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一、导入:诗人汪国真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思念别人是一种美丽,被人思念是一种幸福。从这一句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彼此的思念让人感到温馨而浪漫,可除此之外,思念还会让我们感到孤单寂寞,饱尝离别之苦。常人尚有如此之感,更何况是情感细腻的一代才女李清照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她的《醉花阴》,去感受那份绵绵的相思之愁。二、整体感知:1、解题:《醉花阴》,词牌名。2、介绍作者:李清照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曾学过她的一些作品,比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比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及《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那么今天我对李清照就只作一下简单介绍。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她的词作分为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3、播放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整体感受一下整首词给人的感情色彩。边听边看词,体会一下本词给我们的整体感受。——愁苦,孤独。4、创作背景介绍:那作者为什么愁呢?她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词呢?在这里,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2《醉花阴》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为节令抒怀之作。这里的节令是什么?靖国元年(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伉俪情深,相濡以沫,他们这种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生活持续了十多年。宣和三年(1121年)赵明诚出仕做官。这个时期,李清照写出了很多红颜易衰之叹,离愁别恨寂寞孤苦之怨的诗词,《醉花阴》是其中的名篇之一。5、好,听了配乐朗读,也了解了一下作者的基本情况,现在,请同学们带着感情的朗读一下这首词,认真体会词人的心情。三、具体分析:薄雾浓云愁永昼①,瑞脑②销金兽③。(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阴沉沉的天气撩起重重的烦愁,龙脑香料在兽形的香炉中慢慢燃烧,绣房悄悄,淡烟袅袅,从早到晚,漫长的白昼叫人难熬。①永昼:漫长的白天。②瑞脑:一种香料,又称龙脑。③金兽:兽形的铜香炉。)1、这一句明确的点明了时间,是什么时候?——昼2、这一句写了哪些事物?——雾、云、瑞脑、金兽3、词人眼中的雾和云是怎么样的呢?——薄、浓。4、很明显,薄和浓是一对反义词,反义词放在一起,会具有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呢?——对比稀薄的雾气弥漫在空气中,浓密的云层笼罩在上空。一个轻,一个重,一个在下,一个在上,这样就直接造成一种很强的压迫感,从而营造出一个沉重、压抑的室外的大环境。5、再看看室内,空空的屋内只有瑞脑在香炉里静静的燃烧,逐渐消融,飘起缕缕香烟。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场景,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寂寥、冷清。室外的压抑、沉重,室内的孤寂、冷清,融为一体,让人无处可逃,在这种环境氛围下,人会不会很高兴,当然不会。6、在这种凄冷的环境氛围下,词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3——愁永昼。一个“永”字直言词人愁好似没有尽头,突出愁之深、愁之重。[首二句写时间漫长无聊,一个“愁”字带出词的主旨。“薄雾浓云”为“愁”烘托了背景。“永昼”是“愁”的心理反映,“乐而忘时,愁而步艰”,愁肠百结,一分一秒都难以捱过。词人孤单寂寞,百无聊赖,只好以焚烧香料消磨时光。“淡烟炉中起,袅袅浮清室”,词人独坐闺房,对着“金兽”出神,炉上轻烟缭绕,如心头情思,乱成一团,悠悠无尽。词就在这种阴郁迷离的氛围中铺展开来。]小结:前两句,词人选用了云、雾、瑞脑、金兽这几个常见之景,以寥寥数语构建了一个孤寂、冷清、压抑的环境氛围,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向我们直接诉说了其白天的生活状态——愁。佳节又重阳,玉枕①纱厨②,半夜凉初透。(美好节日又逢重阳,虽有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但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半夜里只觉得全身冰凉。①玉枕:瓷枕的美称。②纱厨:纱帐,一称碧纱帐。用木架撑起轻纱做成的帐子,夏季用以避蚊蝇。)1、点明时间?——重阳、半夜。2、佳节又重阳:⑴、重阳节具体的时间是什么?——农历九月初九。秋季。重阳节这一天,通常是亲人团聚一起登高、赏菊、喝酒的日子。但是前面我们已经说到,李清照这个时候是独居在家的。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有“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词人就越发的思念丈夫。此外,在秋天,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有悲秋的情结。因此,词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节里越发的思念丈夫而不得一见,就越容易增加愁绪。这一句即向我们交代了词人愁的原因。⑵、这一句还用到一个“又”字,“又”是什么意思?——再一次。在这个再一次是隐含了前一次的,那这前一次和后一次,一前一后同样也就形成了一个对比,同样是重阳佳节,也许去年和今年一样,词人都是一个人孤单的度过,也许去年我还和丈夫一起赏菊喝酒,谈天说地,吟诗4作画,但是现在却是词人独自一人。这样一对比,就更加凸显出词人独自一人过重阳节的寂寞和孤单。小结:这一句一共只有5个字,表面上只是表达了一个时间,但是通过分析,词人仅仅是以5个字便向我们诉说其缘何而愁,向我们展示了其深沉的愁绪,可见词人的写作技巧之高。3、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这里同样也写到了两个事物,是哪两个?⑴玉枕、纱橱。刚才我们说到了这个时候是秋季,秋天的晚上夜凉如水,这丝丝凉意透过纱橱,渗透到玉枕上,让人感到冰凉。所以才是“半夜凉初透”。⑵、词人躺在这玉枕上,无法入眠,感受着这丝丝凉意,她的心情也仿若受到感染似的冰凉如水。词人为了传神地写出思念丈夫不能入睡的神态,假言托词天气“凉”,何其凄婉,又何其澹泊!4、“佳节又重阳”和最后两句有何联系?——重阳佳节,是亲人团聚一处活动的日子,偏偏丈夫在外游宦不归,这里词人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加深了凉意。[这三句是倒叙,回忆昨晚闺房独寝忧愁孤苦。词先点出“重阳”,说明“愁”的缘由。重阳当是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的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当此良辰佳节,丈夫又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叫她怎不愁绪满怀?接着描写昨晚通宵孑然孤苦。睡在碧纱厨里,枕着洁白的瓷枕头,孑然一身,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半夜了,突然感到全身冰凉:不是身凉,而是心凉。开首写白天烦愁,这两句倒回去写昨宵凄凉,词人的感情由“愁”而至“凉”,把离别之苦推进一层。]总结:词的上阙,词人以简练的语言,通过雾、云、瑞脑、金兽、玉枕、纱橱等景的描写,选取特定的时间,营造了一个凄冷、压抑、孤寂的环境氛围,在这种环境氛围下通过对白天、晚上词人生活状态的描写,极力表现了词人内心的空虚和寂寞以及深深的愁绪。表达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比。东篱①把酒黄昏后,有暗香②盈袖。(我在东篱把盏饮酒赏菊,直到夕阳西沉,黄昏过后,淡淡的黄菊幽香飘满5双袖。①东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后即以东篱指代赏菊之处。②暗香:幽香。这里指菊花的香气。)[这里从字面看是叙写饮酒赏菊事,实际是借古人古事抒写她内心浓得无法解脱的愁苦。古人有重阳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羡慕古人超凡脱俗,怡然无忧的生活。因此,她效法古人也在“东篱把酒”,直饮至黄昏过后,企图一醉方休,借酒消愁,化解心中的万千愁苦!但是,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东篱把酒”的结果“有暗香盈袖”。“暗香盈袖”化用《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东篱把酒”不仅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反平添了几许相思、几许烦恼,几许离愁。因此,词很自然地逼出了下面几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①,人比黄花②瘦。(再别说不要消损神魂之类的话了,当西风卷起珠帘,我憔悴枯萎得比黄花更加消瘦。①帘卷西风:“西风卷帘”的倒文。②黄花:指菊花。)[这是全篇情感的高潮,词人由“愁”而“凉”而至“销魂”,失魂落魄、魂不附体、六神无主,其苦至痛至深至极。江郎《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种种愁苦皆源自离别之痛。而词中最值得玩味的在“莫道”二字,是谁曾向词人“道”过“不销魂”?显然,只有词人夫君赵明诚。这里暗示读者,清照曾不知多少次向明诚诉说别离之苦,明诚也不知多少次宽慰清照不要烦恼,不要伤神。可是“年少轻别离”的丈夫呀,哪知道独守闺房的苦恼。请你不要再说什么“不要销魂”之类的话了,当西风卷起珠帘,清秋季节来到,重阳佳节再临,看着别家亲人团聚,共享天伦,我怎不把远隔云山、梦绕魂牵的夫君你思念,以至一天天憔悴消瘦,没精打彩,比凋谢的菊花还要没有精神!这么尾三句字字珠玑,乃神来之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四、全词总结:本词词题“重阳”,词人择取这个“倍思亲”的特定日子,抒写独守闺房时的离愁别恨与思夫之情。词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夫妻离别、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6走出室外,“薄雾浓云”,天气阴沉;待在室内,孤独无聊,焚香解闷;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熬;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词的下片承上片“佳节又逢重阳”而来,写饮酒赏菊的生活片段,抒写“销魂”之怀。下片不见一个“愁”字,但处处是“愁”。“东篱把酒”为了排遣愁,“暗香盈袖”触动愁,“莫道”引出“销魂”,把愁推向高潮,最后落到“瘦”字,是愁的深化。五、特色赏析:(1)“人比黄花瘦”比喻巧妙。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2)烘云托月,有藏而不露的韵味。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再如“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3)设问手法的运用。明茅映在《词的》中说:人们“但知传诵结语(指“人比黄花瘦”句),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消魂’。”这话是很有见地的。“莫道”一句,带有反诘与激问的成分,内含无穷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