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生物教学论文对初一生物教材中理化知识处理的思考薛坪中学赵向阳在对初中生物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任课教师普遍反映初一教材内容比初二教材难度要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惯用旧的以“分科”为体系的教材,而未能及时适应该教材“小综合”体系改革的要求。初一生物教材以“生命特征”为线索,渗透涵盖了许多物理、化学的名词、概念和原理等知识,教材的编写者无论采用何种表述技巧,都无法避开诸如“浓度”、“扩散”、“无机物”、“有机物”、“能量”等字眼。因为生命的本质是很复杂、很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它遵循物理和化学的相关规律,而物理学和化学的不断发展,也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理论工具和手段。但是,众所周知,目前在初中阶段的初二才开设物理课,初三才开设化学课。因而初一教材中有关物理、化学的知识,对初一学生是完全陌生的,成为教学的难点(如“扩散”涉及物质分子运动,“无机物”、“有机物”的界定,涉及高中有机化学部分等),这势必给生物教学带来障碍。许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知怎样合理恰当地去处理这些内容。如第一章第二节实验2中,就涉及大量的而且十分重要的化学实验器具(如吸管、洒精灯、玻棒、量筒等)的使用方法。如不介绍这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动手过程中往往对这些知识不理解,操作不正确,不规范,甚至会造成实验事故,从而影响生物课堂教学,由于先入为主的效应,对初二、初三的物理、化学的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更不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但是,如果详细规范地介绍这些理、化知识,则容易把生物课变成地地道道的物理、化学课,也不利于生物学知识教学任务的完成。基于此,如何恰当处理初一沿每版生物教材中的理化知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对初一《生物》中理化知识的教学处理,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生物教材中的理化知识,不能抱有“事不关己”“视而不见”的态度。在初一版生物教材中理化的知识点较多,两册书中几乎每章都有26个。而且有些理化知识直接涉及生命现象的“关键”。如“扩散”是“气体交换”的原理,“浓度”是“细胞吸失水”的关键,“能量及其转化”是生命活动的本质等等。这些“关键性”的理化知识如果处理得不好,许多重要的生命现象、规律就很难让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2.既要突出理化知识的工具性,又切忌随意增加理化知识的难度。如前所述,物理学、化学为生物学提了理论与研究手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相关的理化知识的阐释,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有“理化知识为生物学知识服务”的观念,例如第四章第一节“呼吸”演示实验中,“吹气使石灰水变浑浊”可以简介“石灰水只要遇到CO2就会变浑浊”这一特征,重点是证明人吹出的气体中含有CO2,而不是把重点放在“石灰水遇CO2变浑浊”这一具体化学反应的解释上。可是有的教师在讲课时,详细介绍这一反应,且有“酸碱中和生成盐”等语句出现,这就显得主次不分。因为学生不具备相关的化学知识,如随意增加了理化知识的难度,必然影响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把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突出理化知识的工具性。用理化知识来阐明生物学规律,而不是注重对理化知识进行探讨。如果学生继续问“为什么”,教师可以适度唤起和引导学生对今后的物理、化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告诉学生:“只要认真学好物理、化学,其中的奥妙自己完全可以解答。”3.联系生物学实际,注重理化知识的有效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对理化知识现象的运用,要有效地与生物学实际相结合。不能只是“从物理、化学来,到物理、化学中去”,而要做到“从物理、化学中来,到生物学中去”。例如:第四章在讲述前言有关“能量”一节中,举例最好从生物体的运动、体温、生物电等入手,显得直观,学生易于接受。而不能从“动能、势能、热能”等抽象概念入手。4.活化理化知识,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初一《生物》教学中,对理化知识一般不作深入的系统讲解,也不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许多理化现象可采用演示实验来“活化”。例如:“凸、凹透镜的聚、散光作用”,“淀粉遇碘变蓝”,“石灰水遇CO2变浑浊”等等。通过科学、真实的实验效果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并且可以举一反三。如第六章第三节“视觉形成”教学中,先简介凸透镜成像现象并做演示实验,然后根据眼球结构,启发学生找出与凸透镜成像相似的各个部件,并推断视网膜成像的大小与倒立等情况。使学生运用物理等知识解决生物学现象,并培养他们的观察、逻辑推理及判断能力。5.介绍理化知识要通俗简洁,切忌喧宾夺主在介绍专业性理化知识时,力图通俗简洁,切不可用专业术语来解释。如第四章第二节对扩散现象的解释用“厨房炒菜,厅房便闻到香味”的例子来说明,对此有生活体会的初一学生是通俗易懂的。如果以“物质分子运动”等语言来解释本节书的重点“肺泡、组织细胞内气体交换”,势必冲谈生物教学的学科特点,不利于生物学知识难点的突破。6.把抽象的理化知识具体化抽象的、专业化的理化知识,在初一《生物》教材中,主要用来阐释生命现象。一些理化名词概念对初一学生而言,不求在本质或原理上掌握,只要学生大体知道并能形象化理解即可。再加上初一学生的思维方式,仍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专业化的理化知识,具体化是必要的。例如,在第二章第二节有关“浓度”一词的处理,可演示两杯同样的自来水,分别加入1滴和3滴墨水搅匀,越黑的浓度就越大。使学生迅速建立浓度有关的概念。又如第四章第二节有关“扩散”,可在一杯清水中滴一滴红墨水,红墨水向四周散开的现象就是扩散。用这种生动形象的演示来传授抽象、专业的名词概念,比用语言解释效果好得多。要使抽象的理化知识具体化,尽可能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如挂图、投影、实物、演示实验等等,这样不仅能有效快速解决理化知识给生物学知识的传授构成的障碍,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7.充分发挥“小栏目”的优势《生物》教材中有许多诸如“你知道吗”“阅读资料”“注释”等“小栏目”,其中有部分内容,就是对正文内容中出现的理化名词的解释和说明。如第四章第二节有关“扩散”具体详细的解释便在“小栏目”中。8.着重强调实验中相应的理化药品、仪器使用的注意事项在学生的生物实验中,涉及理化药品、仪器的使用,教师不可能象物理、化学老师那样系统介绍。但一定要强调使用方法、操作时要注意的事项。否则,学生如果缺乏必备的理化实验训练,再加上掉以轻心,很容易造成实验事故,也就不容易达到生物实验的目的了。例如在第一章第二节实验中,涉及洒精灯、吸管、试管等使用方法,由于课堂时间紧,不能像化学教师那样系统规范示范讲解,但一定要把学生最易造成事故的环节预测清楚并作为令行禁止的条款来宣布。总之,认真研究初一生物教材理化知识的教学处理,会给我们的教学实践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可以克服教学过程中由于理化知识引起的学生接受知识的障碍,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的培养。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