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中华文明,是全球唯一没有断裂、消失的古文明。它历经5000年历史的风雨,依然以鲜活的样态呈现于世人面前,不仅缘于它博大精深,凝结了先贤的智慧,而且缘于海纳百川的包容胸襟、仁爱而和乐天下的情怀、通变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中华文化的优质基因显现了强大的软实力,决定了我们应该保持文化的定力与自信!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文化自信——十九大报告热点之五热词:文化自信提及次数:共6次【报告原文】1、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2、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4、(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5、6、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解读】▲所谓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内在价值的认定与信念,这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作为一种民族心态,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走向自觉与成熟的表征,也是建设文化强国不可或缺的心理准备和思想条件。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自信来源于强大的国力,更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博大而精深,“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的爱国情操,“天下大同”的人类情怀,“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民惟邦本”的政治理念,“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和合”的美好理想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这些思想、精神、追求和理念历久而弥新,在不断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展现出巨大的文化光辉,焕发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性格气节、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文化基因,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人文文化,它最关注的是现世而非来世,是人间而非天堂——它是人的文化,而非神的文化。传统中国的治国理政,立德教民,是依据思想家的教导和智慧,而非神谕或上天启示。在中国,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历代思想家的学说主要是现实的智慧,而无关来世。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的都是这种世俗精神、人世情怀。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厚德载物”“见贤思齐”等理念和情怀,有着不可低估的当代价值。中华传统文化把为国家为民族而勇于牺牲作为最高价值,其自身就包含超越性,即超越个人的利益,心中有“大我”而不是“小我”;具有神圣性,因为它怀有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殉道、以身殉国,而不是临难图苟免,贪生怕死。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华文化是极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文化,一部中华文化史,同时是一部中华文化思想创造史。……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和时代性特征,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历经5000年发展从未中断,全赖这种创造力。一种没有创造力的文化,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躯体。▲历史证明,民族文化遗产无论怎样丰富,后代都不可能坐享其成。这是北非、西亚曾经辉煌的文明古国的当代命运告诉我们的真理。文化自信的底气不仅来自传统的辉煌,而且更有赖于现实的灿烂。▲中华文明曾经有过古代的辉煌,因而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可是,由于近代的落伍,中国人的自信心受到极度摧残。那时,偌大的中国,不仅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前一时间茫然不知所措,而且也被往日的周边“蛮夷”欺凌。法国人佩雷菲特称中国是“停滞的帝国”,更有列强把中国人看作“东亚病夫”,他们似乎把中国看成是永远逝去的落日,再也不可能成为世界历史舞台的主角。但是,这些人显然不理解中国文化内在自强不息的生命力,看不到中华民族与历史命运相搏的顽强韧性。▲历史已经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创造力的民族。早在商周之际,我们的前辈就有了礼制的创设,随后有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的百家争鸣,随后而来的是秦朝统一、两汉雄风、大唐盛世,再到两宋时期的文化繁荣……正是这种文化自信,保证了中华文明穿越历史的风风雨雨,数千年绵延不绝;正是这种文化自信,给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总是能够在困难中保持光复旧物的勇气;正是这种文化自信,给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恢弘气度,勇于在文化交流互鉴过程中不断扩展自己的文化视野、拓新自己的文化内涵。▲“和为贵”的初衷用意,“和而不同”的方法途径、“协和万邦”的目标追求。可以说,“天下为公”的价值理念,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公允性。这种文化发展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就演变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成为中国“坚持主权平等、共同安全、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包容互鉴、公平正义”的外交政策。正是基于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中国才能够为自己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思考:晚清“师夷长技”,改革开放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否意味着失去了自信?没有。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语就集中体现了学习西方并没有放弃自我传统,以“中学为体”,体现的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在新文化运动时,也曾经有人认为我们需要全盘西化,汉文化整个是腐朽没落,汉文字绝没有英文先进,但最后还是不能适应中国的国情。【写作素材】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荀子》)《墨子》,是墨家递给世界的一张“中国名片”,上面镌刻着“兼相爱,交相利”的普适价值,描绘着“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美好愿景。品读墨子,近距离真正领悟文化自信的内涵与真谛;读懂墨子,你会平添几分做中国人的底气与自信!特点流派态度理想或目标策略情怀互补儒家入世大同世界仁政(王道)、礼治、中庸大我情怀(利他)道家杨朱“为我”“贵己”“贵生”(利我)道家出世逍遥游(精神自由)无为(因其固然、顺应自然)佛家出世普度众生、脱离苦海悟(修心证道)墨家入世兼相爱,交相利尚贤、尚同、非攻、节用法家入世富国强兵以法治国1、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2、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板。(列宁)3、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爱默生)4、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国民党元老张静江)5、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印度)6、文化不应该是贵族的象牙塔里的一种玩赏,它应该是无所不在、生生不息的一种生活方式。(于丹)7、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余秋雨)【时文展台】【编者按】毋庸置疑,西方的工业文明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文化的月亮就一定比中国圆。于儒道释交融的东方文化厚土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古代文明曾经长期领先西方,同样给人类进步以巨大的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尚义、天人协调等基本精神,铸就了无数健伟的灵魂。我们切不可将政治腐败等带来的晚清积弱残局归因于文化,不可因西方的傲慢与偏见而妄自菲薄,也不可因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先生的文化冲突论等奇谈而失去了理性的权衡。在西方将充满惊疑、敬意的目光投向东方的今天,在华夏民族渐渐走进世界舞台中心的今天我们理应拥有文化自信。【例文赏析】文化自信承载中国梦钟声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散发着无尽魅力,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本身的自信、耐力和定力。中国梦的盛放,让人类多样文明汇聚的大舞台呈现更加绚丽的光彩讲述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分享国家间“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相处理念,细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基因……习近平主席欧洲之行,举止言谈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风采和文化自信。这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不同文化频繁交流,观念激荡俯拾皆现。超越国界的有形限制,让文化交流互鉴为人类进步提供精神助力,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顺应时代潮流,睁开眼睛看世界,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中国积极开展对外文化沟通交流,保持着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延绵5000多年,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为人类文明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同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所看到,“中国最强的软实力根植于自身文化之中,后者曾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国以自身的实践告诉世界,只有坚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信念,坚守全社会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一个国家才能持续发展、不断进步。一位法国知名人士在参观中国文物展览时曾说:“我现在明白了,你们改革开放搞得这么好不是偶然的,你们3000年前就很杰出啊!”可以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民族精气神的支撑。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文化之美所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华文化润物无声,绽放光彩。潜移默化,滴水穿石,让偏见和误解消于无形。美国哈佛大学的校园里,有关中国古代哲学的课程备受追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大洋彼岸的先哲寻找人生的答案。全球470多家孔子学院为中外文化交流搭起一座座汉语桥,“文化年”“国家年”“交流年”等大型文化活动,为外国民众立体感知当代中国敞开一扇扇窗。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散发着无尽魅力,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本身的自信、耐力和定力。文化成果丰硕,文化气韵悠长,世界将更广泛更深入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旺盛活力和无穷魅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梦的盛放,让人类多样文明汇聚的大舞台呈现更加绚丽的光彩。传承传统文化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可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了。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几乎全都置于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到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其实有许多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提倡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多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化文化不能丢!因此,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会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须靠我们用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保护,共同继承的使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