制简易的教具提出有趣的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正多边形和圆时,一上课我拿出借来的蜜蜂巢胚问:“这是什么东西?”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没见过养蜂,无法回答,只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是养蜂用的巢胚.借此我肯定的回答:“这个东西叫蜜蜂巢胚,它是一定数量和一定大小的正六边形的蜜蜂巢房组僵而成,不管是人工制造还是由蜜蜂本能而筑起的都是这个样子,因为六边形巢房容量最大.那么它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怎样制作出这样的图形?”另外又提出:“你想不想画一个标准的五角星呢?”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心理上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五、利用旧知识的片面性和不完备性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和认识往往具有片面性和完备性,教师可以依此为突破口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内容时,不妨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小学我们学过减数不能大于被减数,现有这样一道题:永嘉某日最高气温为10℃,夜晚由于寒流入侵,气温骤降了15℃。请同学们求出寒流入侵后的气温。”这种通过实际问题与原有知识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的不完整性,从而对所学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总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