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闻天骄+2014141241134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论文论文题目:“己学”的理解——“动中立诚”的意涵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姓名:闻天骄学号:2014141241134任课教师:麻尧宾联系电话:15680969506电子邮箱:wentianj@foxmail.com2016年12月2016-2017学年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论文2“己学”的理解——“动中立诚”的意涵闻天骄(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14141241134)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以“己学”的相关知识为出发点,从“动中立诚”的三个方面,即具体内涵,实施的主客体,实施的具体路径三方面来阐明了“动中立诚”的意涵,并得出自己的体会。关键词:动中立诚自我私欲慎独1.前言在这学期中华文化己学堂的课程学习当中,麻老师反复强调中华文化己学堂所围绕的就是“动中立诚”这四个字。学生愚昧,起初并不能理解这其中的深意,但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越发的领会到这个概念的深意与奥义,直至有些醍醐灌顶的味道,并为老师学贯中西的的学识所折服。老师的讲课条理清晰,论证有据、鞭辟入里,为学生抽丝剥茧地讲述了中国儒学乃至整个哲学的发展史,并逐步递进直至引出老师所创的己学。至此,借着此次论文的机会,学生想把自己所理解的“动中立诚”的概念结合老师“己学”的知识尽可能完备地论述出来。学生不才,如有纰漏,望老师海涵斧正。2.正文在这里,学生希望能从“动中立诚”的具体内涵,“动中立诚”实施的主客体以及“动中立诚”的实现路径三个方面阐述“动中立诚”这一概念。2.1“动中立诚”的具体内涵要想理解“动中立诚”的内涵,还得先从“动中立诚”的起源谈起。与儒家一贯所谈的“静中功夫”不同,“动中功夫”最早来自于禅宗,佛教自公历纪元前后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唐代逐渐鼎盛并取代儒家而成为法统,而那个时候禅宗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思想已经广泛流传,这样的思想体现为“坐卧行走皆是坐佛”,其实这种思想创立之初是受思孟学派的启发的。孟子说过:“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孟子·尽心上》可以概括为“尽心、知性、知天”,可以发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与它蕴涵相似。在坐卧行走间体悟“佛”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在坐卧行走间体会“仁”,因为“仁”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代表了一种至善的2016-2017学年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论文3存在,一种和谐的法则,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动中体仁”。“动中体仁”已经有点“动中立诚”的味道了,“动中立诚”是以“动中体仁”为基础的。至此,“动中立诚”的缘起大致描述清楚了。那么,“动中立诚”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还是要立足于这个最重要的“诚”字。要知道,世界万物的运行皆有其准则,人也应该有准则来规范自己,而这个准则,在这里就是“诚”。“诚”其实有两方面内涵,一是境界论的“立诚”,体现为“诚体”;二是功夫论的“立诚”,体现为“诚敬”。显然,“诚体”中的诚是名词,意为“成实无妄的精神”;“诚敬”中的诚是动词,意为“诚实无妄地探究它”,这个它指的就是宇宙运行的法则。综合“诚体”和“诚敬”两方面意思,我们不难得出“动中立诚”的意涵,即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里无时无刻不诚实无妄地探究宇宙的真理,这就是我们奉行的准则。但这只是落实到人伦世界的“动中立诚”的意涵,上升到宇宙面,它依然成立。2.2“动中立诚”的主体与客体2.2.1客体之探想知道我们在“动中立诚”中无时无刻都要面对的对象是谁,可以先从阳明先生的这句话说起:“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什么是心中贼?可以理解为自己内心的敌人,内心中那种过分的欲望,概括起来也就是“私欲”。我们想要追求“动中立诚”,就需要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我们最终要面对的就是“私欲”。所以,可以认为“动中立诚”所面对的对象即为私欲。那么,应该怎么看待私欲?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有很多哲学大儒对其进行过探讨,例如阳明先生的“致良知”说,朱子的“存理去欲”说,不仅东方哲学家如此,西方哲学家亦是如此,比如奠定西方现代经济制度的亚当·斯密,现代政治制度的开创人霍布斯洛克等等。总的来说,东方哲学体系里面,尤其是儒家哲学当中,对人的欲望往往不加区别地预先扣上了恶的帽子而统统加以限制,即对人的欲望作减法;而西方哲学则与我们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哲学家往往希望借助上帝的故事,赋予人类的欲望以合理性,在承认人的欲望的基础上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欲望,即对人的欲望作加法。可以看到,解决怎么看待私欲的这个问题,对我们理解“动中立诚”是非常关键的。综合中西方的思想,面对私欲我们应该要做到,要鼓励2016-2017学年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论文4人类本分的欲望,也要抑制人类过分的欲望,即是私欲。其实,所谓私欲并非人类独有,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宇宙万物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的动力源就可以理解为欲望,我想要生长,我想变得更强,这种欲望是很正常的,这在易经当中有一种说法:“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生生”也者,乃生命繁衍,孳育不绝之谓也。“生生”二字,前面的“生”表示普遍意义中的生命本体,后面的“生”为生命本体的本能、功用与变化。万事万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往往容易越过自己的边界而成了过分的欲望,即变成了私欲。如此一来我们看到,私欲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而我们要面对的,就是怎么样来解决私欲。这又涉及到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探讨——“君子之射”的问题,即我们究竟应该从内心出发逐渐克服私欲从而达到“内圣”再“外王”,还是在外界的环境中约束自己行为,从“外王”达到“内圣”,即一个是“静中功夫”,一个是“动中功夫”,显然,“动中立诚”遵循的应该是“动中功夫”。所以“动中立诚”不是要让我们打坐而是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确立“诚”。2.2.2主体之探解决了“动中立诚”的客体——私欲,我们还要解决“动中立诚”行为的发送者的问题,即是主体的问题,“动中立诚”离开了主体就失去了建立的根基。在讲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先从下面这段话讲起:“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篇》这段话的意思大体是,老天是养育“我”的父亲,大地是滋养“我”的母亲;“我”在天地之间巍然挺立,浑然一体。整个天地是“我”的躯体,统帅整个天地的就是“我”的本性。老百姓是“我”的同胞兄弟,宇宙之间的万事万物都和“我”息息相关。整段文字都在围绕一个“我”字,这个“我”是什么?其实就是“自我”,这段话讲得就是宇宙之间生生不已的变化都是与“自我”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说其实宇宙之间变化的动力源就在于“自我”,也就是一个至善、至真、至纯的秩序,天理。因此,程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对这段话在人伦世界作了平面化地处理得出了“理一分殊”(分,第四声)的理解,而朱熹(字元晦,号晦庵,世称朱文公)则对它在整个宇宙世2016-2017学年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论文5界中作了立体化地处理得出了“理一分殊”(分,第一声)的处理,无论是程颐还是朱子都只是对这段话作出了理学化地处理,而恰恰忽视了儒家一向强调的“为己之学”。其实,张横渠这段话想说明的问题就是在人伦世界当中的自我的和谐关系是怎么来的,是从宇宙世界事事物物中下贯到人伦世界道中的,说明了我们整个宇宙世界就是一个自我的世界。在这个层面上概括起来,我们其实可以得出沐白先生“一己遍照”的概念。“一”指的就是宇宙的本源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我”;“己”就代表着“自我”,也代表着一个本体,但不是简单的本体,而是一个在时空上浑然一体的本体;“遍”就是一种无所不及,无时无刻的状态,不仅体现空间感,也体现出时间感;而“照”则代表了一种生生不已的展开的概念,体现的是一种生命力,也是一种“自我”的欲望。了解了“自我”概念的由来,我们还要分析“自我”的结构。简单来说,“自我”由两部分构成,一面是光明的自我,我们称之为“乾健的自我”;另一面是黑暗的自我,我们称之为“艮困的自我”。可以看到,宇宙中每一个“自我”都是生机勃勃,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想要生生不已地向外扩展的,这样的状态我们称为乾健的,而应当注意,宇宙中每个“自我”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自我”的无限伸展必然会对周遭其他个体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负面的,我们又把它称为艮困的,这种艮困放到人伦世界来理解就指的是人类的私欲。艮困的自我就像乾健的自我的枷锁,无法挣脱,因为乾健的自我想要生生不已的发展必然就会带来艮困的自我的影响。当我们说到“自我”,它包含着“乾健的自我”也包含着“艮困的自我”,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其实关于“动中立诚”主体的概念就很明朗了,就是“自我”当中“乾健的自我”,它具有充满旺盛生命力,而那个“艮困的自我”,其实就是我们的客体私欲。“自我”是由“乾健的自我”和“艮困的自我”组成的,同时,又不仅仅是这种组成而已。举个例子,当我们谈到心的时候,我们所指既可能是我们的充满感情,有知觉的心,也可能指的是活生生的血肉之心,这些心又体现出了心的结构和功能的条理性。所以说,我们所说的心其实一种“一体三面”构造,这样的构造既有材质的方面,又有功能的方面还有条理的方面,可以概括为包含了“物、心、理”三方面。这样的构造是具有普适性的,它不仅仅是我们的心的构造,而是我们每个个2016-2017学年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论文6体乃至整个宇宙的构造也不过如此。所以,我们说“自我”构造也是“物”“心”“理”三位一体的,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材质、功能、结构的关系,是“不离不杂”的关系,“不杂”的意思是在构造上它们是三种东西的不能混为一谈;“不离”的意思就是在功能上它们又是浑然一体的整体缺一不可。所以,“自我”的构造其实也是“物”“心”“理”三位一体,不离不杂的构造。2.3“动中立诚”的实现路径通过对“自我”结构的分析,进一步延伸,又能得出另一个概念——“慎独”。那么什么是慎独?慎独二字来源于《中庸》里的一段话:“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这段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我们应该对我们所没有看见的要格外的戒慎,对我们所没有听见的要格外的恐惧,对于隐藏起来的和显发出来的方面我们都要无比地注意,对独体要有一种审慎的态度。我们要谨慎对待的就是这个“独”,也就是“独体”,“独体”的概念放在“自我”当中,指的就是那个“艮困的自我”,指过分的欲望,也就是私欲。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慎独就很容易理解,就是为了戒除私欲,戒除“艮困的自我”,就是为了实现“动中立诚”。我们还可以通过这段话来理解慎独:“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每时每刻都很危险,因为有私欲,追求道的心是很微妙的不容易被发现,惟精惟一是一种方法,只有通过精一的方法才能恰恰好达到“中道”的境界。这段话也告诉了我们要如何来“慎独”。“慎独”方法有很多,古代学者提出的慎独主要分为自力的慎独及他力的慎独,这两个概念很好理解,自力就意味着只是依靠自己的意志约束自己戒除“独体”,他力的意思就是依赖于外在的制度化的约束限制自己避免越界。值得注意的是,在朱子那里,他所提出的“存天理去人欲”说,是综合了自力的慎独和他力的慎独的,原因在于朱子对于“理”的界定非常丰富,它包含了“善”“仁”“礼”的概念。最重要的是,它还包含了“中道”的意涵在里面,何谓“中道”?中道指的是一种妥帖的尺度,它跟上面《尚书·大禹谟》2016-2017学年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论文7里“允执厥中”的中相类似,是一种“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和而不同”的状态。所以,在朱子“存理去欲”说被污名化的今天,在儒学亟待注入新鲜的血脉的今天,己学提出了基于中道的慎独这样的“动中立诚”的路径,它是从“存理去欲”说那里演绎过来的,同样也包含着至仁至善的意思在里面,也有和而不同的意思。由此,我们得出了“动中立诚”的实现路径,即为包含了自力和他力的慎独,既有善道又有仁道的基于中道的慎独。3.结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儒家哲学又是当中瑰宝,学习儒家文化,提升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