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中的语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语用学中的语境何自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Email:zrhe@mail.gdufs.edu.cn1引言•语境是语用学研究的基本要素之一,要研究语用意义就不得不关注语境。通俗地讲,语境指语言运作的环境;作为一个语言学术语,它指与语言使用和理解过程有关的一切环境。但这个术语从来就没有明确到底指哪些才属于与语言使用和理解过程有关的环境。过去,语境往往指语言语境,即上下文,但这个定义太狭窄了。•上下文只是语境的一种,常见于句段、篇章,它可能指词语与上下句段或篇章之间的意义关系,所以,当代语言学家把上下文看成是linguisticcontext,或称为co-text(=theactualtextsurroundinganygivenlexicalitem.—MichaelMcCarthy,1991:64)。这样的语境,分析起来往往是一种静态的观察,不能反映语境的全貎。•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语境(context)指在语言运作过程中与之有关的语言或非语言成分,是产生话语的环境(thesituationinwhichthediscourseisproduced.—ibid.)。人们依据话语产生的环境,判断出话语表达的意义。不过,如果把语境中的上下文(co-text)分离出来,不把它看成是语境的组成部分便说语境(context)是产生话语的环境,那么语境的定义就会不够全面,话语意义也就不一定能够准确认知了。•有学者之所以主张语境不包括上下文,是因为他们认为上下文只用来分析现成的语段篇章,是形式的、静态的。不过他们强调语境与语言行为的过程有关,涉及说话双方的主观成分,而不是一种纯客观的环境。他们认为,由于语境会随着语言运作的变化而变化,它必然具有不断变化的动态性。•可以说,当代语用学对语境的研究有两个特点:•广泛性•动态性。语境的广泛性•语境的广泛性,指语境不再局限在语言语境,即上下文。语境是广泛地与语言意义表述有关的一切因素。如果我们把语言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那它必然是在社会的某种环境中使用。这种与语言运作有关的社会环境范围很广,很复杂。它不但指语言运作的现场,而且要考虑语言运作者双方的身份、地位、性别、长幼,双方的语言、文化背景,思想意识及民俗习惯。语境的动态性•所谓语境的动态性,就是说不能将语境理解为固态的,不变的。相反,语境是动态的,因为它主要与言语有关,是随着话语的变化而变化。语言运作者在语言运作过程中涉及的内容、目的以及这些内容和目的本身都可能出现种种变化。曾经有学者谈论语境时,以为语境是一个约束人们运用语言时不可抗拒的“无形的恢恢的网”,认为语言使用者是“语言环境的奴隶”(钱冠连:1997:76,2002:81)。其实,这个看法过分强调语境的客观性,把语境固化了。人们为了成功交际而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绝非是屈从于语境,被动地使用那些可以不经脑子的、固化了的语言。2.语境研究的历史•在国外,将语境概念引进语言学的是伦敦功能学派。Malinowski理解的语境是contextofsituation,认为环境总是和语言互相紧密地纠合在一起,成为理解语言必要的因素。接着,Firth明确地指出context不局限于由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语境,而且包括表示语言和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情景语境。•后来Halliday理解的语境是他提出来的语域(register),将语境概括为话语的范围(政治、生活、科技),话语的方式(口头语、书面语)和话语的风格(地位、关系、身份)。Fishman则补充说,语域是社会情景,受着共同行为规则(包括时间、地点、身份、主题)的制约。Hymes立足于交际,把语境定义为篇章的形式、内容、背景、参与者、目的、音调、交际手段和风格,从而把话语本身都看成是语境的组成部份。•其实即使是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对语境问题也无法回避。Chomsky在分析语义时就强调过语境的重要性,认为非语言因素对语义产生影响,语句离开上下文就无法确定它的真实性条件。他说Hehasarrived中的he就不能靠句法来解决。他又说:有朋友对我说:Todaywasadisaster。如果我知道他今天曾经做过一个讲座,那我就会明白,他说这句话的意思准是认为讲座做得很糟糕了。•在国内,修辞学家、语言学家们都谈论语境,陈望道称之为情境,提出具体环境的6种因素影响着修辞:何故(说写的目的),何事(说写的事项),何人(说写者与听读者的关系),何地(说写者所处的地方),何时(说写者所处时间),何如(如何说写)。•王德春很早就提出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即言语环境,而不能称为语言环境,从而指出了语境的动态性。他更进一步认为,“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修辞学探索》1983:64)。•张志公谈论两种语境:一种从较小的范围看,指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和前言后语;而另一种则是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境。他最后总结出“现实语境”、“时代社会语境”和“个人语境”三大类。•当然,国内其他学者谈论语境的还有很多,1992年我国出版了《语境研究论文集》,收集了我国及海外华裔学者撰写的有关语境研究的论文,开创了语境专题研究的先河,在语言学界产生较大的影响。然而,作者们论述的重点尽管不同,但大都是描述性的,离不开传统观点的框架。至今,语境研究始终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弱项。3.语境研究近况•近年来,语言学界,特别是语用学界和认知语言学界,对语境的研究不断升温。语用学是研究意义的,但它研究的意义往往与语境有关,两者的关系极其密切。认知语言学中有很重要的一个研究面,就是探索语言的理解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就必然会展开对语境的研究。•语用学家们重视从语境的角度研究语用学。他们认为,语用学是研究语境意义的学问(Yule,1996:3);语用学研究话语如何在情景中获得意义(Leech,1983:13);语用学研究如何利用语境来推断出意义(Fasold,1993:119);语用学研究由社会语境确定的人类使用语言的条件(Mey,1993:42)。•关联理论认为,动态的语境有助于获取事物认知的最佳关联,从而在交际过程中只须付出较少的努力就能推算出最大的认知效果。•顺应论则认为语言使用过程中选择语言必须要与语境顺应;语境是在交际中动态生成的。语境有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前者包括语言使用者(utterer-interpreter)、心理世界(mentalworld)、社交世界(socialworld)和物理世界(physicalworld)等因素;后者则是我们通常说的上下文,包括篇内衔接(cohesion)、篇际制约(intertextuality)和线性序列(sequencing)。•去年年底日本语用学会召开了第10届年会,与会学者们的兴趣就集中在认知和语境,话语和语境、社会和语境等论题上。•几位语言学家关于语境研究的发言正好反映了语境研究的最新进展,下面我们以此为线索做点介绍。3.1社会认知语境观•vanDijk在题为“TextandContextRevisited:ThirtyYearsLater”的发言中,回顾了过去几十年语境学研究的进程。他指出,话语研究和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两个新兴领域,过去主要关注的是语篇和话语的结构和策略,而忽略了对语境的研究。•在现有的研究中,人们又常有一种根本的误解,以为各种社会因素(如性别、年龄等)直接导致了语言使用的变异,以为处于相同社会条件中的人会以相同方式来讲话。这种客观主义语境观隐含一种无端的决定论,会给人以误导,因为事实上男性讲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年人讲话也不只限于一种风格。•vanDijk认为,在社会结构和话语之间尚有一个环节,那就是语境。这种语境不是客观的事物,而是一种主观的认识,是交谈者在交际过程中建构出来的。交际者根据具体情境中的相关特征来建构语境,表现为场景记忆(episodicmemory)中的语境模型。•例如,男人可以同时具备父亲、丈夫等身份。当父亲与儿子交流时,他的父亲的身份特征才是相关的,而作为丈夫的身份特征则会因语境不相关而隐藏起来。据此,vanDijk提出了社会认知说(socio-cognitivetheoryofcontext),认为语境会因人而异,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是关于交际环境的心理建构。•Mey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它正好说明语境是一种交际环境产生的心理建构:•A:Wouldyoulikeapieceofapplecake?B:Haveyougotsome?这是两个日本秘书在办公室小休时对话的英译。这段对话涉及到交际环境的心理及说话人的语用用意问题。B的反问在日本人看来很正常(你有吗?有就给我尝尝吧!)然而Mey认为英美人或丹麦人却会认为B的问话是多余的。在他们看来,A的问话已经构建了“我有苹果馅饼”这个语境了,因而立即明白A的用意,只要回应“要”还是“不要”就行。•我曾从文化因素的角度引用过Mey的另一个例子,现在根据vanDijk的观点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语境所揭示的交际环境产生的心理:•Tourist:Isthereatoiletaroundhere?•Attendant:Youwanttouse?•Tourist:(somewhatastonished):SureIdo.•Attendant:Godownthesteps.这是一位研究东方建筑的西方学者来到日本,甫下飞机与接待人员的一段对话。按西方的交际环境心理,第2话轮的应答是唐突无礼的,更麻烦的是接待人员根本不知道那位学者是想见识“东洋式”厕所的用意,最后的话轮所表达的是那位接待人员热情地把这位学者带到机场负一层的“西方风格”的厕所去了。•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的心理模型(mentalmodels)和情景模型(situationmodels),vanDijk认为,语境正是在交际过程中产生的主观心理模型。随着交际的进行,由于交际目标、交际环境、背景知识或认知记忆(epistemicmemory)、身份选择等的变化,语境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具有动态性。人们在交际中之所以会产生误解,正是因为双方建构的心理模型发生了偏差。下面这个相声片段表明,如果不了解文革年代干部受到过的伤害,下面这段对话恐怕就不会联想到“坐牢”和“上吊”了:••甲:老金同志,你什么时候出来的?•乙:从哪儿出来啊?•甲:出来重新参加工作呀。•乙:吓我一跳。七七年……那你们站长呢?•甲:別提了,逼的沒办法上调了。•乙:哎呀,就这样上吊,死得可太冤了!•甲:什么呀,上边来个人把他调走了。•乙:啊,調工作了!•语境不仅影响了我们说什么,更重要的是影响我们如何去说。以自行车失窃一事为例,向朋友讲述与向警察讲述是不一样的,因为两种行为涉及不同的情景模型。vanDijk认为,情景模型由简单的图式(schema)或有限的常规范畴构成。这些范畴可以切分为交际情景,包括:•场景(setting)(交际的时间、空间等因素)•参与者(participants)(交际双方的各种因素)、•意图(intention)•(背景)知识(knowledge)等。•这些范畴控制着话语的产生和理解。在vanDijk看来,情景模型可以解释言语行为的得体条件、话语体裁和语域,以及因语言使用情景变化而产生的特征。错用情景模型会导致语用失误。例如下面的例子,静态语境观会认为它并无不妥,但当它纳入动态的交际情景模型,得出的效果就不一定是正面的了:•--Areyouwritingalettertoyourwife?•--Yes,Iam.•--Howoftendoyouwritetoyourwife?•--Onceaweek.•这段对话只适用于课堂上操练句型,一旦放入交际情景模型,就会认为提问人无礼,甚至别有用心。•Excuseme,wouldyoumindtakingmetotheairport?•这句话

1 / 6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