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信息化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南京理工大学信息化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征求意见稿)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2015年12月目录一、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3(一)“十二五”建设主要成绩.......................3(二)我校信息化建设的特色与创新...................5(三)主要矛盾与问题...............................7二、总体规划.......................................10(一)指导思想....................................10(二)建设目标....................................10(三)总体架构....................................11(四)建设思路....................................13三、建设任务.......................................14(一)公共基础支撑平台建设........................14(二)公共应用基础平台............................16(三)公共应用服务平台............................17(四)公共信息资源平台建设........................19(五)智能物联网平台建设..........................20(六)运维与安全保障体系建设......................21四、行动计划.......................................22(一)建设任务进度计划............................22(二)三年行动计划................................23五、保障措施.......................................24(一)建立健全信息化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24(二)加强信息化相关规章管理制度建设...............24(三)加强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253南京理工大学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正推动着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影响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和走向。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促进社会公平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高等学校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主体,其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综合实力以及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共产党南京理工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提出继续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逐步建成“智慧校园”的精神,紧密结合学校创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一流高水平研究性大学的实际,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信息化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制订本规划。一、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一)“十二五”建设主要成绩“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下,经过全校信息化人的共同努力,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进步,全面完成了“十二五”建设的各项任务,完成了校园一卡通系统三期建设,完善集应用、管理、服务一体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平台,进一步提高了校园信息化水平,提升了核心竞争力,为学校更快更好地发展、实现长远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1.信息化工作进一步规范。学校成立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成立了信息化工作协调组,由分管信息化工作校领导任组长,成立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负责信息化4具体工作,出台了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实现了信息化顶层设计统筹及信息化建设经费的统筹。网络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了有线网络全覆盖,公共区域的无线覆盖。已形成了万兆与千兆结合的网络主干,千兆与百兆结合的网络接入,全网实现了扁平化的基础架构改造。,校园有线网已全覆盖全体师生员工,包括学校办公、教学、学生宿舍等全部区域,拥有近3万网络接入点。完成了覆盖综合楼、学术交流中心、图书馆、所有教学楼、所有食堂的无线校园网部署建设。完成了IPv6技术升级,实现了IPv4/IPv6双栈100%。同时,为用户提供了大容量电子邮箱、用户认证计费、VPN访问、IPv6视频组播、综合网站群等多种网络应用服务。网络用户从7000人增加到30000人。出口从400M增加到4.5G。初步建成数字化校园。自2000年起,学校各职能单位相继建设了OA、研究生管理、本科生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教务管理、资产管理、科研管理数字图书等应用系统,有效提高了日常工作效率,节约学校日常运行成本,为师生提供便捷的数字化环境,对学校管理、教学、科研等核心工作起到了基础支撑作用。2010年年底,学校启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数字化校园基础架构。完成了数据交换共享平台、身份管理平台、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等三大平台的建设;起草了信息标准规范,完成了多个业务系统认证集成和数据集成;新建、升级了一批业务管理系统,推动了学校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资源卓有成效。目前,学校建有212个多媒体教室,分别分布在学校第一、二、三、四教学楼。2014年,学校启动了现代化教学系统一期项目建设,对学校第四教学楼92间多媒体教室进行统一5规划,建成90间常态化录播教室、2间高清全自动录播教室以及教学管理中心。为一线教师、多媒体教学环境管理和维护人员、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估人员、考务工作人员提供一个统一的软硬件平台,全方位推动教学设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资源管理的改革,有效促进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手段的革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校内校外一卡通用,打造独具特色的智慧理工一卡通平台。我校新一代一卡通系统经过三期建设,实现了校内身份管理、金融消费、门禁管理等功能,应用在校内吃饭、购物、宿舍购电、会议签到、四六级考试报名及缴费等场景。校外使用智慧理工卡可以实现在公交、出租车、地铁、轮渡等刷卡支付以及加油、路桥收费、洗车、维修等多项与交通出行相关的刷卡服务功能,还可用于超市、餐饮、电影院、商场等领域的小额支付。(二)我校信息化建设的特色与创新经过多年的发展,我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在很多领域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在省内高校率先完成校园网扁平化改造2010年校园网实现了基于BRAS的网络架构扁平化改造:采用PPPOE拨号,改变了原来静态地址的设置方式,变成动态分配地址,用户灵活上网不受区域和环境的限制;利用扁平化改造的机会,更新了一部分网络设备,提高了网络稳定性;实现了实名制认证上网,满足了网络安全部门的要求。开创性地建设校内校外通用的智慧一卡通系统我校智慧理工校园新一代一卡通系统在充分考虑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将先进性融入数字化校6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中,借助南京市民卡这种高信息化集约载体,进一步拓展应用范围、突破应用瓶颈,将校园卡应用向校外拓展,实现了校园一卡通系统与城市一卡通系统的有机融合,提高了“校园卡”在政府社会管理领域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应用的拓展,真正意义上实现南京理工大学校内校外一卡通功能,开创了“无围墙”边界的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的新思路、新方向。开创“一张网络,多家使用”的运营商合作新模式2013年,学校利用弱电线缆下地工程建设时机,督促运营商网络线缆同时下地,并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思想,创造性地实践了“一张网络、多家使用”的运营模式。该模式具有以下几点优势:运营商利用校园网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不必重复建设,节省资源;运营商与校园网组网方式一致,校园网架构无需变动,节约运营商成本;运营商与校园网用户上网方式一致,学校用户体验优越;运营商有偿使用网络设施资源,学校获得了资金和带宽的支持,用于减轻出口压力和更新网络设备,有利于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开创交流平台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切实解决管理服务难题交流平台是智慧理工信息门户的一个功能模块,它提供了学校职能部门的组织架构以及部门职能介绍,提供用户直接向部门提出咨询建议的渠道,并由党政办信访部门监督各部门对用户提问的答复情况,切实帮助师生解决了很多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自从交流平台开通后,以前作为反映问题主要渠道的校领导现场办公次数减少一半、压力大大减轻。较早在无线校园网建设中引入无感知认证经过无线校园网一期、二期建设,目前已覆盖了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第四教学楼、食堂、艺文馆等主要公共区域以及综合楼9-127层、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等局部办公区域。我校是较早一批在无线校园网建设中实现无感知认证的高校,在这种方式下,用户首次使用无线网时需要登录,然后授权自动认证。此后到达该区域,即可实现自动连接和认证,为用户提供了便利。(三)主要矛盾与问题信息化建设是高校走向新世纪的必经之路,学校在软硬件两个方面均做出了很大努力,为学校后续信息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虽在前进中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但也仍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化建设认识高度不够、统筹力度不足。近年来,学校愈来愈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从体制机制、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了较多支持,但从学校整体角度,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高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没有将信息化建设放在影响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没有自上而下调动全校各级部门的力量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来。信息化建设的统筹力度不足,多数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没有“一盘棋”的全局观念,没有考虑到其他部门和广大师生对信息化的需求,在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信息化建设基础偏弱,校园无线网络还在建设当中。我校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弱,校园网存在设备老化(老设备超期运行)、某些应用服务器的性能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网络应用需求,面临着必须更新更换的问题。另外,学校的无线网络建设刚刚起步,一期工程于14年11月建设完成,覆盖学术交流中心、部分教学区域和办公区域,二期建设也逐步完成,目前都未实现全校覆盖,随着随着信息化建设8及应用发展,各种智能终端,如笔记本、PAD等都需要随时随地接入网络,建设一个易管理、高可靠、具有服务质量保证的无线网络对校园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信息系统覆盖面不足,信息化应用服务能力偏弱。我校近年来陆续建设、升级乃至重构了办公自动化、人事、学工、教务、研究生、科研、财务、资产、后勤等主要的业务管理系统,对学校的主要管理工作起到了支撑作用,但长期以来封闭与独立的信息化建设模式,虽然解决了学校各部门业务管理的部分需求,但从更深层次的管理需求来说,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以往大多数业务系统都主要服务于与其对应的业务部门,往往只是现有管理模式的数字化。没有打通跨业务部门协调、配合的问题。跨部门的业务流程无法打通;各业务部门数据孤立,透明度差;业务数据积累但办理过程数据无法积累,无法进行校级的流程优化、管理改进,整体管理质量无法提升。此外,学校多年来的信息化,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管理者的需要,围绕校内管理工作进行建设,造成了90%的业务系统只服务于10%的校内人员。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在教学、生活过程中的大量服务需要被忽视,比如学生期望可以借助信息化系统获取更多的学习、生活、就业、创业服务;教师希望可以获取更多的教学、科研、生活、产业化服务等等,这些面向师生的信息化应用很少,信息化服务能力偏弱。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不足。学校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对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力度,但由于学校精简机构,对行政管理人员编制控制严格,每年可以招聘的计划数非常有限。此外,由于高校待遇与社会上信息化人员的普遍薪酬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高层次、拔尖人才难以引进,但与此同时一些具备技术开发实践经验的人才又会因进校门槛高而被拒之门外。校内信息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