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自然地理考研真题00-17打印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西南大学历年自然地理考研真题《2000-2017》1西南大学自然地理考研真题2000年一、名词解释(2.5×8=20)1、季风在海洋和大陆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季风是海陆件季风环流的简称,它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件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一般来说,夏季风由暖湿热带海洋气团或赤道海洋气团构成,冬季风则由干冷的极地大陆气团构成。2、厄尔尼诺为西班牙文,意为“圣婴”,秘鲁渔民用以称呼圣诞节前后南美沿岸海温上升现象,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则用以专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在有的年份,由于大气环流变异,亚热带环流周期性南移,东南信风减弱,引起赤道逆流南下,热带暖水淹没了较冷的秘鲁寒流,海温升高,上涌海水与沿岸冷水消失,导致海洋生物和寄食鸟类死亡、腐烂,并释放大量H2S进入大气,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流的这种变化,如果水温增加超过0.5℃,持续时间达6个月以上,称为厄尔尼诺。3、准平原准平原是在温润的气候条件下,地表经过长期的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作为一种大规模的夷平面,也可因构造上升而成为高原面或发生变形、或被切割后仅保存山岭顶部成为峰顶面。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假设一个原始面经过侵蚀和堆积,经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的地貌,就是准平原,也就完成了一个侵蚀循环,此后如果再度出现地壳抬升或基准面下降,便进入了另一个侵蚀循环。4、雪线某地某一海拔高度上,可能存在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这一高度带称为固态降水的零平衡线,通称雪线。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线叫雪线。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是影响雪线高度的三个主要因素。冰川分布高度受雪线的严格控制,任何地区如果地表没有高出雪线就不可能形成冰川。5、自然综合体在地球表层由彼此密切联系的各自然地理成分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统一整体。包括自然区划和土地类型的各级单位。又称自然地域综合体。自然综合体是由低级单位逐级合并,水平范围和垂直厚度也逐级扩大。西南大学历年自然地理考研真题《2000-2017》26、生物指示作用生物指示作用:根据生物种或它们的群体或生物的某些特征来确定地理环境中的其他成分的现象,生物能够只是环境或环境的某些组成成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全部成分或要素处于紧密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中。在各种自然要素中,生物特别是植物及其群体对于其他要素所施加的影响反应最为灵敏,并具有最大的表现能力。一般以为,狭生态幅生物比广生态幅生物的指示意义大,生物群落的指示性要比一个种或其个体指示性更为可靠。7、河槽集流坡地漫流的水汇入附近的河网后,在河网中纵向流动,形成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叫做河槽集流。河槽集流阶段是降雨径流形成的最终环节。坡面漫流的水进入河道中,沿河网向下游流动,使河流流量大为增加,叫做河槽集流。河槽集流阶段,大部分河水流出河口外,只有小部分渗过河谷堆积物补给地下水,待洪水消退后,地下水又反过来补给河流。河槽集流过程在降水停止后还将继续很长时间。这个阶段包括雨水由坡面进入河网,最后流出出口断面的整个过程,它是径流形成的最终环节。8、波浪海洋中的波浪是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波浪包括波峰、波谷、波长和波高四个要素。波峰是静水面以上的波浪部分;波谷是静水面以下波浪部分;波顶是波峰的最高点;波底是波谷的最低点;波高是波顶与波底间的垂直距离;波长是两相邻波顶或波底间的水平距离。二、简述题(10×4=40)1、影响气温的分布和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2、什么是风化壳?简述其特征及其基本类型和分布。概念: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风化作用能达到的深度,也就是风化壳的厚度,风化壳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利于风化作用持续进行的气候、岩性和构造条件。如高温多雨,温度较差大,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构造破碎强烈等。有利于风化产物停积的地貌、水文、植被等条件。如地势起伏不大,植被覆盖较好,地表流水侵蚀较弱,地下水活动显著等。风化壳的基本特征:(形态、结构、组成、类型)1)由于风化作用的强度和风化产物的就地残留的条件不同,风化壳空间分布上不连续,厚度差异也很大。西南大学历年自然地理考研真题《2000-2017》32)在剖面上风化程度从上至下逐渐变弱,颗粒由细变粗,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但不具有类似沉积岩的层理。3)组成物质以黏土和碎屑为主,也可包括少量残存液体。4)完整的风化壳可分为强度风化、中度风化和微风化三个层带。风化壳的基本类型及其分布①富铝型酸性风化壳——主要分布于热带部分地区。铝和铁都非常富集,常形成铝和镍等风化矿床。②硅铝铁型酸性风化壳——广泛地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硅和铝形成高岭土类粘土矿物。③硅铝粘土型弱酸性风化壳——分布于湿润的温带森林区。风化壳颜色主要呈棕色或黄色。④碳酸盐型中性至微碱性风化壳——分布在水分较少的半湿润或半干旱的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区。颜色不深,厚度不大,主要含钙质。⑤富钙碱性风化壳——分布在干旱地区。风化壳颜色浅、土层薄、含碎屑。⑥岩屑型风化壳——分布在寒带、高山区及荒漠地区,物理风化为主,岩石在原地崩解破裂。碎屑成分基本与母岩相同3、什么是土地结构?在农业用地结构研究中应注意哪些问题?4、简述河谷的发育过程。三、论述(20×2=40)1、请叙述一下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1)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水热状况又直接或间接影响岩石风化过程、植物及微生物活动和土壤物质迁移转化过程2)气候影响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3)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4)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5)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2、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中西部开发战略,请就西部地区(陕甘青宁新)和西南地区(云贵川渝)两大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及自然环境条件来论述一下在区域开发(以农业为主)中的有利和不利自然因素,即人地关系突出矛盾在哪里。西南大学历年自然地理考研真题《2000-2017》42001年一、解释下列名词及概念(3×10=30)1、气团和锋气团是指在广大区域内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铅直稳定度等物质属性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气团内部物理属性详尽,其天气现象也大体一致,因此气团具有明显的天气意义。按热力性质分冷气团和暖气团。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称为锋。锋是占据三维空间的天气系统。锋面两侧的空气温度、湿度、气压、风、云等气象要素有明显差异,锋面坡度越大天气变化越剧烈。根据锋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替代情况,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四种类型。2、哈德莱环流与沃克环流当赤道上空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流向极地时,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逐渐具有西风成分,到南北30°左右,气流变为与纬圈平行,由于上空不断有空气流来,空气堆积下沉,形成深厚的副热带高压带。低层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向赤道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偏为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南半球偏成东南风,称为东南信风。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到高空又南北分流向高纬。这样在南北半球低纬地区各形成一个经向环流圈,称为信风环流圈,也称热带环流圈或低纬度环流圈。由于是英国学者哈得莱1735年首先提出用以解释信风的经向环流,故又称哈得莱环流圈沃克环流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水温的分布为东冷西暖,因此赤道太平洋上空形成一个纬圈热力环流。位于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侧的南美洲西海岸,强烈的下沉气流受冷海水影响降温后,随偏东风西流,到达西太平洋时受热上升,转向成为高空西风,以补充东部冷海区的下沉气流。于是在赤道太平洋垂直剖面图上,就出现一种大气底层为偏东风,上层为偏西风的东西向的热成闭合环流。这就叫沃克环流。3、河流、水系和流域河流:是陆地表面上经常或间歇有水流动的线形水道。降水或由地下水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的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这就是河流。河流有河槽和水流两个基本要素组成,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水流不断塑造河槽,河槽又约束着河流。水系:河流沿途接纳很多支流,并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即为水系。水系形式是一定的岩层构造、沉积物性质和新构造应用场的反映。水系形式通常分为树枝状、格状和长方形三类。流域:每一条河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西南大学历年自然地理考研真题《2000-2017》5就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由两个相邻的集水区之间的最高点连接成的不规则曲线,即为两条河流或两个水系的分水线,任何河流或水系分水线内的范围,就是他的流域。4、崩塌与滑坡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或地震的影响下,沿软弱面(滑动面)发生整体向下滑落的过程,成为滑坡。滑坡只有在由重力引起的下滑力超过软弱面的抗滑力时才能发生,因此,坡体滑落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在因素和诱发因素。崩塌:陡峭斜坡上土体、岩体、岩层,由于重力作用而发生突然的、快速的下移运动,称为崩落或崩塌。崩落形成两种地貌,即山坡上部的崩塌崖壁与坡麓的倒石堆5、准平原与山麓面准平原: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假设一个原始面经过侵蚀和堆积,经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的地貌,就是准平原,也就完成了一个侵蚀循环,此后如果再度出现地壳抬升或基准面下降,便进入了另一个侵蚀循环。山麓面: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导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6、生物的适应与指示作用生物的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特征与其长期生存的环境条件相互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生物和环境间的这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两类。生物指示作用:根据生物种或它们的群体或生物的某些特征来确定地理环境中的其他成分的现象,生物能够只是环境或环境的某些组成成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全部成分或要素处于紧密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中。在各种自然要素中,生物特别是植物及其群体对于其他要素所施加的影响反应最为灵敏,并具有最大的表现能力。一般以为,狭生态幅生物比广生态幅生物的指示意义大,生物群落的指示性要比一个种或其个体指示性更为可靠。7、生态农业与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先进技术而建立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具有良好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通过社会经济活动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典型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或人工生态系统。这里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同时也是经济文化和交通贸易中心。所以产生生态系统所以人为主体,充分利用空间和集中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地域大系统。8、地域分异规律西南大学历年自然地理考研真题《2000-2017》6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一般包括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两类。后者又包括因距海远近不同而形成的气候干湿分异和因山地海拔增加而形成的垂直带性分异两个方面。9、风化作用与风化壳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风化是剥蚀的先驱,对地貌的形成、发展与地表夷平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风化壳:地球表层岩石风化与剥蚀后,由残留在原地覆盖于母岩表层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其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①有利于风化作用持续进行的气候、岩性和构造条件。如高温多雨,温度差较大,岩石多节理、裂隙、构造破裂显著。②有利于风化产物残留原地的地貌、植被、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地势起伏和缓较稳定

1 / 6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