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活动课实施要务钟志农一、为何开课?心理辅导活动课需要很强的针对性,需要很强的创造精神,需要有很鲜明的层次感(不同学段不同要求)和连续性(波浪式前进与螺旋式上升);心理辅导活动课不能无病呻吟,不能邯郸学步,不能没有个性。(一)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期”理论中寻找依据1、为了为学生的发展——发展什么?怎么促进发展?2、为了预防学生出现心理不适应问题、心理困惑、心理危机——可能会出现什么心理不适应问题、心理困惑、心理危机?怎么才能抢先一步,真正做到有效预防?小学低段发展性主题1、入学适应性问题;2、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3、感觉统合能力培养的最后敏感期。小学中段发展性主题1、智力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2、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关键期。小学高段发展性主题1、个性发展的关键期;2、中小衔接的关键期。初一年级发展性主题•1、要关注初一学生入学后的入学适应性问题。•2、要关注由于自我中心意识迅速发展引起的人际关系问题。(1)要注意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女生应对“传闲话”的技巧,男生的化解矛盾的技巧)(2)要预防打群架、“单挑”等引发的校园危机事件。初二年级发展性主题1、学业分化问题——引发“三个逃避”2、青春期恋情问题初三年级发展性主题1、学习压力和学习挫折(1)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要引导学生讲效率,不要拼时间。(2)要引导学生学会疏泄负面情绪2、中考指导和考前心理调节(1)如何帮学生合理定位?(2)如何帮助学生应对考试焦虑?高一年级发展性主题1、高中入学适应性问题;2、人际关系进一步复杂化成为新的成长危机。高二年级发展性主题高二年级1、由文理分科带来的实质上的学习两极分化的危机——引发“三个逃避”;2、情绪和情感发展的敏感期。(1)爱的情感体验深刻;(2)压抑的情感体验深刻。高三年级发展性主题高三年级1、人生理想、目标及生涯规划走向成熟的关键期;2、人生挫折的敏感期。整个中小学阶段,均可以视为是一个重重危机的发展历程。这就像“新手上路”、驾驶汽车初次行经长途的经验一样,途程中可能遭遇到何种坎坷险阻,是无法事先完全防范的。而每一处的“误入歧途”,都会使个体的人生道路发生曲折甚至是根本的改变。(二)埃氏理论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启示1、心理辅导活动课应以人格发展为第一要务。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面临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可能性。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2、心理辅导活动课应是一个持续的教育历程,并应有一个连贯的主题。辅导是持续的教育历程。辅导工作应从小学就开始,贯穿整个教育历程。它应有一个连贯的主题,并且成为整个教育计划的一部分。3、心理辅导活动课应该着眼于发展的关键期,重在抓好危机的预防。人格发展的各个阶段是按不变的顺序展开的,而这个顺序是生物学上成熟的结果,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心理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注意抓好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期”,因为个体在成长中的某一段时期,其成熟程度应该适合某种行为的发展;如果错失发展或学习的机会,其损失甚至是一生都无法弥补的。二、如何设计?(一)全力聚焦辅导理念理念是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灵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价值及其深刻性主要就是体现在辅导理念上,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一般的主题班会的根本分界线主要也是体现在辅导理念上。从这个意义上说,辅导首先是一种理念,而不是技巧。在我们设计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我要解决什么问题?班里学生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是什么?他们的年龄特点又是什么?这样,我们的选题才会有的放矢,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现在有些教师在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时,往往在形式上想得多,在理念上想得少,在辅导的针对性上想得更少。一节班级团体辅导课到底是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个切入点要找准,口子不能张得太大。例:不用烦感恩父母理念上的模糊性还表现为:1、外出培训回来,照猫画虎,盲目模仿;2、盲目地跟着德育大气候走,不考虑实际情况和年龄差异,如:珍爱生命;3、新毕业的专职教师号不准学生的思想脉搏,只凭过去实习听课时得到的一点印象就去设计心理辅导课。4、以为心理课只要学生开心、放松就好。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生命在于理念,成败在于理念,是否能促进学生成长也在于理念。一句话,理念第一,技巧第二。(二)恰当设定辅导目标●目标必须清晰明确;●目标必须集中;例5:冲突问题●目标必须可操作;●注意有重点地坚持一些团体辅导的共性目标(三)精心设计辅导活动一个好的活动设计往往可以激活整个团体,使学生中各种潜在的成长困惑浮出水面,而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观点也会从团体中雨后春笋般地生发出来。两大设计模式1、结构化设计团体热身阶段——团体转换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团体结束阶段2、非结构化设计热身——活动——分享——点评A、团体暖身阶段常用的设计形式1、游戏暖身;2、肢体活动暖身;3、音乐暖身。例:《我的未来不是梦》•超级拳王(小人、老虎、枪/猎人、狗熊、枪)•进化论(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哺乳类——人类)•拼图大考验(NBA、灌篮高手、漫画、其他)•大风吹•可怜的小猫(六人一组)•青蛙跳水(六人一组)•造反运动(前后左右——头手均可)•一边倒(大小拇指)•OK,不许动•抓手指B、团体转换阶段常用的设计形式1、小品表演;例:《长大的感觉》2、录像或电影剪辑等媒体应用;例:《朋友》3、游戏情境。例:走跳棋C、团体工作阶段常用的设计形式1、团体讨论(六六讨论法——配对讨论法——鱼缸讨论法——代议法——班级论坛——综合法);2、创意思考(脑力激荡法——六W法——分合法);3、联想活动(自由联想——故事接龙——语句完成);4、辩论活动(舌战群雄式辩论——分组对抗式辩论——同题分组小辩论);5、机智问答;6、角色扮演(独角戏——人生AB剧——多种角色扮演);7、身体活动(增进团体凝聚力的身体活动——促进人际沟通的身体活动);8、回馈活动(优点轰炸、信件会串);9、比拟活动(自我比拟——为团体命名——事件比拟);10、纸笔练习(促进人际互动和家庭关系探索的纸笔练习——催化学生自我探索的纸笔练习——促进团体信任感、凝聚力和合作态度的纸笔练习——澄清价值观的纸笔练习)。D、团体结束阶段常用的设计形式1、团康类活动;例:请在我背上留言2、音乐类活动。三、如何操作?(一)6条操作原则1、动感第一;2、情境体验;3、多元互动;4、现场生成;5、主体抉择;6、和谐有序。(二)8条操作要领1、重感受,不重认知;2、重引导,不重教导;3、重目标,不重手段;4、重口头交流,不重书面活动;5、重真话,不重有无错话;6、重氛围,不重理性探讨的完美;7、重应变,不重原定设计;8、重自我升华,不重教师概括总结。(三)10项操作技巧1、专注技术;2、倾听技术;3、重述技术;4、具体化技术;5、引导技术;6、同感技术;7、支持技术;8、面质技术;9、保护技术;10、自我开放技术。四、如何评价?(一)5条评课标准1、辅导理念基本正确;2、活动设计思路清晰;3、活动过程氛围和谐;4、辅导技巧运用得当;5、辅导效果比较明显。(二)4条评课方法——1、不论成败,只讲得失;2、抓大放小,突出重点;3、多元互动,集思广益;4、注重过程,再观后效。只有大家都抛却功利心和功利标准,我们才能放平心态,才能敞开心扉、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才能不讲套话、假话,只讲实实在在的真话。而辅导教师真正的成长就是从“讲真话”开始的。五、如何看待几个困惑性的问题?1、心理辅导课与思品课有何区别?(1)课程功能不同。(2)课程内容不同。(2)思品课更注重主流社会的价值标准,思品课教师不能保持价值中立。(3)思品课也在学心理辅导课的技巧,但心理辅导课的技巧性要求更高一些。(谁像谁?)(4)思品课允许有更多的灌输色彩,课程性质决定了学生可能掩盖内心的真实想法,可能缺少安全感。学校里搞心理健康教育,在注意到德育和心育各有其内在规律、不能混为一谈的同时,也没有必要非得把心育和德育这两件事搞得“泾渭分明”。我们不是说可以不顾两者的区别,也不是不主张要提高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化水平;而是说,在中小学现实教育环境中,要接纳心育和德育的内容、形式都有交叉这一事实。2、心理辅导课与主题班会课有何区别?(1)可以采用同样的团体活动载体,但承载的内容不同;(2)教师角色不同:权威?导演?朋友?(3)学生心态不同:有防卫?无防卫?(4)价值判断标准不同:主流?非主流?(5)技术含量不同,训导?自觉地运用团体动力学原理和各种辅导技巧?3、心理辅导课与小组团体辅导有何区别?(1)团体人数不同:8-12人?50-60人?(2)团体成员的组合结构不同:可筛选?不可筛选?(3)团体原有的基础不同:新?旧?短程?长程?凝聚力高?一盘散沙?相互信任?关系错综复杂?(4)时空条件不同:受限?不受限?有弹性?无弹性?(5)辅导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每个成员态度行为的改变?全体成团共同的发展性主题?总之,作为“小团体”的小组团体辅导与作为“大团体”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有着各自不同的性质、特点、功能、对象和内在运作规律。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完全采用小组团体辅导的模式与规律去实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反之亦然。4、心理辅导课与“实话实说”节目有何区别?(1)内容不同:社会热点焦点?成长发展?(2)成员组成不同:三教九流?同龄人?旁观者讨论?深入内心的分享?(3)交流渠道不同:主持人——嘉宾?同龄人——同龄人?单向?横向?多向?(4)主持人的角色不同:中心人物、明星?配角、辅助者?(5)氛围不同:幽默、调侃?真诚、理解?5、如何看待心理辅导课的游戏化倾向?所有的游戏一开始都是新鲜的,但所有的游戏用滥了之后都是令人生厌的。学校心理辅导课活动素材的不竭源泉蕴藏于学生鲜活的生命活动之中。我们必须深入到学生的班级中,去感受班级团体日常运作规律的原生态,去了解学生班级生活、宿舍生活、课外生活中的生命故事,方可挖掘和提炼出有声有色有创意的心理辅导课的活动素材。6、心理辅导课到底谁来上?班额太大怎么上?许多精彩的、感人至深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往往是那些与学生整日厮守在一起的优秀班主任的杰作。对于兼任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班主任来说,对学生抱有充分的尊重、理解、真诚、接纳、支持、鼓励、关爱等等基本的辅导态度,比他掌握较多的辅导理论与辅导技巧紧迫得多、重要得多。例: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领悟教育的真谛一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果仅仅停留在做“宣传”、搞“讲座”、开设“心理辅导室”、建立“心理信箱”或“心理热线”等工作层面上,而不去下气力发动全体班主任积极参与、认真实施心理辅导活动课,那么,即使表面的形式搞得十分花哨,我们也可以认为这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面尚未真正突破“瓶颈”。7、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可以替代心理辅导课吗?(1)它是认知性的;(2)它是灌输式的;(3)它是强制性的;(4)它是真正“学科化”的;(5)它是“真经”,但要看在什么地方念,由什么样的“和尚”来念。8、有的老师上心理辅导课“屡战屡败”是何原因?辅导教师们在实施心理辅导活动课中,遇到的挫败体验,其主要根源不在于我们自己的素质适合不适合做这项工作,而在于我们在这一领域内的实践经验的积累,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量限。只要是课堂,就需要课堂管理;而课堂管理是要有能力和技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辅导教师”首先是一个“教师”。在学校里做心理辅导教师,首先要过好“教师关”,然后才可能当好一个“会上心理辅导课”的心理辅导教师。如果辅导教师事先没有明确的辅导动机,没有一种通过自己设计的辅导活动来解决班级多数成员在成长中遭遇的实际问题的强烈冲动,没有一种为某个活动环节的设计朝思暮想、茶饭不思、夜以继日、辗转反侧的“着迷”一般的深入探究,那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出现磕磕绊绊、阻力重重、发展迟缓、气氛僵滞、彼此防范、关系疏离等不流畅的现象,就是毫不奇怪的了。欢迎您访问“心海扬帆”中小学心理辅导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