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列宁二、《怎么办》的主要内容(一)“批评自由”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经济主义与“批评自由”(1)在这里就要先介绍下当时的国际背景。当时在第二国际前期活动中,由于对改良主义派批判不力,以致改良主义思潮日益滋长,进而发展为从理论上系统修改马克思主义革命原理的修正主义派。在第二国际内部,因对时代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认识分歧而形成3派:右派,即修正主义(又称伯恩施坦主义)派,以伯恩施坦为代表;左派,即坚决反对修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派,以列宁、罗莎·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为代表;中派,即对修正主义采取调和折衷态度的中间派,以考茨基为代表。(ppt)在这里我们看一下这个人--伯恩施坦爱德华·伯恩施坦(EduardBernstein,1850~1932),民主社会主义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的修正者。1850年1月6日出生。1862~1880年.受反普鲁士君主专制运动的影响,具有了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成为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1881~1895年,伯思施坦倾向于马克思主义,并批评拉萨尔主义。他甚至得到了“正统派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1896年以后,伯恩施坦的思想开始逐步吸收以往一切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修正”的如拉萨尔、杜林等人和费边主义、工联主义等等派别的思想,进行系统化和个人发挥。从1896年10月至1898年6月间,在考茨基主编的《新时代》杂志上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标题发表了6篇文章。他在这些文章中指出在这新旧世纪交替的时刻,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都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已经不适于指导世界的变革,必须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问题。1899年2月,伯恩施坦以他的社会主义观点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全面的“修正”,并系统地整理成书出版,该书即是《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伯恩施坦在这部书中强调了“民主”对于社会主义具有关键的意义,指出“民主这一概念包含着一个法权观念:社会的一切成员权利平等”,“民主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它是争取社会主义的手段,它又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形式”,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他认为社会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社会向全面民主发展的一个渐长渐进的运动过程。针对马克思主义将阶级斗争视为社会发展动力的观点,他说:“我并不认为对立面的斗争是一切发展的动力,相似的力量的合作也是发展的一个巨大动力”,进一步提出了阶级合作的观点。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和以往的一切社会制度不同,不需要用暴力来摧毁它然后建成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它自身具有自我更生的能力。只要社会民主党人通过积极地组织和行动来继续发展它,就可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他提出社会主义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社会模式,只是一种社会进程,社会主义也并没有一个最终阶段,它总是在不断进步。他不同意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认为国家并非只能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而是可以超越阶级的全社会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的出版和广泛为社会民主党人接受,标志着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偏离了马克思主义道路,独立发展成为了系统的民主社会主义学派,并最终使民主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决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即是共产主义,恩格斯本人也反对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称之为社会主义,并认为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的运动。但这两种思想一直并存于社会民主党内)。(ppt)伯恩施坦是修正主义的鼻祖。“修正”一词的涵义,来源于拉丁文reisio——“修改、重新审查”的意思。修正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歪曲、篡改、否定的一类资产阶级思潮和政治势力,其社会基础是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逐步形成起来的工人贵族阶层以及补充到工人阶级队伍中的小资产阶级。在恩格斯逝世后,伯恩施坦公然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正”,因此修正主义也称伯恩施坦主义。伯恩施坦之后,修正主义的主要代表是考茨基。修正主义用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哲学上背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鼓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在政治经济学上修改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竭力掩盖资本主义的矛盾,否认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在政治上宣扬阶级合作和资本主义渐变为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诱骗工人群众为谋取暂时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否认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为共产主义这一最终目的而奋斗的任务。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修正主义在欧洲各国泛滥,成为一种国际现象。(2)我们再看一下俄国国内情况。当时俄国国内存在着合法马克思主义思想,又称“司徒卢威主义”。19世纪末,在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流行的一种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资产阶级思潮,代表人物有司徒卢威、杜冈—巴拉诺斯基、布尔加柯夫等。因其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常在经沙皇政府准许的合法报刊杂志上发表言论,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称之为“合法马克思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指出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取代封建主义的进步性,在反对民粹主义的斗争中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合法马克思主义”利用的只是马克思经济学中能为资产阶级所接受的个别论点,是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的。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基于自己的阶级立场,总是把对民粹主义的批判变成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化,把资本主义奉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典范,颂扬资产阶级,号召向这个已在西欧取代了封建贵族的资产阶级学习,并否认资本主义制度随着它的内在矛盾的发展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他们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批评马克思”,把马克思的哲学歪曲成经济唯物主义,反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宣扬“新康德主义”的庸俗政治经济学。列宁敏锐的看到,合法马克思主义是国际修正主义的萌芽,它必然要发展成为资产阶级的民族自由主义。(1894年司徒卢威发表《俄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批评意见》,着力歪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认为是合法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新康德主义(德文:Neukantianismus英文:Neo-Kantianism)是一场针对在古典唯心主义浪潮消退后科学领域泛滥的唯物主义思潮的反对运动。其发源地为德国,是多个不同学术中心流派的总称。什么是民粹主义呢?民粹主义者把马克思的著作解释为是对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异化后果的毁灭性的批判,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倒退的而不是进步的社会进程,认为俄国可以避免经历资本主义,因为那里存在着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潜在基础的农民公社。它的中心思想是实现非资本主义的发展,认为俄国可以而且应当越过资本主义阶段而依靠农民公社和小商品生产的力量去建设社会主义的、平均主义的、民主的社会;它反对大规模的生产组织。列宁在反对民粹派的斗争中,曾经和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结成暂时的联盟。(3)经济主义(经济派)的产生伯恩施坦主义在俄国同合法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就表现为了俄国的经济主义。当然,经济主义的出现除了这些思想来源外,还有其社会基础,那就是俄国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和俄国无产阶级成份复杂。经济主义实质上就是俄国工人运动内部的一种以单纯追求工人眼前经济利益为特征的机会主义思潮,是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变种,是右倾机会主义的表现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柯波维奇、库斯科娃、克利切夫斯基、马尔丁诺夫等。主要刊物有《工人思想报》、《工人事业》杂志。经济派打着反对“教条主义”和“批评自由”的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认为俄国无产阶级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单纯的经济斗争,反对政治斗争,认为政治斗争则是自由资产阶级的事。它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断言自发的工人运动可以产生社会主义意识,贬低革命理论的作用。它否认建立集中统一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要性,否认党的领导作用,企图把无产阶级革命的政党变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党。经济派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他们攻击马克思主义“夸大思想的作用”,“轻视自发成分的意义”,认为经济斗争、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就是一切,而思想、观念和政治制度则是无所谓的事情,认为社会民主党不应当向工人群众灌输社会主义意识,而应该等待自发的工人运动衣养成社会主义意识。(4)“批评自由”的产生及其内涵“批评自由”这个口号是经济派用来宣传其主张的,是一个代号,有特定的含义。列宁在《怎么办》中是这样解释的:“‘批评自由’就是机会主义派在社会民主党内的自由,就是把社会民主党变成主张改良的民主政党的自由,就是把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因素灌输到社会主义运动中来的自由。”在当时俄国的革命无产阶级中存在两个派别——革命派和机会主义派(最初的雏形是老年派和青年派),在《火星报》第2号的社论中普列汉诺夫将这两个派别分别比作18世纪革命资产阶级中的雅各宾派(山岳派)和吉伦特派。这里的山岳派就是指革命派,吉伦特派就是指机会主义派。《火星报》和《曙光》杂志预言,国际社会民主党中的山岳派和吉伦特派必将决裂。然而《工人事业》杂志不承认两派之间有对立,认为山岳派和吉伦特派只是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而根本利益和立场是一致的。《工人事业》的编辑波•克里切夫斯基写到:“我们觉得,关于社会民主党队伍中有山岳派和吉伦特派的说法,根本就是一种肤浅的历史类比,它出自马克思主义者的笔下很奇怪的,因为山岳派和吉伦特派并不是像历史学家-思想家可能认为的那样,代表着不同的气质或思潮,而是代表着不同的阶级或阶层:一方面是中等资产阶级,另一方面是小市民阶层和无产阶级。而现代社会注意运动中却没有阶级利益的冲突,这整个运动,它的一切派别,包括最明显的伯恩施坦派在内,都是站在维护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上,站在无产阶级争取政治和经济解放的阶级斗争的立场上的。”在这段话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工人事业》认为社会民主党中所有的派别不存在根本的冲突,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联合会”的机关刊物《工人事业》杂志在第10期上回答“能不能把那些在国外活动的社会民主党人组织起来”这一问题时提到:“要达到牢固的统一,就必须有批评自由”,将“批评自由”这一口号当做政治要求郑重其事地提出来了。在证明“批评自由”是实现社会民主党“牢固的统一”条件时,波•克里切夫斯基以德国和法国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波•克里切夫斯基认为,法国社会党之所以涣散是因为不承认“批评自由”,而德国社会党之所以统一是因为承认充分的“批评自由”。列宁通过具体分析两个例子,一一进行了驳斥。列宁认为,要解释德国社会党为什么统一和法国社会党为什么涣散,必须要考察两国的历史特点,必须把军事的半专制制度和共和的议会制的条件加以对比,必须分析巴黎公社和反社会党人法的后果,必须把两国的经济生活和经济发展加以比较,必须回顾德国进行进行社会主义运动时不仅反对理论上的错误,而且反对策略上的错误,等等因素。这些因素才是能够解释德国社会党为什么统一和法国社会党为什么涣散的东西。德国的这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德国社会党是统一的,而汉诺威决议和吕贝克决议两次拒绝了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德国社会党并不认可修正主义者的“批评自由”。列宁从《工人事业》发表的内容得出两个观点::1.《工人事业》维护整个国际社会民主党中的机会主义派;2.《工人事业》要求机会主义在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自由。在现实中,《工人事业》杂志编辑部一直都在掩饰其思想的真实倾向,否认俄国社会民主党人联合会的机会主义性质,否认经济派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组织中的影响有所增强,同时断言列宁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这本小册子的实质和《工人事业》杂志编辑部的纲领完全一致。《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是列宁1897年底在西伯利亚流放地写的,于1898年下半年由劳动解放社在日内瓦出版。帕•阿克雪里罗得在给这本小册子写的序言中,表示赞同列宁的观点,并指出有些“年轻同志”与列宁这本小册子的观点相距甚远。阿克雪里罗得所提到的“年轻同志”,是指当时已转向经济主义并在国外俄国社会民主党人联合会中起领导作用的那一批人,这批人后来成为工人事业派。(ppt)为了说明经济派的“批评自由”一词的虚伪性,列宁有这么一段描述:“我们紧紧靠在一起,循着艰难险阻的道路紧拉着手前进。我们被敌人四面包围,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