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材(选什么事例来表现中心)1、只选新的,不选旧的。——着眼当代,紧贴现实。2、只选亲身经历的,不选道听途说的。——从自己的生活中找材料,写身边的人和事。3、只选小材料,不选大材料。——写熟知的小事,大事把握不了,不要高谈阔论。4、只选深刻的,不选肤浅的。——事情中饱含深刻的人生哲理。5、只选具体的,不选空泛的。——要有具体的情节(什么人在做什么事),不要通篇叙述、说教、分析道理给读者听。6、只选有趣的,不选平淡的。——有趣指的是吸引人,不一定全是乐事,可以是感动人的事。7、只选罕见的,不选常见的。——避开一下了就能想到的材料,可以列出来,挑选新的事例。▲拟题如何创新(一)修辞法1、比喻——关于“孝”:《请给老人一轮暖阳》/《守住心灵的契约》2、夸张——以“挫折”为话题:《你别把我看扁了》/《世界很小是个家》3、反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是谁?》/《阳光不也是很活泼吗?》4、设问——以“效率”为话题:《我从邮局取回了什么?》/《我今天做了什么?》5、借代——“关注生活”话题:《倾听自己的心跳》,“心跳”代指某次独特的自身经历。6、对偶——以“环保”为话题:《一头白发,满山青葱》7、拟人——以“树”为话题:《树的“叹息”》。以“环保”为话题:《地球就诊记》8、呼告——以“书”为话题:《别了,漫画书!》。以“关注生活”为话题:《给生活加点苦吧!》以“亲情”为话题:《爸爸,再给我一点爱》/(二)引用法1、引用诗句。如话题“答案是丰富多采的”:《横看成岭侧成峰》2、引用流行歌词:以“宽容”为话题——《一笑而过》/《都是答案惹的祸》/《走过去,又是一个春天》/《风雨之中昂起头》3、引用名句。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写生活对人的考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三)扩展法。如以风为话题:《寒风暖意》/《那阵风刮过以后》/《寒风,冷吗?》(四)悬念法。如《风吹出了......》/《风从哪里来》/《那天,我发现……》(五)想象法。如《假如风有颜色》/《我制造了一种风》/《我坐在风的尾巴上》(六)反常法。如《感谢你的敌人》、《珍惜你的痛苦》、《败了,多好》、《往事并不如烟》、《以胖为荣》、《珍惜你的痛苦》、《往事并不如烟》作文审题指导符合题意的程度作文=题意作文与题意交叉作文范围大于题意作文范围小于题意作文范围与题意没有任何关系为什么要审题?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性的一步。文章的审题,就是仔细辨认、审查、分析、研究题目的意义和要求,确定文体和写作的范围、角度、重点等。有人说,为文审题是前提,立意是关键,表达是重点。因此,审清命题要求是写好作文的必要前提。快速作文审题时,对作文题目的命题意图、写作对象、选材范围、中心表达等方面的问题可以分步进行分析、推敲。审题审什么?审的对象是:体裁、范围、命题意图等主要包括:体裁、范围、中心词、写作对象、修饰词、句式、题意、情感、字数、人称、写作要求等等。审查题目,分析这些信息,不是每处都仔细琢磨,得分个详略:有些,需要仔细审题,要推敲,思考,花上一刻钟也不为过。有些,则只需瞄一眼,知道了,心中有数就成,时间控制在几秒以内;审题需要五种能力揣摩命题意图的能力分辨表达体裁的能力明确选材范围的能力把握题意重点的能力明确作文要求的能力三、明确选材范围的能力文题一般从时间、处所、数量、领属、关系、对象等方面限制选材的范围.如《明天的我》,限制了时间“明天(未来)”、对象“我”。四、把握题意重点的能力(一)捕捉表层含义。(二)挖掘内在含义。捕捉和推敲题眼。题意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这样写文章也就能突出重点,扣住要害了。(一)捕捉表层含义辨识题眼的方法题目是一个词,本身就是题眼。偏正短语,修饰语是题眼并列短语,思考两者的关系主谓短语,谓语是题眼复杂句子,全面考虑1、文题是一个词的,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如:《告别》(2006襄樊)《生日》(2006天津)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在原题目的基础上适当添加新的因素,题旨就会显露出来,化大为小,能很快完成审题任务。譬如《心事》这个题目,就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如果运用添加因素法审视,在原题前面加上“我”、“老师”、“奶奶”、“校长”、“班主任”等新因素,使题目成为《我的心事》、《老师的心事》、《奶奶的心事》、《校长的心事》或《班主任的心事》等等,题目的意思就显得非常明白了。2、文题是一个偏正短语的,在短语中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偏),就是“题眼”。如:《家庭琐事》中的“琐”字就告诉我们要多写家庭中所发生的细琐杂事;《充满活力的岁月》,“充满活力”是题眼;审题时只要扣住“题眼”思考就可以了,其他不必多加考虑,这就可以节省时间,加快速度。3、文题是一个并列短语的,有时要全部舍弃题目中已有的因素,而去寻找新的因素。比如《成功与失败》、《父与子》、《师生之间》等等都是这样。这些题目中都有两个因素,但已有的两个因素都不是写作的重点,写作的重点在沟通两个因素的新因素上。比如写《师生之间》这个题目审题时就不会分别在“老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上动脑筋了,只要写出一种新型关系就行了,老师和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等等,随便写哪—个方面都可以。找到文题蕴含的内在因素,审题任务即算完成,不必再在其他方面浪费脑细胞和时间。这样,审题的速度也就快捷了。4、文题是一个主谓结构时,句中的谓语(动词)往往是“题眼”。如:《妈妈笑了》中“笑”是题眼;《这堂课真有趣》中“有趣”是题眼5、如果文题是一个较复杂的句子,寻找题眼时往往要全面考虑。如:《我们是初升的太阳》(2004上海)中“初升”是题眼;《我最爱这里的风景》(2006四川乐山),题眼是“最爱”与“风景”两个词;《成长的路上,他牵着我的手》(2006河南),题眼是“成长”与“牵手”两个词。《人生处处有考场》,则应扣住“处处”和“考场”从多方面来表现人生无处不都对我们有所考验。只有找准了题目所要写的重点--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选材也就有了范围,组材也就有了目标,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离题了。在下列文题的题眼下加上着重号。A.《天空不空》B.《要孝敬父母》C.《美好的瞬间》D.《表扬名单上没有的人》E.《我从来没有这样激动》F.《我爱唱这支歌》(二)、挖掘内在含义挖题蕴:我们对题意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表层含义,还应认真体会其深层懂得比喻义、引申义或语境义。其他有些题目,我们要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将题目意思加以引申。如“路”、“脚印”、“春风”等题目都隐含着另一层意思:“路”不仅仅指脚下的道路,更应该指“成长的历程”;“脚印”不仅仅指地上的脚印,更应该指“人生的足迹”;“春风”不仅仅指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更应该指“轻言细语的教诲”。可见,找到“虚题”的另一半就找到了思维的天空。这种引申法最适于单独词(如“花”)、象征词(如“风波”)、比喻词(如“心窗”)和有双关意义(如“黑色的日子”)的作文题目。示例“温暖的时刻”,“温暖”不仅是身体的,也应该是心灵的,而且重点应该放在后者。四种审题方法比较异同法补足因素法大题小做法实题虚做法审题方法一、比较异同法遇到眼熟的文题,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干扰,这就需要联系近似的题型相比较,分析各自的特点。如《我爱老师》,可以跟《我的老师》。《我和老师》相比较。第一题重点写“我”对老师的爱,第二题重点写“老师”是怎样的人,第三题重点写“我”与“老师”的关系。二、补足因素法如《早晨》这个题目,含义很广,可在“早晨”二字前增加一些限制或修饰语,如“学校的”、“都市的”、“乡村的”、“军营的”、“工厂的”等,题目的含义和写作的角度就具体了。《追求》这个题目可以在前面加主语,在后面加上可供支配的宾语,使之成为某某“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或“追求理解”等,这样也就明确了写作内容。又如《我的梦》其中“梦”比较抽象,它不指晚上所做的梦,而是指人的某种幻想和希望。我们可将“梦”的具体内容补出来,变成“我的梦是当上飞行员”,“我的梦是考上XX大学”等;三、大题小做法“大题”是指范围大的题目,一般字数少,不带修饰语;“小做”是指从小的角度来取材立意,力求以小见大。四、实题虚做法“实题”是指以某种实物为题,如《路》、《绿叶》、《泥土》等。“虚做”是指不就物写物,而是展开联想,揭示其比喻义或象征义。这种方法对借物抒情的文题比较适用。《我眼中的色彩》“色彩”不能单纯地写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如果简单地写成“我看到了红色、绿色、黑色”,那会让人笑掉大牙。你得琢磨其中的比喻意涵,比如黑色跟灾难往往联系在一起,绿色往往跟希望里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可以写汶川地震,表现我们这个民族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比如写《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按常规审题的程序是:这道题写作的对象是:事。这道题写作的范围是:一件事。这道题取材的范围是:身边的事。这道题题旨的中心是:有趣的事。这道题的文章体裁是:记叙文。但审题还没有完结,还必须继续思考第六个更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有趣的事?所谓“有趣的事”,就是指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事情,也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事。这样的事,一般说来有点出人意料之外,情节比较曲折,甚至有点富于戏剧性。但是光有趣还不行,还必须有意义,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分析题目如《记寒假中一件有意义的事》文题中“记……事”这个动宾结构既表示文体(记),又表示内容(事),而“寒假中”是时间范畴,“一件”是数量范围,“有意义的”则是关于所记事件性质的特定要求,即“题眼”。文章的中心就要从“有意义的”中引伸出来,这便是“立意”了。如《我班最近发生的一件新鲜事》“我班最近发生的一件新鲜事”这个句子的宾语告诉我们作文要写的是一件“事”,是什么样的事呢?不是平常的小事,也不是一般的好事,而是“新鲜”事。这种新鲜事不是许多件,是“一件”事,而且不是过去发生的,是“最近”发生的。同时,“我班”又对事情发生的空间进行了限制,在作这个题目时忽略了哪一个词都容易造成文不对题,所以审题要全面地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