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者:倪洋09级音乐表演班教材分析《瑶族舞曲》原为作曲家茅沅、刘铁山根据民间歌曲《长鼓歌舞》为素材而写成的管弦乐曲,后经作曲家彭修文移植为民族管弦乐合奏曲。乐曲为复三段体结构,感情丰富、音乐形象鲜明,生动地描绘了瑶族青年男女在节日夜晚欢歌漫舞的情景,表达了瑶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之情。教学目标•体验瑶族人民在节日欢歌漫舞的热烈气氛,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民族音乐的爱国主义情感。情感目标•能专心欣赏、听出《瑶族舞曲》三个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并能顺利完成课上的填写练习。能力目标•了解和熟悉乐曲的主题,掌握瑶族音乐的风格特点,节奏特点。知识目标教师点拨、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想象力和观察分析力,让学生联想瑶族人民在表演歌舞时的情境,动手创作,动脑分析,动口说想象的思路,学生亲身参与乐曲的分析,创作,充分体现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原则。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出瑶族音乐的特点,并为舞曲创作伴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手段,创设情境,以较多的信息量,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等媒体,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感知音乐,更加了解音乐作品及音乐形象。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指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的音乐训练,依赖听觉、运动觉,以至于整个身体的感应来不断提高学生对音准,节奏、力度、音色等多方面的鉴别。本节课采用奥尔夫教学法,运用民族打击乐器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多声部训练和合奏训练,加强对主题音乐的理解。在教学中把教法与学法联系起来,有意识地进行学法的指导与渗透,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行“四多”,即多听、多想、多讨论、多创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教育心理学中提到联觉现象,即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我们利用多媒体助教的手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从对乐曲听觉上的感觉升华到对乐曲的联想,联想到瑶族人民表演歌舞时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变被动为主动。导入:瑶族遍布我国的南方,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海南等省区都有瑶族的身影,他们大多住在山区,因此,被称为山地民族。瑶族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不过,他们在与外人交往时,都使用汉语。瑶族以农业为主,精于织染和刺绣。他们本民族的节日也很多,瑶族人民特别尊敬祖先,吃饭前都要念祖先的名字数遍,表示祖先尝过后子孙才能受用。让我们来看看瑶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和他们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情景(出示图片)。欣赏瑶族舞曲聆听第一部分音乐,哼唱并熟悉第一主题的旋律,思考它的情绪、速度、拍子是怎样的情景。聆听第二部分音乐,并与第一部分音乐做对比,思考它们不同之处。聆听全曲,看一段舞蹈,感受整首曲子的特点+请把你对《瑶族舞曲》中三个部分的情绪感受和联想写在空格里稍慢快稍慢较快快+(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示:●跺脚、△捻指、×拍手、摇手。+(2)先随音乐练前8小节,只用跺脚(左脚)和拍手两个动作。+(3)再练后8小节。前4小节,学生在手腕上套上自制的手铃套(需在课前准备好)摇手,使手铃发出清脆的响声。最后一小节是最难的,摇手、捻指与跺脚三个动作同时出现,其中摇手要持续两拍的时间,但只要稍加练习,也就不难做到了。+(4)将整个练习连起来做几遍,其中也可穿插小组或个人做。摇手铃跺脚捻指拍手这节课你学会这首歌了吗?对瑶族舞曲有没有更深的了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吗?我想同学们都已经感受到了不同地区的音乐有不同的风格特征,也了解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少数民族的音乐是非常富有魅力的,不同区域的歌曲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特征,这些是地理性因素给文化带上的浓重烙印。我希望同学们以后会越来越喜欢我们的民族音乐,我们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