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却写成了新闻,并且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奖;甚至有人说,它穿透了几十年的历史,现在的我们都还为之震惊。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进奥斯维辛,走进那段悲惨的历史。一、什么是新闻?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是一种及时准确地报道新的、重要事实的新闻体裁。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新闻狭义:消息广义: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报告文学通讯: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分类: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篇篇幅比较长。•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新闻的主要特征是:•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扼要新闻的主要特征是:•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扼要新闻六要素:五个“W”,一个“H”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y:何因what:何事how:何果新闻的特点:真:忠于事实,客观报道短:短小精悍,文字简练快:及时迅速,讲究时效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强:主题鲜明,导向明确新闻的分类:1.按事实发生状态分:突发性新闻、持续性新闻、周期性新闻;2.按事实发生与报道的时间差距分: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3.按新闻发生的地区与影响范围分:国际性新闻、国内性新闻、地方性新闻;4.按新闻事实的材料组合分:典型新闻、综合新闻、系列新闻;5.按传播渠道与信息载体分:文字新闻、图片新闻、电声新闻、音像新闻;6.按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分: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法律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文教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新闻的结构:标题:包括引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简述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是新闻的躯干。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是新闻事实的结尾,它依附于事实,并不一定需要议论和抒发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修建,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奥斯维辛简介: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集中营大门上文字(ARBEITMACHTFREI)的含义—劳动使人自由大批的犹太人被送向死亡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纳粹警察正对犹太妇女射杀德国妇女在走过800多具囚犯的尸体时毒气室焚尸炉囚房遇难者的遗物现在的奥斯维辛通读全文,找出本篇新闻作品的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尾,并说说每部分都写了什么?标题课文标题导语(1-3)讲述现在背景(4-5)回忆过去主体(6-15)参观苦难结尾(16)回到现在读了课文看了图片之后,你们认为奥斯维辛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是一个可怕、惨绝人寰、恐怖的地狱作者又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犯人”的,同学们是如何体会到它的可怕的呢?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它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人们感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深入探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与我们常见的新闻有什么不同?一般报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效性最新发生的事件时效性不强报道内容客观事件个人感受情感倾向客观个人情感浓厚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景象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经是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然有着这么和平美好的景象,作者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作者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不安的心情”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非写不可?“不安的心情”指作者面对集中营的那种沉痛、悲伤,惨象让作者目不忍视,感到非常压抑。“非写不可”的原因是作者来到集中营,这里的受难者曾承受的痛苦是他们无法想象的,如果不写一点东西,作者觉得对不起这里的人们。面对纳粹的暴行,残忍,作者的良知被触动,促使着作者要用正义的声音批判法西斯的暴行,纪念那些死去的犹太人,从而体现出了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和心境。对暴行的揭露,诅咒战争,拥抱和平,呼唤良知,珍惜和平的生活。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它代表着新生事物,也代表建立在过去悲惨的历史上的希望,同时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一种讽刺任纳粹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或许是一种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可见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为什么插入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的描写?写这样一个可爱美丽的姑娘的笑容,更体现了二战时期德国纳粹的残暴血腥,给参观者留下深深的心灵冲击,告诫人们永远不要忘记痛苦的历史。讨论:她在想什么呢?参考:临刑前,她可能在想着以前和家人在一起快乐的时光,想着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现在生死对于她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心里很平静,面带微笑,只希望早日到达天堂和亲人们相聚,摆脱着人间的地狱。我会活着,哪怕有一天我也会被无情的刽子手们所杀害,但是,我会用我的快乐,告诉人们,生命中依然有阳光,依然有和平,依然有最美好的希望。我将用微笑来绽放希望!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一天,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的身边。人们知道,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因为每天都有人被杀害,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到第二天。但当小女孩问大人们她的妈妈哪里去了,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不回来时,大人们沉默着流泪了,后来实在不能不回答时,就对小女孩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会回来了。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给她的许多儿歌,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中吹拂。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着,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就在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了刑场。刑场上早就挖好了很大的深坑,她们将一起被活活埋葬在这里。人们沉默着,死亡是如此真实地逼近着每一个生命。面对死亡,人们在恐惧中发不出任何声音。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酷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人们最后谁也没能逃出纳粹的魔掌,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暴力真的能摧毁一切?不,在天真无邪的爱和人性面前,暴力让暴力者看到了自己的丑恶和渺小。刽子手们在这颗爱的童心面前颤抖着,因为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的结局课后作业:找一则消息,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写一句话新闻。注明新闻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