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一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基本理论及国家与民族的联系和区别。※正确认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牢固树立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观念。第一节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二节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第三节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一节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与国家主权国家与民族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知识结构图一、国家与国家主权国家产生特点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第一,国家是按地域而非以血缘关系来划分它所管辖下的居民和统治范围。第二,国家建立了特殊的公共权力(军队、警察、监狱等强制机关)。一、国家与国家主权(一)国家的产生及其特点(二)构成近代国家的四个要素国民、领土、政府、主权一、国家与国家主权国民领土政府主权对内主权——最高统治权或最高管辖权,既最高立法权、最高统治权、最高司法权。对外——是指国家的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独立权是指国家有权根据自己的意志决定和管理自己国家的内部和外部事务;平等权是指每个主权国家,不分大小和强弱,都可以在自己领土范围内拥有最高权力;自卫权是指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力。(三)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一、国家与国家主权二、国家与民族产生原因不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民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人类共同体。二、国家与民族消亡规律不同:“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最后是民族消亡”。表现形式不同:国家是以地域来划分民族,并以公共权力来维护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国家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式的。民族则是以共同地域、语言、经济、心理等为标志。疆域:国家有明确的疆界,在单一民族国家中民族与国家的疆界是相同的,多民族国家则不同。稳定性不同:国家可能由于政治领土等方面的原因而发生变化,而民族一旦形成,就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二、国家与民族国家与民族的构成来看,个人是构成国家和民族的基本单位,人民是国家四要素之一。两者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国家运用其公共权力的强制暴力限制分裂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团结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又可促进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两者的形成都是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大分工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分化,导致氏族、部落解体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社会组织——国家;基于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的历史联系形成了——民族。疆域的变化来看,国家的疆域因国力的盛衰而变化;民族的地域则因迁徙、流动、分化、融合而改变。民族分布的区域与国家的疆域常常交错重叠,有的民族则分布于几个国家。三、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1.中国一词的出现“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认为上天将“中国”交付给了他,占有了商的京师,“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在这里“中国”是指王朝京师之地。(一)古代“中国”的涵义三、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何尊1963年陕西宝鸡县贾村出土,为西周初年成王时期青铜器,底部有铭文。何尊共有铭文122字,记载了西周初年武王灭商后,营建成周(今洛阳境内)的情况,其中有“余其宅兹中国”的铭文,被认为是最早出现“中国”一词的考古学证据。何尊铭文拓片第一,指京师。《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此处京师即首都,四方、四国指华夏诸族。第二,指国中、国都。古代以城圈为限,城圈心为称为国中,城圈以外称为郊,故在城圈内的人也称为“国人”。第三,指王畿,即指周天子的都城地区。周天子都城的“国”“郊”可称为“中国”,而诸侯国的“国”“郊”也可称为“中国”,于是“中国”的地域范围进一步放大,从城圈之内扩展到城圈以外了。第四,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第五,指华夏诸国。周天子直接统治区即周国既可以称“中国”,分封的华夏族诸侯列国也不甘居后,于是“中国”也可以用以指称西周和华夏这个总体。2.“中国”一词的地域涵义第六,指地处中原之国。华夏诸国相对于“四夷”都统称“中国”。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总编例》:“18世纪50年代清朝完成统一之后,19世纪40年代帝国主义入侵以前的中国版图,是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的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3.历史上的“中国”所指的范围历史上中国的范围,就是今天的中国加上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以东,蒙古高原和外兴安岭以南,这一范围是中国历史演变成一个统一的、也是最后的封建帝国清朝所达到的稳定的最大疆域。“中国”一词不同涵义的变化,充分反映了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境内各民族——无论文化高低,地域远近,是汉族或非汉族——共同缔造的;中国的版图是由中原和边疆共同组成的;现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继承与发展。1.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公元前3000年到前2000年左右,中国正处于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转变时期。在古代氏族制度解体并向早期国家过渡的过程中,全国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但它们最终结合而形成统一的政治一体化的国家:夏朝——商——周——秦。(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三、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秦王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秦之后,相继有汉、唐、元、明、清等强大的多民族统一政权统治中国,其间虽然有分裂割据时期,但却乱而不散,分而复合,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始终没有中断。而且每一新的统一,都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联系和交流,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表明了中国的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2.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特点第一,“中国”是由多民族构成,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是多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欲联合大月氏人共同打击匈奴。于是有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前138年,联络大月氏人,于前126年回到长安,曾到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第二次是前119年,联络乌孙人,于前115年返回长安。张骞出使西域,极大的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影视资料)文成公主入藏图吐鲁番的坎尔井经济文化——水利工程吐鲁番的坎尔井(影视资料)畜牧业畜牧业(影视资料)朝鲜族童帽匈奴贵族鹰形头饰手工业苗族蜡染壮锦阿昌族小刀保安族小刀英吉莎小刀藏族腰刀舞蹈藤索桥铁索桥竹排板浮桥藤索桥石拱桥吊桥桥哈萨克毡房帐房内景转场藏式帐篷撮罗子哈萨克族毡房帐篷瓜果中国的发明从西域传向世界(影视资料)第二,历史上中国的领土、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发展的,历史上中国的边界也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守卫的。中国的版图是由中原和边疆共同组成的,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匈奴是我国古代的北方民族,春秋战国时代,他们就游牧在蒙古高原上。首领称为“单于”。公元前177——176年开始西征结束了我国北方游牧民互不相属的分散局面,实现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各民族共同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成吉思汗忽必烈蒙古族西征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统一了中国,奠定中国统一的基础自然科学发达,少数民族科学家辈出满族——西南:改土归流西藏:1653年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1713年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行使对藏的主权(中央直接派人领导,拥有自己的军队)大约始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终于清末(1911年)。新疆:1762年建伊犁将军府派锡伯族、达斡尔族八旗兵丁来新疆。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土司印云南土司衙门广西土司衙门礼部造发长官司印荷兰侵台总督签投降书1662年2月收复台湾伊犁将军府旧城楼(惠远城)锡伯族西迁沈阳察布查尔清世祖册封五世达赖喇嘛之金印和印文清圣祖册封班禅额尔德尼之金印及印文顺治九年,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亲率三千人赴京觐见顺治帝,受到清廷的优遇和册封。清顺治十年(1653年)辞归,清廷命承泽亲王硕塞等率八旗兵护送至代噶(今呼和浩特)。同年四月,又遣礼部尚书觉罗朗珠等前往代噶赐授金册、金印。金印成方形,如意钮。凿朱文汉(篆书)、藏、满三体“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拉喇达赖喇嘛之印”二十六字。“达赖喇嘛”这一封号及其在政治上的地位从此正式确定下来。五世达赖喇嘛觐见康熙皇帝金瓶掣椠乾隆年间确认达赖转世“灵童”的金册清朝皇帝的令牌嘎布拉念珠这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进献乾隆皇帝的礼物。第三,在历史上,由汉民族建立的政权中有许多少数民族参与任职;而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大量吸收汉族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进入其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这些政权建设,为国家的强盛作出了贡献。第四,国家主权是国家要素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古代中国这块幅员辽阔的土地上,无论是在国家政权统一强盛时期,还是国家处于分裂割据时期,历代中央政权都对全国各地行使着有效的行政管辖权、司法权、赋税权、驻军权。第二节新疆与内地的关系新疆与内地的关系“西域”与“新疆”的概念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第二节知识结构图一、“西域”与“新疆”的概念西域西部地区。狭义: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天山南北地区。广义: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中亚、西亚地区,及至地中海、东欧、北非的广大地区。一、“西域”与“新疆”的概念西域概念的变化:汉代:指新疆的南疆和北疆地区。魏晋南北朝:由于丝绸之路更加繁荣,中原与西域的交流也日益增多,不仅包括今新疆地区,还包括今中亚、西亚、南亚、北非部分地区、以意大利半岛为中心的地中海周围。清朝:中国西北边界,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一、“西域”与“新疆”的概念清朝在平定准噶尔政权和大小和卓叛乱以后,在各类文献包括皇帝的谕旨和大臣的奏折中,都把新疆地区称为“西域”、“新疆”,或并称“西域新疆”。当时清政府认为,“西域”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总称,它包括今青海、西藏、新疆,并且一直到达清朝统治势力所达到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此范围比当时清朝政府称为“新疆”的范围大得多。一、“西域”与“新疆”的概念1865年阿古柏入侵,在南疆建立了“哲德沙尔政权”占领了除伊犁以外的整个新疆。1871年沙俄侵占领了伊犁。一、“西域”与“新疆”的概念左宗堂收复新疆清朝派左宗棠统率大军,于1878年彻底消灭了阿古柏入侵军。清朝又经过艰苦的斗争,1881年从沙俄手中收回了被侵占的伊犁。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左宗棠多次提出应在新疆设置行省,他于1882年(光绪八年)给清廷的一份奏折中称“新疆地段之远,他族逼迫,故土新归”必须建立行省。在这里,“新疆”又含有原为中国领土,后被侵略者占据,现被重新收复之义。新疆建省:为确保对天山南北各地的统治和维护西北边陲的安全,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清政府发布新疆建省上谕,正式建立新疆省。此后,通行“新疆”之名,再不使用“西域”一名。一、“西域”与“新疆”的概念二、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一)先秦时期新疆与内地的经济交流1.文献资料记载的新疆与内地的联系成书于春秋时期(前770—476年)不会晚于公元前4世纪的《穆天子传》,西周时代的周穆王(前976—922年在位)西征,叙述了一次赴西域的旅行,到达西王母之国,即当时中国人心目中的极西之地。双方互赠礼品,吟咏唱和。西王母成书于战国时期(前476—前221年)《山海经》也记载了葱岭以西西王母部落的情况。2.考古资料所反映的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哈密五堡青铜时代遗址经碳14测定,年代集中在距今3200年上下。在五堡112座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海贝,主要是货贝、环纹货贝,用作死者带饰、衣饰。这些海贝明显是产自东海、黄海、渤海、南海或者来自西南方向的印度洋、波斯湾。说明当时新疆与周围地区的联系是确实存在的。汉五铢钱20世纪70年代和田买力克阿瓦提遗址一次出土45公斤汉五铢钱。(二)汉代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约公元2世纪下半叶至3世纪上半叶,古代于阗地区曾通行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