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皮拉的火车巴西联邦共和国(简称:巴西)位于南美洲东南部,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面积854.7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5位)。人口16900万人(居拉美首位,世界第5位。2001年统计)。1822年获得独立,1889年成立联邦共和国,1891年定国名为巴西合众国,1969年改名为巴西联邦共和国。首都巴西利亚。巴西是拉丁美洲第一经济大国。巴西原有居民为印第安人。从16—19世纪初,巴西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大批黑人被输入。20世纪初,又有大批移民从欧洲迁入。因此巴西的民间音乐是多种民族音乐经过数百年的同化和变迁之后而形成的一种混合体。拉丁美洲全称:拉丁亚美利加洲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地处北纬32°42′和南纬56°54′之间,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拉丁美洲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就美洲居民的语言而论,英语和拉丁语占统治地位,由于本区都隶属拉丁语系,因此,美国以南的众多国家,被称为拉丁美洲国家,这个地区被称为拉丁美洲。巴西是农业大国,那里遍布农场。“凯皮拉”就是农场工人之意。当时没有火车、单车等交通工具,工人上班和下班都坐火车。他们劳动之外就地取材,用农作品制作乐器,用歌舞抒发感情。作者简介:维拉-罗勃斯(1887-1959)巴西作曲家。他出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市,十几岁时开始和当地的乐队一起演奏流行音乐。从那时起,他发挥了即兴作曲的能力,特别是对绍罗(choro)当时盛行于巴西的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十分喜爱。同时,他在当地的管弦乐团和歌剧乐团演奏大提琴,从此开始熟悉了普契尼、施特劳斯、斯特拉文斯基等音乐家的音乐作品。维拉-罗勃斯早期的作品深受这些作曲家的影响,后斯作品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风格。凯皮拉:农场工人之意托卡塔:原是一种节奏紧凑快速触键的键盘器乐曲,之后发展成为一种无穷动乐曲,巴赫等人继承传统,处理成自由发挥的段落和复调段落相交替的复段结构,有时作为独立乐曲,有时作为赋格的前奏。《凯皮拉的火车》维拉-罗波斯吸收了巴西民族音乐要素,切分音及巴西的民族乐器:竹刮板、响葫芦、卡巴萨、巴西铃鼓等,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借鉴巴赫风格,以管弦乐这种形式,创作了这首乐曲。在乐曲中,作者设计了一个表现农场工人乘车上班由火车启动—中途行驶—到达终点的场景,好似带领听众做一次巴西乡间旅游。维拉-罗勃斯常常把一些具有巴西音乐基本特点的要素运用到他的创作中,如切分音、丰富的和弦、抒情的旋律,以及节奏和力度的鲜明对比,他把这些和民歌特点结合起来,融入到艺术音乐中去。《巴西的巴赫风格》共有9首组曲,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因为这些作品把巴西民歌主题与巴赫的创作技巧巧妙地结合起来。他认为具有即兴特点和丰富的音响效果的巴西音乐,在很大程度上,与巴赫的音乐相似。在《巴西的巴赫风格》组曲中,一些乐章和片断都有标题和副标题,如“巴洛克”形式的标题“托卡塔”,巴西风格的副标题《凯皮拉小火车》。“托卡塔”是《巴西的巴赫风格》组曲之二,是四个乐章中的最后一个乐章。全曲分为引子—主题呈示—尾声三部分•引子以丰富的和声音效果描绘了车站的场景和火车启动的声响。•主题呈示:①第一次主题呈示由铜管乐器奏出②中间一段描写火车运行的间奏③第二次陈述由木管乐器和弦乐器奏出•尾声又把我们带到火车站的场景中,直到火车停止结束全曲音乐段落引子呈示部尾声速度渐快快速渐慢力度渐强强渐弱情景火车启动中途行驶到达终点音乐分析:•《凯皮拉的小火车》是巴西作曲家维拉-罗勃斯的作品《巴西的巴赫风格》组曲之二中的托卡塔,其副标题为《凯皮拉的小火车》。乐曲除以逼真的音响模仿,描绘出有火车动态的车站场景(比如汽油声、车轮转动声等)外,主要的是当火车出站后,在车轮转动的快节奏背景下,那悠扬的旋律把我们带上旅途,不但表现了火车风驰电掣般一往无前的形象,重要的是这旋律抒发了农场工人劳动之余在看到火车沿途飞奔时激动、兴奋的心情。•引子以丰富的和声音响效果描绘了车站的场景和火车启动的声响,特别是二次分解和弦的声响表示火车在启动运行,引入主题呈示。由铜管乐器奏出的具有大小调式交替特点,结束在小调上的悠长旋律,体现出巴西音乐风格,为一段体结构(即四个乐句加补充句),第三乐句使兴奋、激动的情绪达到高潮。主旋律结束后,中间一段描写火车运行的间奏,主题的第二次陈述由木管乐器和弦乐器奏出,最后的尾声又把我们带到火车进站的场景中,直到火车停止结束全曲,做到前后呼应,完满结束。使我们感到,似在巴西做了一次很有意义的旅行。1.竹刮板(RecoReco):表面带槽的中空竹棒,用棍刮擦来发声。2.响葫芦(Chocalho):管状金属乐器,内装石子,一摇就发出声音。3.卡巴萨(Cabasa):表面带槽且镶嵌许多珠子的中空圆葫芦,旋转它时,表面的珠子发出响声。4.巴西铃鼓(Pandeiro):与普通铃鼓相似,但鼓帮较深且嵌有更多金属小圆片。本曲使用的一些巴西乐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