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与哲学》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长春市第五中学李玉光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同探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内容,交流教学思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建议及教材最新变动等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教材分析《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为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课程的主题与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教材的设计思路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统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到了社会生活、实践的主题之中。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全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材的突出特点:一、贴近时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二、贴近实际生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三、贴近学生,把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适合学生成长的特点结合起来;四、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教材体例特点:教材分为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每个单元又包括导语、探究活动、课文正文、辅助文、单元综合探究。本模块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主要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说明马克思主义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如何看待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发展和对立统一观点;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主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社会历史和人生价值,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阶级和阶级斗争、人生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观点。生活与哲学的课程导语----第一单元单元的核心问题: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课标要求:1.1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1.2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1.3分析实例,说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内容:哲学(第一课)----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哲学的功能(综合探究)教学难点: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2题,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认识世界的理论基石----第二单元单元的核心问题: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如何看待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阐明辩证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课标要求:2.4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2.5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2.6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主要内容:物质(第四课)----意识(第五课)----实践(第六课)----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综合探究)教学难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是客观的。提供思想方法,承上启下----第三单元单元的核心问题: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追问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以怎样的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课标要求:3.7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3.8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9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3.10列举多方面的创新表现和成果,辩证地说明批判性思维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阐释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第七课、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第十课)----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综合探究)教学难点: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辩证否定观生活与哲学的落脚点----第四单元单元的核心问题: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在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标要求:4.11识别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表现,说明价值判断的意义,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4.12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13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4.14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主要内容:历史观(第十一课)----价值观(第十二课)----人生观(综合探究)3教学难点: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教学建议:一、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成长。哲学是有趣的,但有趣不等于兴趣,如何把有趣的哲学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个政治教师始终探索的。《生活与哲学》本身就具有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特点。生活实践是认识之源,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广泛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这个现实生活既包括学生的个人生活,也指学生生活的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包括现实的历史的、国内的国外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的非常丰富的内容。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不会来自背知识点、考测试卷,而应该来自对生活的愉快体验和深入思考。所以哲学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教学理念的改变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学生如果形成了健康的思维能力,一方面会使许多我们在教学中许多的难题迎刃而解,使学生的哲学学习变得驾轻就熟;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这种思维能力为成为学生终生受用的财富。思维方式的培养与传授知识不同,不是通过背、记、考来完成的,而应该通过主动参与和长期熏陶及训练来实现。但是这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沉下心、抬起头、选准路。功利的思想,教条的传授、急躁的心理都无助于学生的终身成长。二、悉心设计教学环节,恰当地安排学生活动。完美的教学离不开悉心的设计,一个跌宕起浮的故事能让读者欲罢不能,同样一个“有峰有谷”、张驰有度的课堂才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的知识和活动的“峰值”让学生接收知识,收获体验。而利用课堂知识和活动的“谷地”,给学生留下消化吸收、加深理解的余地。反思哲学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要坚持组织学生课堂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发现知识,而不是为了验证知识。哲学理论是比较抽象的,由于高中学生缺乏一些必要的经验,教师讲授知识的难度很大。但是如果把讲授哲学道理的过程改为学生“发现”哲学道理的过程,既会减轻我们的教学压力,也能使学生参与和体验教学活动,发挥学生在学习的主体作用,这才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目前我们的多数活动还集中在验证知识的角度,仍没有脱离讲授知识的传统格局。应坚决摒弃那种为了课堂好看而进行的表演式活动。三、要熟悉教材知识和结构,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材的导语部分,不仅仅告诉学生下面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目的意义,同时也包含了一些重要的知识信息。例如:“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发展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等知识都是在导语中介绍的。课文的探究活动既是学习原理的必要环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辅助文作为开拓学生视野的内容,根据课堂需要使用能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单元综合探究既是对单元知识的概括总结,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平台。这些教材内容是帮助我们完成哲学教学任务不可或缺的好材料,大家不要忽视它们的作用。4四、以研究自然科学的严谨态度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哲学本身就是关于普遍性规律的科学,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养成“一言概之”“总而言之”的思维习惯,有的学生在哲学考试中只会运用些“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等普遍性的原理,对于具体问题不会、不能具体分析。如果教师以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态度教学,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将会是不求甚解。真正的哲学思维应该是对哲学思想的灵活准确运用。例如: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对应的方法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但如果要是恶的积累呢?则应该是“防微杜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对应的方法是“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来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但如果是不希望发生质变呢?则应该“坚持适度原则”,这些就体现了对知识更加深入和具体的把握。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的严谨态度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五、选择合理的教法和最有效的典例现代课堂中,团体合作、多媒体设备等,教学方式的选择是多样的。但哪种教法的选择应因内容而定,在哲学的教学中,“对话法”不失为一种既传统又有效的教学方法。“对话法”的鼻祖应该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一向反对把现成的知识道德传授给别人,他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把别人心灵中先天就有的知识通过讨论诱发出来。所以当别人向求教时,他经常用“反问”的方式,一步步的让求知者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被他称为“助产术”。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苏格拉底方法”以层次递进的设问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实现学生由等待知识向探索知识转变。另外,恰当的典例对于启发学生思维,实现哲学教学目的十分重要。例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学习中,有的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批驳中国古代名家的“白马非马”说,有的老师以教材当中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和“世上也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为例,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找到更加有效的例子:蒙牛特仑苏广告。社会不断的进步,学生日益成长,教师根据生活实践的发展寻找最适合启发学生哲学思维的例子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2013年高中政治教材《生活与哲学》部分修改1、P23:内容修改“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依据十八大报告进行的时政性修改)2、P31:小标题“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改为“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当初把“根本属性”改为“固有属性”,是为了避免与“物质的唯一特性”这一提法相混淆。但物质包括运动、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属性,运动属性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也是其它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3、P36:删除“因此,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这一说法。5(其与前面内容不构成因果关系)4、P38:“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改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改为“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计划从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