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中华民族绵延生息的足迹是与中国风俗文化的传衍相伴随的风俗本身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生活的周围仍然随处可见传统风俗烙印。风俗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可分为节日、服饰、婚姻、饮食、民居、地方风俗、丧葬等多方面。歌谣: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它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贴门神贴窗花祭灶神爷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为新春佳节增添色彩。过年都要吃饺子,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饭要慢慢地吃,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据史书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在除夕夜,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吃人害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而现在人们在拜年中寄托了对新年美好的祝福!请财神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描述元宵夜的情感经历。元宵佳节,赏花灯,是必不可少的。吃汤圆少数民族身着节日盛装庆祝农历新年不同形式,庆祝新春的到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踏青插柳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荡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蹴鞠中国足球起源放风筝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寒食节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清明节,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好吃的。呵呵~那就是青团!绿色的外壳包着香浓的豆沙,恩,美味极了!哇,看起来真好吃啊!我也想吃!~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侗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习俗。有一些少数民族清明节过得比汉族更隆重、更有味道。挂葫芦挂艾草北方特色南方特色赛龙舟少数民族也在用不同的形式喜迎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