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城建学院社团联合会章程学生社团的内涵学生社团是广大学生出于兴趣、爱好、特长或者基于共同愿望,为实现特定宗旨和目标而倡导创建的,以高校在校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的社会团体。高校内的学生社团组织,是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阵地。广大学生通过参加有意义的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课外知识、增长了阅历,更能从中领悟集体主义精神,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不少学生正是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使自己学会了如何将自我个性融入到社会之中。学生社团的类型1、学术科技类社团学术科技类社团主要指以满足成员对知识的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术水平合乎实际能力为共同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与专业学习、学术研究结合紧密的带有专业实践性质和多学科交流的社团。其活动方式主要是定期、不定期举办相关讲座、报告会、研讨会等,并通过学术交流、办刊物等方式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学术性探讨。如:碧野文学社、读书协会等。2、社会实践类社团社会实践类社团是指成员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活动,以检验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综合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学生社团,通常以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如:支农与实践社、英起家教联盟等。3、文化艺术类社团艺术类社团以成员的艺术特长、相同爱好为基础,为满足其成员的特长发展需要而建立的非专业化的艺术方面的学生社团。其活动形式活泼,以举办艺术技艺讲座及排演节目为主。如:话剧社、漫画协会等。4、体育健身类社团体育类社团是指有相同体育爱好和兴趣的同学,为提升其在该项活动中的技术而组建起来的以不同体育项目为分类的学生社团。其活动较注重趣味性,一般以举办全校性比赛及定期集中训练为主。如:武术协会、乒乓球协会等。学生社团的特征1、群体目标的整合性。社团成员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同道合、彼此能从交往和共处中受益。所以社团凝聚力强,大家都能为共同的社团目标努力。2、活动的灵活性。由于社团差异很大,社团成员多才多艺、社团规模大小不一、时间不定、形式自由、灵活多样,因而吸引了众多参与者。3、成员的广泛性。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充实课余活动和发展个人爱好的多种场所。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学生都可以参加到社团活动中。4、行为规范的自律性。校园社团要保持自身的正常运转,必须有一定的行为规范。有的社团有一定制度化的控制系统,有的则无严密完善的控制系统。一般情况下,社团行为的规范往往难以形成强制的约束力,而主要依靠成员的自觉,实行自我控制,自我约束。5、体制结构的松散性。由于学生社团是自发形成的,所以不管是组织形式,还是社会成员,活动主题等都不可避免的流动游移从而表现为结构松散。综上所述,学生社团是学校中的群众性组织,在组织上表现为自发性、群众性;在活动上表现为业余性、灵活性;在发展程度上表现为层次性、差异性;在人员组合上表现为松散性、流动性。学生社团的基本任务学生社团的基本任务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适应学校发展、教育改革及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积极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社团的思想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培养功能、示范功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服务。学生社团活动的原则学生社团各项活动必须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必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严格依照《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及社团章程执行,学生社团活动应秉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向“精品化”、“社会化”趋势发展,真正做到深入学生,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社团的功能高校教育的全新改革和发展是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高校教育对传统教育的进一步发扬与突破,这使得高校的改革任务更加艰巨。社团活动以其多重性的特征决定了它在学校人才培养、教育,甚至高校自身发展中具有课堂教学和其它途径难以实现的优势。根据高校社团的发展及其现状,学生社团主要发挥以下几个重要功能:1、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个性,培养一专多能的合格人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受到当前教育体制自身的制约,单一、传统的说教难以让当代大学生接受,而且存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充分的调动了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使得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既巩固和发展了兴趣、爱好、特长,又促进了具有个性特征的志向、品格、意志和情感的形成。21世纪需求的人才须是拥有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善于人际交往,关心社会和他人,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的高素质人才。学生社团适应这一社会需求,不仅其本身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机会,增进交往的机会,而且其活动内容和方式与社会接轨,也为学生认识社会,培养攻关能力,增强社会适应,促进自我社会化等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发展。2﹑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属高校亚文化,体现在以大学生为主体创造地进行校园课外活动。也就是说,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校园文化建设是否能够得到加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由于学生层次不一样,兴趣爱好亦各不相同,这些多层次、多风格的学生社团成了同学们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阵地。它对于发展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觉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说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渠道是以第一课堂——文化专业课程,第二课堂——各类有组织的课外校园文化活动,第三课堂——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等构成,那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健康的学生社团活动已经成为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促进着校园文化向着深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从而在校园里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和活泼健康的文化气息,为大学生精神的需求,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此外,日益发展的学生社团活动还对校园文化有再殖功能。它一方面是将三类课堂的内容和形式综合连结为一体,成为专业学习、课余兴趣、社会应用的有机连接枢纽,另一方面是不断拓展其社会功能,力求与社会文化连接、融合,并向社会发挥反作用力。3﹑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深化高校体制改革。所谓人才,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正是素质教育。从宏观意义上讲,素质教育就是要树立两种态度,培养两种能力。两种态度一是指对知识的态度,二是指对工作的态度;两种能力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从微观上讲,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一专)的同时,广泛而有目的的涉猎、研究其他科学,使自己具有多种技能(多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当前,开展素质教育,改革高校教学是一个紧迫性的时代重任,这就要求找到一个好的切入口和突破口。其中,学分制的采用及课程设置无疑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的选择性,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但是,原来的班级管理开始显得松散和不稳固,其效果更加脆化。因此,学生个人集体归属感的失落和心理的失衡与冲突更加激烈。学生社团活动的蓬勃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不利因素,一方面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依然具有灵活的选择,完全可以和个性相结合;另一方面社团通过对成员情感和志趣的结合,使他们的集体归属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再就是部分高校将学分制与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挂钩,为学生在社团的素质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社团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举行不同层次和形式的讲座、研讨会等,使学生在活泼、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学生成员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到提高。总之,参与社团活动是学生增强素质,进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学生社团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4﹑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社团丰富的类型、典型的特征,为广大成员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成员的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都在社团活动中得到了提高。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种先进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学生社团正是校园文化中形成这种文化机制的有效阵地。在社团内部,学术问题上提倡百家争鸣,只要不违反法规和校纪校规,允许各种论点的存在,因此它的文化氛围是自由的。同时,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极大的发展了成员的个性,充分挖掘了成员的积极性,使创新意识不是以潜意识存在,而是以一种社会意识存在。另外,创新活动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大学生要开展创新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足够的活动经费、强有力的指导力量、志趣相投的合作伙伴以及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等。由于目前教学机制和教学资源所限,学校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更多的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同学自发组织的学术性社团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成为广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有形载体。5、有利于开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传统的德育过分强调其政治功能。新形势下,德育的目标从单一的政治思想品德功能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转变,从而符合知识经济对人才全方位的要求。新的德育目标和内容,要求新的德育运行机制和方法。社团活动以其趣味性、开放性、群众性的特点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中的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高等学校本身是一个小社会,它不仅是青年学生的求知场所,而且是学生接受实践锻炼和提高实践本领的训练基地。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活动亲眼看到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亲身体验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升华了感性认识,促进了理性认识的提高;另一方面,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由过去的被动教育变为主动的自我教育、封闭教育变为开放教育、单一形式教育变为多种形式教育,有效地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活动的思想性、学术性、娱乐性融为一体。加强社团建设,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是开辟德育工作新领域的可行性很强的途径。但值得注意的是,社团自治带来的“随意性”易使社团在原则性、方向性等问题上出漏洞,易形成“小集体意识”、“山头思想”等影响社团的横向联系、纵深发展的问题。这些负面影响应引起警惕,学校应加强正确引导。学生社团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上,学生社团几乎是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出现的。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如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学生党员在黄埔军校成立的火星社、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等学生社团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为传播革命思想,扩大党的影响做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教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虽然中间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总体看来,学生社团组织已日益成为高校学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参与社团活动日益成为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稳定发展的根源如下:1、有利于学生社团兴起和发展的客观条件。进入高校后,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这提供了发展业余爱好、参加社团活动的机会。而且高校学习理论性加强,有利于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项活动。同时,学生信息交流增多,视野日益开阔,各组织,特别是高院团委的及时指导和大力支持,使得学生社团活动日益丰富多彩,并沿着正确健康的道路前进。近年来,高校改革日趋深入,人才需要也不断变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各种社团活动日益增多,社会文化迅速发展。2、学生社团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几年来,从社会反馈到高校的信息来看,社会欢迎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既能动口还能动手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专多能的大学生。因此适应社会需要,发展个人多方面的才能,成为在校学生的迫切需要。学生社团产生为满足这一需求提供了良好的机会。3、学生社团的形成和发展是青年自我实现和满足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指个人的充分发展,既要求个人潜能的充分展现和个性的发展,又包括个人求知的需要,了解自我和周围世界的需要以及审美和欣赏的需要。大学生渴望自己的价值、理想和创造力得到肯定、支持。高校学生正处于心理需求复杂和多样的阶段。为了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