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让世界充满爱一、教学目标(一)知道音乐艺术在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进一步在音乐的影响下增强对人类生存发展的责任感。(二)能够以真挚热烈的情感及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演唱《让世界充满爱》的第二部分。(三)欣赏《祭献之舞》,知道乐曲的创作背景,能够背唱《祭献之舞》。(四)欣赏《我们同属一个世界》,感受以歌唱的方式援助受灾者的激情,知道“拯救人类生命,就只能靠我和你”的主题思想。(五)学习爵士乐、摇滚乐在音乐上的基本特点,了解摇滚音乐对社会的积极与消极作用,能对其不健康的影响有所认识。二、教材分析(一)《让世界充满爱》.创作背景1986年被联合国定为“国际和平年”。《让世界充满爱》是一部献给1986年“国际和平年”的组歌,由百名歌手演唱。1986年新春,郭峰谱出一首题为《寻找明天》的歌曲,这是后来组歌《让世界充满爱》的雏形。《寻找明天》一歌在当年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获得赞誉。同年3月,以王炳南为首的国际和平年中国组委会在京成立,联合国将举办以《环境保护·和平》为题的国际歌咏大会的消息已在中国音乐界引起强烈反响。郭峰来到中国录音录像公司,提出由百名歌星演唱一歌献给国际和平年的设想。这个设想得到文化部和国际和平年中国组委会批准,组委会委托中国录音录像公司和东方录音公司共同举办题为《让世界充满爱》的百名歌星音乐会。1986年5月10日,这部组曲由参加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百名歌手在北京工人体育馆进行了正式演出。演出时曲作者郭峰亲自用钢琴、电子合成器伴奏。这次演出获得很大的成功,这部组曲立即不胫而走,仅盒式音带就发行了180余万盘,创下了全国记录。很多电台、电视台多次播放这部组曲。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前来洽谈购买盒带版权。联合国也在向全球播出的特别节目中介绍了这部组歌。我国音乐界、舆论界对这部作品赞誉有加:“它是一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闪耀着时代光彩的通俗歌”,“应该看作是对通俗音乐的重大突破”。参加演唱这部组歌的百名歌手,有的已在当时歌坛颇有名气,有的后来成为富有实力的歌坛新人。.作者简介陈哲(1954—)歌词作家。北京人。自1983年起开始从事歌词创作。作有《血染的风采》、《让世界充满爱》(合作)等。王健(1928—)女歌词作家。北京人。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三部音乐科。长期任《歌曲》、《词刊》等刊物的编辑。作有《绿叶对根的情意》、《妈妈的小屋》、《让世界充满爱》等。郭峰(1962—)作曲家。四川成都人。他生长在一个艺术之家,父母都在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工作,其父郭科会是一位作曲家,曾与人合作创作过歌曲《毛主席派人来》,其母是一位舞蹈演员。郭峰5岁起就在父亲指导下学习音乐,先后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977年考入四川省艺术学校专修钢琴,毕业后留校任钢琴教师。1978年,16岁的郭峰创作了他的第一首作品《月光》,从此走上创作之路。他师从四川音乐学院黄虎威教授系统地学习了作曲理论。1984年调入东方歌舞团从事歌曲和影视音乐、舞蹈音乐创作,并举行了个人作品音乐会。此后,他赴日本学习,并坚持音乐创作。1994年回国继续从事音乐创作活动。作有《让世界充满爱》、专辑《清醒》等。.音乐分析《让世界充满爱》,由序曲和三首歌曲组成,教材中选用了第二部分进行演唱。这部作品的音乐洋溢着时代的朝气,倾诉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憧憬。为了让教师全面了解这部作品,下面对全曲各部分逐一加以介绍。这部组曲共分四个部分。首先是序曲,后有歌词,音乐庄严舒缓。这一动机贯穿全曲,序曲音乐由弱渐强,伴以人声合唱,具有一种和平安宁的气氛。郭峰自己也曾谈到:“我构思这首曲子时,追求的是一种崇高的、圣洁的、赞美诗般的音乐效果,也可以说是一种‘宗教音乐’的效果。世界如果充满了爱,就能够和平。爱是人类本身具有的东西,要用爱来沟通人们的感情。”接下来是这部组歌的第一部分,它表达的是人们对未来的希望憧憬。歌词写道:“想起来是那样遥远,仿佛都已是从前,那不曾破灭的梦幻,依然蕴藏在心间。……也许还从未感觉,我们已经走过昨天。”“……希望会有那么一天,再也没有眼泪仇怨,再也没有流血离散,共有一个美的家园……”“但愿会有那么一天,大海把沙漠染蓝,和平的福音传遍,以微笑面对祖先。哦,一年又一年,我们拥有明天!”这部分音乐为带副歌的两段体结构。前八句为一个复合乐段:短促的十六分音符和同音反复的运用,与序曲的悠长形成鲜明对比。前四句和后四句分为两个小乐段,后四句是在前四句旋律上的变化重复。副歌部分音域升至高音区,它歌唱出对美好明天的热烈期待。组歌的第二部分,即教材中选用的部分,其音乐为典型的A、B、A三部曲式。A部的女声齐唱带有温馨抒情的气氛:部男女声的合唱唱出“共风雨、共追求”这个主题:调性上与A部形成对比。最后四个乐句是A部的完全再现,使全曲前后呼应。这部分仿佛在倾吐着主人公心灵的呼唤:“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于,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你我不再孤单。深深地凝望你的眼,不需要更多的语言,紧紧地握着你的手,这温暖依旧未改变。”“我们同欢乐,我们同忍受,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真心地为你祝愿,祝愿你幸福平安。”歌中描写的这种情感是人类最普遍最热烈最真挚的情感。组歌的第三部分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反复吟唱了“让这世界充满情和爱”的主题。歌中唱道:“……你走来,他走来,大家走到一起来,在这摈纷的世界里,有无限的爱。……让这世界有真心的爱,让这世界充满情和爱。”这部分的音乐虽与前三部分一样采用了4/4拍,但因运用了大量的切分节奏:显得生动活泼,意蕴宏阔。组歌最后以合唱回到第一部分的副歌:“哦,一年又一年,我们走向明天。”结束句似有曲终意犹未尽之感。这部组歌在演唱形式和配器上也有创新。独唱、领唱、重唱、轮唱、齐唱、合唱并用,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在配器上,钢琴、乐队、电声乐队有机地组合,既有古典风格又有现代气息,使这部组歌成为一部雅俗共赏的优秀作品。(二)《祭献之舞》.作者简介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美籍俄罗斯作曲家,20世纪现代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出生在离圣彼得堡不远的奥拉宁鲍姆,生长在一个良好的音乐家庭环境中,其父是皇家歌剧院的首席男低音,斯特拉文斯基自幼学习钢琴。后遵循父母的意愿,他考进了彼得堡大学学习法律,但同时继续学习音乐。20岁时,他师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学习音乐,达三年之久。1905年,斯特拉文斯基结束了大学生涯,并开始走上了音乐创作的道路。他很快地获得了成功,俄国芭蕾舞团经理迪阿吉莱夫委托他为《火鸟》谱写音乐,这个剧于1910年上演。一年后,他又写出了《彼得鲁什卡》,这部作品使他牢固地树立了在现代艺术运动中的前列地位。1913年春,他为迪阿吉莱夫写出了最壮观的《春之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迁居瑞士。停战后他来到法国,1925年定居巴黎,随后加入法国国籍。他在音乐上提出新古典主义理想,与同时都住在巴黎的毕加索、纪德、瓦拉里在绘画、小说、诗歌中所表现的理想一致。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斯特拉文斯基迁居美国并于1945年人美国国籍。自1951年起,他开始了遍及世界的旅行,并于1962年9月来到当时的苏联,在莫斯科、列宁格勒举行了一系列音乐会,受到了欢迎。1971年,斯特拉文斯基在纽约逝世。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创作,大致可分为俄罗斯风格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和序列音乐时期。他的早期音乐,具有俄罗斯民族主义的传统风格,如幻想曲《烟火》。此后他虽通过《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等舞台音乐,趋向于复杂的节奏、多调性等手法的运用,但从他对创作具有俄罗斯式的音乐热诚看来,他却不失为一个纯朴的、具有俄罗斯精神的作曲家。他的中期作品,音乐单纯、清晰。《普尔钦奈拉》组曲,是他沉迷于18世纪音乐所创作的一部混合曲,可以看出他在音乐素材的特性方面的独创性。1952年由勋伯格等人创立的序列创作技巧出现在他的作品之中,如《阿贡》、《洪水》等,调性开始在他的音乐中消亡了。美国约瑟夫·马克利斯在《音乐欣赏》中谈到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时说:“他的一生中,不断地进行发展。他以永不枯竭的热情抓住新问题,并坚持不懈地找到新的解决办法。从印象主义之后风格的《火鸟》和大胆的《春之祭),发展到他成熟时期的有节制地控制的古典主义,在这过程中他更加强调传统和戒律:‘对艺术控制得越多、限制得越多、研究得越多,它就越自由。’……”.背景材料《祭献之舞》是芭蕾舞剧《春之祭》中的一段乐曲。这个舞剧是斯特拉文斯基于1913年创作并首演于巴黎,是他的早期作品。这个舞剧表现了俄罗斯原始部落村民的祭礼活动。春天来临,异教徒们挑选一位美丽贞洁的少女做祭品,奉献于太阳神,以求神的庇护。音乐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神秘、恐怖的气氛。全剧分为两幕,第一幕题为《对大地的崇拜》,包括引子、春天的预兆、少女之舞、诱逃的仪式、春天的轮舞、对立的家族、僧侣的仪仗、哲人、大地之舞;第二幕题为《祭献》,包括引子、青年的秘密集会、被选少女的颂歌、乞灵祖先、长者之舞、祭献之舞等。作者在音乐中使用了很多非传统的手法,以致首演时观众对表演的粗野和难以忍受的音响不能接受。《春之祭》不仅显现了原始风格的祭礼,而且展现了新的音乐语言的特征,如大胆地使用不协和、复节奏以及多调性。如果说斯特拉文斯基在他的第一部舞剧《火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德彪西音乐的影响、启发;他的下一部舞剧《彼得鲁什卡》,很少看得出浪漫派或印象派的痕迹的话,那么他的第三部舞剧《春之祭》则在音乐、节奏、和声诸方面都与古典主义音乐切断了联系。.音乐分析:《祭献之舞)是舞剧《春之祭》的第二部分“祭献”的最后一段,又被称为“被选少女的祭献舞”,它是全剧的高潮。少女被选为祭物,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神圣的,但被选中的少女心中定会忐忑不安。乐曲开始出现大量复杂、紧迫的节奏以及不协和和弦、下行音和顿音强奏。接下去短笛、降E调单簧管和D大调高音小号演奏一段半音下行的、急促而疯狂的动机,它把舞蹈节奏音乐引了出来,并越来越兴奋,达到高潮之后,由小提琴、中提琴和圆号呈现“死亡”动机,音乐显得十分凄凉。然后,几个动机交织发展,定音鼓及其他打击乐器也加入进来。少女的舞蹈越来越狂乱。忽然,音乐戛然而止,这是被选少女累得昏死过去。随后,只剩下三支长笛作九连音上行半音阶快速演奏,引出震撼人心的、加有大铜锣的巨响,宣告用少女祭祀大地的仪式已经完成,全曲结束。在《祭献之舞》的音乐中,几乎听不到旋律,只有不规则的强烈节奏、不时变换着的拍子。作曲家在音乐中创造地利用频繁地交替拍子和复杂节奏,使音乐更加强烈、冲动,这段音乐仅仅251小节,就有多达10种拍子的交替出现,而且速度极快(1=126)。在和声中使用变化多端的和弦,产生模糊、嘈杂的效果。使用庞大的乐队,配器上注重开阔乐器新的音响领域,如使用乐器的最高和最低音区、颤音和滑音,以及色彩性打击乐器的使用,使整个音乐近似野蛮,产生怪诞的效果。渲染了原始社会的时代背景和宗教仪式的神秘色彩。在这里作为古典音乐重要表现手段之一的旋律被隐退到次要的地位,代之以刺激性的和声和复杂的节奏。而这一切,正是20世纪被称做“现代音乐”的一般性特征。因此,《春之祭》被认为是现代音乐的代表作。(三)《我们同属一个世界》.创作背景《我们同属一个世界》是1985年1月28日在美国洛杉矶“生存援助音乐会”中的大会主题歌。1985年,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苏丹、毛里塔尼亚等国严重干旱,粮食短缺,成百万人死于饥荒。据估计,非洲有一亿五千万人受到饥饿的威胁。消息传来,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救援饥饿的非洲人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英国和美国举行的由民间发起的“生存援助音乐会”。1985年1月28日,在洛杉矶举行了规模空前的援助非洲的大义演,在场的歌星和工作人员手挽手同声高唱这首大会的主题歌《我们同属一个世界》(WearetheWorld),感人涕下。这首主题歌是西方摇滚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和莱昂内尔·里奇连夜赶写出来的。这首歌制成磁带分寄给美国几十名歌星时附上迈克尔·杰克逊写的一段话:“如果将来你们的后代问起,他们的爸爸妈妈为人类面临饥荒做了些什么?你们可以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