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笃信共和理想,被誉为“平民的骄傲”。但他的理想被拿破仑摧毁,加上个人生活的不幸和双耳失聪,他失望、愤懑,甚至绝望。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他,从心底发出呼唤:“在我尚未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不能离开这个世界。”“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在与命运抗争、战斗的历程中,贝多芬用《第五交响曲》表达了他的心声——通过斗争,达到胜利。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主部主题像一种严厉的警告,又像一种惊慌不安的颤栗,暗示着悲剧性的命运降临在人们的面前。贝多芬曾经针对这个动机说过:“那是命运在敲门。”这响亮、震撼人心的音响,威严而有力地叩响了我们的心扉。副部主题第四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这个一往无前的进行曲式的旋律,非常接近法国大革命时期群众歌曲的风格。它那明晰的节奏、丰满的和声、乐队的全奏和强壮饱满的音响,烘托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也刻画了一种胜利在望的群体英雄形象。它令人联想到:人民群众在欢庆胜利时的节日的气氛。呈示部副部主题:这是一个生动、活泼、欢快、跳跃的舞曲性旋律。它留给人们的联想是:那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欢乐地歌舞,在不停地涌动……交响曲交响曲是一种大型的音乐体裁,即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器乐套曲。交响曲的产生同17、18世纪法国、意大利歌剧的序曲以及当时流行于欧洲各国的管弦乐组曲、大型协奏曲等体裁有直接的联系。18世纪中、后期,交响曲逐渐成为独树一帜的器乐体裁。交响曲的结构,一般都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富有戏剧性。第二乐章:慢板,一般为复三部曲式,具有抒情性。第三乐章:快板,复三部曲式,多为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多用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式或变奏曲式。第二课时念故乡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欣赏表现了思念故乡、痛恨侵略者、愿为民族解放献身的情感。这首歌表现了何种情感?《念故乡》《念故乡》德沃夏克《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中用英国管吹奏的旋律,是建立在五声调式基础上的曲调,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段旋律的歌唱性很强,又表现了一种孤独、悲哀和思念故乡的情绪,因而引发了许多人在情感上的共鸣。正是这种原因,德沃夏克的一位美国学生给这段迷人的旋律填上了歌词。后来,一首名为《回家》的独唱曲及合唱曲被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在我国,这首歌被译为《念故乡》。德沃夏克是捷克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841年出生在布拉格附近一个贫寒的家庭中。经过刻苦的努力,他获得了奥地利文化部的奖学金,得以全身心地从事音乐创作。他曾九次访问德国、英国和俄国,并亲自指挥乐队演奏他的作品,备受欢迎。1891年他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并被英国剑桥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892年应邀赴美国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1895年回国继原任,1904年去世,捷克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他一生写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代表作有《自新大陆交响曲》、歌剧《水仙女》等。他的作品始终贯串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怀念家乡的深切感情,富有浓郁的斯拉夫民族色彩。《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自新大陆交响曲》是德沃夏克在美国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时所作。新大陆原指南北美洲大陆,作者在这里指美国。他一踏上美国国土,来到纽约这个新兴的工业城市,脑海里就翻腾着许多新奇、鲜明的印象;他特别关心美国被压迫的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生活和命运;他独处异国,十分思念自己的祖国和家乡,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部著名的四个乐章的《自新大陆交响曲》。其中第二乐章被称为“一切交响乐慢板乐章中最动人的一个”。其中的音乐形象同诗人朗费罗的叙事诗《海华沙之歌》中的第二十章“饥荒”有联系,诗中的海华沙是印第安人的一位民族英雄,他的妻子敏妮海哈在饥饿中死去,人们在阴森森的密林里为她掘好坟墓,与她的遗体告别。•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引子•c主题•d主题•b主题•a主题这个主题既像是揭示海华沙的孤独和痛苦,又像是奄奄一息的敏妮海哈对海华沙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寄寓作者对遥远祖国的怀念。管乐器在低音区奏出一连串鸣咽的和弦,形成一种悲惨凄切的音响效果。母亲教我的歌月亮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