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省宜君县2010年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方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西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以工代赈的全新工作领域,是我县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群众彻底摆脱贫困的重要措施,也是实施山川秀美工程,改善农村和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的必要途径,是事关我县经济长远发展的大计。国家已从2001年起开展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我县2004以来连续五年被列入了全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试点县,这为我县实施移民搬迁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空间。通过实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使我县贫困人口早日脱贫致富,为“十一五”期间实现渭北绿色经济强县的目标奠定基础。我县按照省、市以工代赈扶贫搬迁计划精神,结合我县贫困人口现状,现提出陕西省宜君县2010年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一、基本情况(一)经济社会情况宜君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属子午岭桥山山系,东西长51.9公里,南北宽50.3公里,总土地面积1531平方公里。全县辖5镇5乡,178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0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8.92万人,2总耕地面积45.2万亩,农业人均5.1亩,粮食平均亩产175公斤。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0.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41元,贫困户人均收入860元。全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群众生活贫困,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二)发展概况扶贫攻坚以来,在国家及省、市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积极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几年来,已成功搬迁贫困人口1443户6505人。2004以来我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已按计划搬迁了1168户5496人。截止目前,全县有贫困人口4284户16596人,分布在全县10个乡镇138个行政村。在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生活在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的山区沟谷中,交通不便,不具备脱贫致富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根据调查统计,全县需要扶贫搬迁的贫困人口还有1672户4986人,分布在全县10个乡镇、138个行政村、305个村民小组、464个自然村,包括立地条件差的1420户4260人;居住分散的252户726人。搬迁贫困人口人均耕地2.6亩,人均有粮食205公斤,人均年纯收入860元,人均住房面积8.7平方米,住房多为土木结构房和土窑。(三)易地扶贫搬迁的可行性和有利条件“十一五”期间,国家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来抓。在扶贫工作中,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坚持扶贫到户,并决定对少数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的贫困人口有计划地进行3移民搬迁开发,这一决定为我县实施贫困户移民搬迁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其次,我县贫困户迁入地人均耕地2.5亩以上,此次搬迁每户划庄基266㎡,共需占地88.5亩,剩余耕地仍能保证搬迁户人均占有基本农田2亩以上。接收地都是立地条件较好、整体超过温饱线的村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备或经过短期建设可以达到较好水平。教育、医疗条件较好,符合迁入地的基本要求,这些都为贫困户的搬迁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县需要搬迁的贫困户,经过几年来的帮扶,生产生条件有所改善,并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从经济上来讲,基本具备了搬迁的可行性。再则,我县从2004年以来,在贫困乡村开展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开发活动中,为今后开展这项工作理清了思路,积累了经验。另一方面,需要搬迁的贫困户主绝大部分智力健全、身体健康,并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具备一定劳动技能,加之长期受贫困的困扰,有搬迁致富的强烈愿望,从人的方面来讲,具备了搬迁的可行性。(四)2010年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的必要性根据省、市发改委的有关文件精神,经过实地踏勘考察,综合比较,我县决定在2010年对尧生乡西舍村、太安镇郎二井村、太安镇寺坪村、彭镇后安村、哭泉乡淌泥河村、哭泉乡哭泉村、哭泉乡塔庄村7个行政村222户1022人实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这些搬迁点大都地处在山大沟深的边远山区,80%属扶贫重点村,100%属安居工程重点村,群众居住分散,交通极为不便,有4的地方群众用水、用电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自然条件极差,同时教育、文化、医疗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加之多年的自然灾害,使本来已贫困的群众雪上加霜,及时地对他们实施有计划、有步骤的移民搬迁,从根本上改善其生存、生产、生活条件,才能使他们脱贫致富奔上小康。二、指导思想和搬迁原则(一)指导思想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对222户居住在边远、阴湿、灾害频繁、自然条件极差,一方水土难养一方的地方的1022名群众,通过易地搬迁,完善安置地的基础设施,实行开发式扶贫,使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解决温饱问题,为致富奔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带动全县经济发展步伐。(二)搬迁原则1、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建设的原则;2、坚持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的原则;3、坚持整体搬迁、有地安置的原则;4、坚持量力而行,不增加贫困户经济负担的原则;5、坚持因地制宜、集中安置的原则;6、坚持依据规划、按标准划分宅基地的原则;7、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原则。5坚持以上原则的同时,还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选择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经济环境都较理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较好,具有一定开发潜力的地方为扶贫搬迁接收安置地,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建设内容及任务根据我县本次易地扶贫搬迁计划,2010年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的主要任务是:(一)搬迁范围1、尧生乡西舍村三、四组60户249人,迁入本村规划新村集中安置。2、哭泉乡淌泥河村南湾、南梁、坡底组30户140人,迁入本村规划新村集中安置。3、太安镇郎二井村上塔、显神洼组21户104人,迁入郎二井村插花安置。4、哭泉乡塔庄村上塔组28户130人,迁入本村规划新村集中安置。5、彭镇后安村桐家山组21户108人,迁入本村规划新村集中安置。6、哭泉乡哭泉村马前尧、东角组39户183人,迁入本村规划新村集中安置20户100人,迁入平里组插花安置19户83人。7、太安镇寺坪村西马武组23户108人,迁入本村规划新村集中安置。6(二)搬迁任务具体建设内容及任务为:共计搬迁222户1022人,涉及4个乡镇的7个村12个村民小组26个自然村,分别建成7个移民新村安置点。共规划建设砖木结构住房18380平方米;新修村内主巷道3.9公里,新修排水渠7.8公里;平整建房场地6万平方米,共移动土方5.3万立方米;架设0.4千伏低压线路3.6公里;建成供水工程5处,铺设供水管道5.3公里,建水窖60眼,配套水泵60套;新修四级砂石路2条1.8公里。(三)各安置地建设内容及任务1、尧生乡西舍村:共搬迁60户249人。该安置点建设内容包括:①新建砖木结构住房4480平方米;②建房平整场地1.6万平方米,移动土方1.1万立方米;③整修村内主巷道1公里,排水渠2公里;④架设0.4千伏低压供电线路0.7公里;⑤新建供水工程1处,建水窖60眼,配套水泵60套。2、哭泉乡淌泥河村:共搬迁30户140人。该点规划主要建设内容包括:①新建砖木结构住房2520平方米;②建房平整场地0.8万平方米,共移动土方0.8万立方米;③整修村内主巷道0.5公里,排水渠1公里,④架设0.4千伏低压供电线路0.6公里;7⑤新建供水工程1处,建20立方米、30立方米蓄水池各一座,铺设管道1.3公里。3、太安镇郎二井村:共搬迁21户104人。该点规划主要建设内容包括:①新建砖木结构住房1870平方米;②建房平整场地0.6万平方米,共移动土方0.6万立方米;③整修村内主巷道0.4公里,排水渠0.8公里;④架设0.4千伏低压供电线路0.2公里;⑤新建供水工程1处,建10立方米、30立方米蓄水池各一座,铺设管道1.5公里。4、哭泉乡塔庄村:共搬迁28户130人。该点规划主要建设内容包括:①新建砖木结构住房2340平方米;②建房平整场地0.8万平方米,共移动土方0.7万立方米;③整修村内主巷道0.5公里,排水渠1公里;④架设0.4千伏低压供电线路0.3公里;⑤新建村级道路1.2公里。5、彭镇后安村:共搬迁21户108人。该点规划主要建设内容包括:①新建砖木结构住房1940平方米;②建房平整场地0.6万平方米,共移动土方0.5万立方米;③整修村内主巷道0.4公里,排水渠0.8公里,8④架设0.4千伏低压供电线路0.6公里;⑤新修村级道路0.6公里。6、哭泉乡哭泉村:共搬迁39户183人。该点规划主要建设内容包括:①新建砖木结构住房3290平方米;②建房平整场地1.0万平方米,共移动土方1.0万立方米;③整修村内主巷道0.7公里,排水渠1.4公里;④架设0.4千伏低压供电线路0.6公里;⑤新建供水工程1处,建抽水站一座,20立方米、40立方米蓄水池各一座,铺设管道1.7公里。7、太安镇寺坪村:共搬迁23户108人。该点规划主要建设内容包括:①新建砖木结构住房1940平方米;②建房平整场地0.6万平方米,共移动土方0.6万立方米;③整修村内主巷道0.4公里,排水渠0.8公里;④架设0.4千伏低压供电线路0.6公里;⑤新建供水工程1处,建10立方米、20立方米蓄水池各一座,铺设管道0.8公里。四、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根据需要建设的内容,按照国家有关概(预)算标准,全县2010年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总投资97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投资500万元,地县配套10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76万元。(详9见附表)五、脱贫致富规划为确保此次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人口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通过发展相关产业增加收入,彻底摆脱贫困,根据各搬迁点的实际情况,特制定陕西省宜君县2010年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脱贫致富规划(2011—2015)年。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解决搬迁人口温饱问题和巩固温饱成果为中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搬迁村、户为主战场,以发展种养业为重点,加大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发挥科教扶贫的重点作用,提高搬迁群众的整体素质在解决搬迁群众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巩固扶贫成果,从根本上改变搬迁户面貌,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帮助贫困群众逐步实现由贫困向温饱型、富裕型的转变和跨越。2、基本任务和目标基本任务是:在彻底改变搬迁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扶持他们的发展经济,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使农村相对贫困问题明显缓解。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脱贫致富的任务目标是:帮助搬迁点农民人均纯收入2011年平均达到1200元,2012年平均达到1400元,2013年平均达到1600元,2014年平均达到200010元,2015年平均达到2600元,每户力争有1—2个稳定致富的种养业项目。3、脱贫致富的主要措施(1)充分调动搬迁群众搞好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开发式扶贫,教育引导搬迁群众,树立“穷则思变”的意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家扶持下,主要依靠自已的努力和奋斗,努力改变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市场需求和县域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投资小、见效快、效益好的脱贫致富项目,增加收入,实现摆脱贫困目标。(2)发挥资源优势,抓好扶贫项目建设。立足各搬迁点的实际情况,引导各搬迁户发展自身优势,围绕市场需求,积极发展新的产业项目,增加经营收入,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创造条件。一是配套实施农村节柴灶工程。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在各搬迁点配套实施农村能源工程建设,扶持搬迁户新建节柴灶222口,户均1口,计划结合2010年农村能源(节柴灶)工程建设搞好实施,为搬迁户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二是抓好食用菌栽培:彭镇后安村、太安镇郎二井村以食用菌栽培为重点,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菌栽培专业户32户。三是抓好药材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