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发展TheEmergenceandDevelopmentofSocialWork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背景Thebackgroundofsocialworkdevelopment历史背景Thebackground思想背景Theideologybackground社会背景Thesocialbackground思想背景Theideologybackground欧洲古代的社会思想传统基督教文明人道主义价值观欧洲古代的社会思想传统古希腊幸福是在与他人分享中获得的,富人将自己的财富分给穷人是获得幸福的一个有效途径。古希伯来强调公正地分配社会财富。欧洲古代的社会思想传统古罗马富人对穷人的帮助被看作是宗教责任,并且在帮助的过程中还要保证穷人的尊严,这样富人才能显出自己的尊贵。这就将富人的尊贵与穷人的尊严联系在一起,从而鼓励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基督教文明基督教宣扬的“博爱”观念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一个直接的思想根源。《圣经》宣扬的“明爱”(caritas)是指“献身于他人的福利”或是“聆听、回应、转化之爱”;“意志之爱”(agapae)强调爱是无条件的。《圣经》强调爱自己的邻居,甚至陌生人。人道主义价值观承认每个人的生存权利和尊严;承认人生而自由;人与人相互依赖;每个人都有获得幸福生活的权利。社会背景Thesocialbackground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英国,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工业化城市化法国大革命(1789年)自由、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工作发展中的重要事件Theimportanteventsinthedevelopmentofthesocialwork重要事件Theimportantevents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英国)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1852年,德国)慈善组织会社(1869年,英国)友善访问员(18世纪中期,英国)睦邻组织运动(英国、美国)汤因比馆(1884年,英国)赫尔馆(1889年,美国)伊丽莎白济贫法TheElizabethanPoorLaws内容征收济贫税,明确了政府在救济贫民上的责任;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首创国家设立机构建立制度进行救济先例;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这是最早的工赈法。伊丽莎白济贫法TheElizabethanPoorLaws院内救济(indoorrelief)与院外救济(outdoorrelief)两种,首创了机构救济和家庭式社会工作的先例。规定人民有救济其家人和亲属的义务,教区即公共救济机构仅在贫民不能从其家人或亲戚那里获得救济时,方给予救助。救助对象仅限于在该区出生的人,或在该区居住满三年的人。伊丽莎白济贫法TheElizabethanPoorLaws将贫民分成三类:1834年进行了三点修改:救济设施必须全国一致,各区应分别联合成立协会,每个协会最少设立一所济贫所,由驻伦敦的委员下乡进行监督,负责拟定章程规则和监督审核帐目;济贫所内给予被收容者的待遇应较一般工作低;原则上只进行院内救济,废除院外救济。伊丽莎白济贫法TheElizabethanPoorLaws意义政府责任社会工作诞生合法性前提,使社会工作专业的诞生有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从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观念,这既是一个救助原则,又是一个救助理念。“有劳动能力的乞丐”伊丽莎白济贫法TheElizabethanPoorLaws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来说,伊丽莎白济贫法最重要的作用还在于确定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将救助人员的专门化视作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开端。伊丽莎白济贫法所实施的院外救济也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1788汉堡制:机构设置:市设中央办事处,区设监察员、赈济员。方法:采用分区域管理济贫事务的制度1852爱尔伯福制:分段救济:564段,每段300居民,要求贫民少于4人;实施程序:每段设赈济员1名;每14段为一个赈济区,设监察员1名;设立中央委员会——领导机构。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爱尔伯福制的特点•行政权力集中,监督严密行政效率高•提倡志愿服务精神节约经费•管理规划合理,定期开会总结照顾周到•扶助贫民自立;重视预防消极救助与扶助自立•家庭访视访问调查(1)优点(贡献):社会工作行政和社区工作的初步运用;创建了扶贫预防模式;开创了个案工作的先河。(2)缺点:只能在贫困人口不多的情况下实施。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OrganizationSociety友善访问员(thefriendlyvisitor)17世纪法国“慈善夫人社”“慈善女儿社”。作为早期的志愿工作者的助人知识和技巧主要依靠实践经验,其服务的志愿性质也说明此时的社会工作还不是一项专业(profession)。友善访问员不仅向贫民提供物质帮助,还给贫民的生活方式提出建议。慈善组织会社(COS)也广泛使用“友善访问员”。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OrganizationSociety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于英美。1868年英国的亨利索里牧师建议成立一个组织以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1869年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正式诞生。该会社接受托马斯·查默斯(ThomasChalmers)的理论,认为个人应对其贫困负责。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OrganizationSociety慈善组织会社的基本工作方法成立一个中央管理与联系机构,并将伦敦分成若干区,每个区成立一个分支机构,每区有志愿委员会,主持救济物资的分配工作;各区办理区内所有救济机构受理救济案件的总登记,另设咨询部,供济贫法监护人、各慈善组织及个别慈善家搜集申请救济者的资料。各区派人对提出申请的人进行调查;提高救济款物的配额,使之足够申请人生活所需。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OrganizationSociety慈善组织会社的意义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进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积累了实践经验促进了社会工作者的专门化进程。社会个案工作(SocialCasework)的开端为社会行政(SocialAdministration)和社区组织(CommunityOrganization)的发展中做出了贡献。慈善组织会社运用统一的理念协调组织慈善救济事业,为形成具有共同价值体系的社会工作专业体系创造了条件。睦邻组织运动TheSettlementMovement睦邻组织运动也称社区睦邻运动,是通过对社区进行改良来实现助人目标的一场运动。该运动起始于英国牧师巴涅特(SamuelA.Barnett)1884年在伦敦东区所设立的汤因比馆(ToynbeeHall)。伦敦东区是当时伦敦最贫穷的教区之一,教区内居民生活环境极差,居民生活十分艰苦。巴涅特目睹了教区居民的艰苦生活,他决心改变教区的面貌,改变居民的生活条件。他举家嵌入教区内居住,并在社会上奔走呼号,动员人们为改造他所在的社区努力。睦邻组织运动TheSettlementMovement他动员当时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贵族子弟前往他的教区为贫民服务,并邀请他们住在教区中与贫民共同生活,了解贫民的生活状况,并研究解决的办法。牛津大学的经济学讲师汤因比,30岁去世。“汤因比馆”汤恩比馆的特点(P18)睦邻组织运动TheSettlementMovement睦邻组织运动的意义为后来的社区工作(CommunityWork)积累了实践经验。睦邻组织运动使救助工作由简单的物质救济扩展到对受助人精神的关怀和社区环境的改造。睦邻组织运动对世界社会工作的发展也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在睦邻组织运动的推动下,1922年第一次国际社会工作会议在伦敦举行。在这次会议的基础上,1926年成立了国际服务所及邻里服务中心联合会。睦邻组织运动TheSettlementMovement霍尔馆(HullHouse,也译作称“赫尔馆”)受英国汤因比馆的影响,1889年由简·亚当斯女士(JaneAddams)在美国芝加哥市成立。霍尔馆与汤因比馆相比在服务内容上有很大发展,不仅解决社区居民的问题,还为居民发展创造条件,为青年人和老年人提供从事教育、艺术、音乐、娱乐等活动及发展友谊的机会。同时,它还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研究。受霍尔馆影响,美国的睦邻组织运动发展迅速,到1937年,全美已有500多个社区睦邻服务所。香港社会工作是从社会慈善、社会救济发展起来的。1946年香港难民福利会成立,开始从事难民社会福利服务。1947年香港华民政务司署设立社会局(现香港社会福利署的前身),负责香港的贫困救灾事务。其特点是只推行紧急的实物援助。香港社会工作发展史出口导向工业发展,移民社会生根,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开始争取环境的改善。1950年代,社会面对的问题主要为贫病、娼妓弃婴、住屋、失业及家庭问题等。1958年,香港政府将社会局独立出来,建立了社会福利署。1961年,香港政府设立社会工作训练基金,用于社会工作人员的培训。1965年制订了第一部社会福利白皮书,确定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方向。50-60年代,福利发展萌芽期政府完全承担了全面保障市民基本生活的责任,并于1971年扩大公共援助,转为现金援助,志愿机构开始放弃一切救济工作。志愿机构服务从救助工作转移专注辅导服务,各类社会工作服务相继发展。1972年制定第二本社会福利白皮书,政府正式资助青年服务、家庭服务、老人及社区发展等服务,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发展。70年代,快速发展期政府于1972年宣布社会工作专业化,规定助理社会工作主任或以上职级,必须由社会工作学位的毕业生(本科生)担任。1973年,社会福利署成立社会工作训练学院,培训社会工作助理。1972-83年进行社会福利职级检讨,将社会工作员与福利工作员的职级作出清晰的划分。大学教育:开设专业社会工作训练课程,有助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化。1990年成立“香港社会福利专业人员注册局”开始接受专业社工自愿注册,是社工专业化的里程碑。1997年6月政府颁布了“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条例(第505章),目的在于就社会工作者的注册、注册社会工作者专业活动的纪律管理及有关事宜订定条文,包括社会工作员专业守则。订定“执照制度”(LicensingSystem)评定申请注册者是否符合认可的注册资格,确保只有登记在社工名册者才可从事这个行业。90年代,立法注册强化专业期怎样才可成为“香港社会工作者”?在香港,任何人必须获取认可的社会工作学位,并向社会工作者注册局取得注册,才可使用“社会工作者”的称号。“社会工作者”资质:若要注册成为社会工作者,申请人必须修读认可的社会工作学位(硕士、学士、副学士、高级文凭或文凭)。各院校的认可课程在学科设计和名称分类上或许有所不同,但必须包括以下必修的社会工作训练范畴:“社会工作者”培训: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政策3.社会工作实践与理论4.社会科学/通识教育5.实习指导6.基础课程社会工作专业历史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标准—格林伍德一套理论体系专业的权威共同信守的伦理守则社会或社区的认可专业的文化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标准—格林伍德专业发展经历的5个阶段:1.开始出现全职的需要2.训练的要求出现3.专业结社出现4.立法保护以维护专业利益5.伦理守则的制定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特征社会工作有自身特有的理论体系社会工作包含系统工作方法和干预模式,形成了实务理论社会工作也建立了自己的专业权威社会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一、系统助人知识体系的形成1、《社会诊断》—专业社会工作产生的标志;2、《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个案社会工作基础;3、《群体的社会过程》—群体工作的学理基础;4、1950年,美国社会工作会议—社区工作方法。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二、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1、19世纪末,慈善训练—专业教育的

1 / 6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