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实名推荐制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校长的担当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引发的举国关注还未散去热度,四川大学2010年自主招生方案的出台,又一次把公众的视线集中到了一批著名中学校长的身上。在国内高校,四川大学是第一家明确允许中学校长推荐“成绩不特别拔尖,但是对某一学科领域有特殊兴趣、特殊专长并已有一定成绩的学生”参与大学自主招生,并会针对具体情况,在“高考分数线”上制定实质宽松政策的大学。这是一所大学在高考招生问题上走出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制度化的一步。同样,这也是大学乃至公众再一次对中学校长给予厚望:负起担当,不拘一格荐人才。说起来,中国的校长们,尤其是中小学名校的校长们,在光鲜的名气、众人的追捧、眩目的地位背后,也有着许多国人可以想象和理解的难处:首先,学校必须在现阶段的人才选拔模式中立于不败之地,简言之,学校的升学率乃至升入重点学校的学生比率必须稳定乃至于稳定的增长,这才能过得了对上的考核关、对下的口碑关;其次,学校不是超然独立的一方净土,办学过程中要与方方面面的资源管理机关打交道,所以校长们也都“被成才”,时时在复杂而且对学校利益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中摸爬滚打;再次,或者经验丰富、或者学有所长、或者年轻气盛的老师们,都仰仗着校长为他们搭设各自的成长平台,实现各自的名师梦想,提升各自的生活质量和职业质量;更不要说,那些对学校对校长殷切期盼的形形色色的家长,那些自己爱如子弟的或优秀或顽皮的学生,他们每一个人都意味着一个追求着上进、上升的家庭乃至家族的未来。可以说,中国的校长们,肩负重担,他们很累。但是,中国的校长们,必须担当。因为,你们被称之为“校长”。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出台之后,有中学校长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无法完全主动地按照多元“人才标准”,去推荐或者冒着“风险”推荐一些所谓的“特殊人才”,他们给出的名单,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份成绩的座次表,甚至有媒体认为“连推荐评语都如出一辙,了无新意”。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那么现在,有一个机会,四川大学勇敢地走出了一步,并向中学校长们发出一声邀请,邀请校长们走出困扰他们的那些“难处”,准确地说,是邀请他们也勇敢地面对那些可能遇到的困难:如何定义“特殊人才”?如何在当前的制度中寻找一切的可能性去开拓新局?如何面对可能的请托?如何在一群孩子中选择?如何不被公众、媒体质疑?即便面对质疑,又如何坚持住自己的教育标准?这一个个问号,是校长们必须面对的担当。这担当,不轻松。但其实,只要担当起来了,不轻松也就不沉重。“校长”,一个如何高大伟岸的名讳,一个如何令人骄傲、让人敬重的称谓。只有当一位位、一批批、一群群校长,担当着并且只担当着教育的理想和教育的目标,一步步走到我们眼前,我们现在的很多教育问题,才有开始解决的希望。所以,且让我们安静下来,看我们校长的担当。2教育何以让人感觉“越来越不公”2009年是教育公平备受考验的一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全国30个省、市、区2952名公众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中,56.5%的人表达了他们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担忧——“越来越不公平”。仅11.2%的人认为教育越来越公平。(12月15《中国青年报》)回首即将过去的2009年,“浙江高考航模加分”和“重庆31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等事件的曝光,让教育面临着公共信任危机。而这,或者正是56.5%的人认为教育越来越不公平的重要因素。必须要承认,教育不公现象确实存在且不是孤例。不过,这种不公并非现在才有的事情,至于是不是“越来越大”,并没有可作论据的可靠数据,上述调查结果的出炉——更像是出自情绪化的感觉判断。譬如高考加分政策被利用、民族成分造假这些导致教育不公的现象,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那些被冒名顶替上学的“罗彩霞”们,其遭遇多发生在多年以前。这只能说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尚有进步改革空间,而不能说“教育病灶”于当前“越来越多”。还有最近舆论诟病的北大试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其实这不过是北大以另外一种形式推行的“掐尖”录取。坦白地说,教育是在逐渐进步的。取消文理分科议题的提出、高考制度改革的地区化探索、大学自主招生的试水,都可以视为教育进步的表征。教育之所以让人感觉“越来越不公”,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二:其一,由于互联网的信息平台效应,网络舆论监督力量的空前高涨,既往很多不容易被曝光的负面事件如今很容易被推向前台,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广泛传播,引发更多、更广层面的关注和思考;其二,随着社会发展和公民社会的来临,基于权利意识增强,人们对于教育公平的内在需求也在升级。在这种背景下,再加上长期困扰教育领域的投入不足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局部的教育不公就会被放大。教育既是百年大计,又是与民生关系最紧密的领域,教育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公共社会敏感的神经。而事实上,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种教育不公:或因为择校费,或因为教育高收费,或因为高考加分政策,或因为权力对教育的渗透。所以,让人感觉“越来越不公”的教育,面对来自社会的质疑,不必忙于自证清白,而应该内化为不断进行教育改良进步的动力。3事实证明,实名推荐乃一场秀而已39所中学实名推荐的学生已经陆续产生,从南师大附中高三学生匡超成为推荐上北大的第一人后,南开中学和巴蜀中学先后公布了校长实名推荐学生,入选的学生毫无意外都是最近几次考试中的前一两名。对此,南开中学校长宋璞感慨道:“非不能也,是不敢也!”巴蜀中学校长傅唯泉则表示:“我个人的特别推荐权是留给那些偏才、怪才的,但是这一届高三学生中没有这样的人才,我们只能按考试分数来进行推荐。”(11月22日《重庆晚报》)不必再等到39所中学全部公布推荐生名单,基本可以认定,所有的推荐生不是考试成绩年段第一名就是第二名,总之,都是应试的高手,除此之外,附带提及几句:该生不仅歌唱得好,舞也来得。当然,也基本可以肯定,他们当中是不会有“现代吴晗”和“当代钱钟书”的。这不仅因为吴晗只有一个,钱钟书也是,眼下的教育体制本身就决定了难以造就这样的奇才,而且即使出现了这样的人才,北大敢不敢录取是另外回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学校长没这个推荐胆量。这样一来,北大当初推出这一招生新政时向社会各界承诺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期望通过校长推荐一批怪才、偏才来破解应试教育的困局,看来要落空了。事实恰恰相反,这一创新之举不但未能撼动现有的应试教育格局,反而加剧了应试教育的倾向。同学评价匡超是“文科生里他理科学得最好,理科生里他文科学得最好”,这次推荐上北大的三名巴蜀中学学生阳盼、袁潇和韦宇丹,最近几次考试的分数排名都排在全校第一名或第二名,南开中学推荐上北大的三名学生李雷、郭采薇和邓思圆,都是全年级考试成绩的第一或第二名。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顶尖高手,而北大将要录取的就是这样的人才。也许北大会说这有违他们的初衷,但我说,这正中北大的下怀。这从选择推荐学校的过程和结果中可见一斑:北大在400余所申请中学中确定的39所中学,大多数分布在东中部发达地区,且基本上集中在省会城市,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中学,少有入选。这些学校之所以被选中,一个关键指标是它们历年的高考升学率特别优秀。这不是明摆着告诉人们,北大并不指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中学推荐那些特别能吃苦耐劳、乐意助人、勤俭朴素、意志坚强但考试成绩稍逊的学生,而是希望这39所学校推荐那些学习成绩特别优异、在上述诸素质中哪怕稍逊于那些农村学生的的考生。这叫挂羊头卖狗肉,正如一位家长一针见血地指出的那样:“我感觉这两所学校(另一所指清华)竞争非常激烈,所谓校长实名推荐,并不能选出什么特别的人才,只不过是北大的一个提前掐尖计划而已。”原来,其实际意义不过如此:让一些原本可以通过高考进入北大的考生免试提前进入而已,至于“不拘一格降人才”“破解应试教育的困局”,扯扯淡罢了。事实证明,既然校长实名推荐已成为一场秀,接下来就该考虑:蕴含着加剧教育不公、社会不公和应试教育三种负面影响的校长实名推荐是否有必要再试行下去,或者该考虑如何完善这一招生改革,请北大给出一个答复。4校长推荐制”不要因噎废食国内这些年尝试“校长推荐制”不止北大一家,上海的复旦、交大、同济都曾采纳校长直荐自主招生,可是北大却是被骂得最为“风光”的一家。日前呱呱坠地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方案”,几乎遭到了一边倒的讨伐,11月10日的调查显示,只有2成公众支持,7成公众则投了反对票。北大放权给各大中学校长,让他们担当“守门人”,公众的第一反应却直接发酵成了:谁会被不明不白挤下车?公众“没信心”不是瞎胡闹,这些年的招生乱象、腐败丑闻的确也伤了公众的心。一提到“推荐”,自然让人想到了“后门”,独木桥难走,有人就有办法“绕道”。可是,即使面临道德的质疑,“校长推荐制”本身的价值依然不可替代。即便有道德问题,那也只是制度的一个漏洞,除非尊重制度,别无他途。所谓“校长推荐制”,本来就是“新瓶装旧酒”。华罗庚初中数学考试不及格、钱钟书数学只考了15分、曹禺三次高考落榜,季羡林、闻一多、吴晗、臧克家等等也都是走了“捷径”。如今再无大师,“一刀切”的高考制度扼杀天才已经被证实了几十年。再看美国,学术成绩通过统一高考(SAT)体现,而非学术因素则依据写作、学校和教师推荐、社区活动、领导能力、体育、创造才能、面试来评分,背景因素包括是否少数族裔、是否当地居民、父母是否校友、捐赠数额、信用记录等等。每项都有分值。人是社会动物,人人都有“私心”,校长也不例外。可是制度设计却可以看住“人性本恶”。美国的综合打分选拔体系就是这么一个“三好学生”,虽然评价因素非常复杂,但是都能量化,高分高能自然服众。校长推荐看似很重要,但是学生没那金钢钻,也揽不了瓷器活。况且人数也是九牛一毛,只占北京大学本科招生计划人数的3%,而且仅仅降了30分,打折的力度顶多只有九五折,学生的“成色”差异根本没啥区别。我看,这一小步迈得可谓小心翼翼,现在很多人一定要推测,小碎步要摔个大跟头,我不信。如果正如北大所说,这是一个程序设计,不是校长简简单单就是签个名,而要经过学生公选、老师讨论、家长确认、北大专家组“质量再考评”、名单公示,能最终过五关斩六将的绝不是等闲之辈。因为看不惯校长腐败,怕噎着就不吃饭,最终结果只能是天才、偏才、怪才也跟着饿死。一考定终身看似公平,其实这才是中国教育问题滋生的“病原体”。自主招生不光要尝试“校长推荐制”,也要尝试更多更大胆的新体制,只有这样一个复合型的选拔体系才能具有“规模效应”,才能抵挡权力、金钱的冲击,才能真正公平。5“校长推荐制”是北京大学在2010年即将推行的一种自主招生政策,目的为进一步推进自主招生改革,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在面向社会公示的前提下,提出申请,经过北大同意的校长可实名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经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并经过本人同意的学生,可成为高校自主招生候选人,直接进入自主招生面试环节并可在通过后获得30分降分录取资格。四、实施程序1、中学校长须以中学和本人名义向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提交关于参加“实名推荐制”的书面申请。北京大学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根据中学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因素,对递交申请的中学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中学,将获得参加北京大学“实名推荐”的资质。未能通过评审的中学,当年所推荐的学生不具有“实名推荐”的性质,不享有“实名推荐”学生所享有的优惠条件。2、获得北京大学“实名推荐”资质的中学校长,须遵守诚实信用原则,认真履行职责,由校长以实名形式向北京大学推荐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的高中毕业生。具有资质的中学,如当年没有符合推荐条件的学生,则可以不推荐,所具有的资质将自动延续。3、中学校长所具有的推荐资质,除存在弄虚作假等情形外,原则上在该校长的任期内均有效。如遇校长变更等情形,则须由新校长重新向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4、当年提出申请未获通过的中学,可在下一年度向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再次提出书面申请。5、中学须在本校范围内对校长“实名推荐”的学生信息以及推荐理由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接受各方监督。6、具有推荐资质的中学,如存在弄虚作假等情形,一经发现,立即取消中学及校长的推荐资质。7、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