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复习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争/奔走焉。“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③佳木/秀而繁阴。④问/今是何世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④⑤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例1、夫/大国,难测也例2、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例3、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例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①其一/犬坐/于前②山行/六七里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六、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②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③“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④“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地名---姓名---字---“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久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例可/计日而待也八、转折连词之前或后应有停顿。如:①而/山不加增②夫/环而攻之/而不胜九、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是关键词)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出”是关键词)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关键词)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句首虚词)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倒装)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处)衔远山,吞长江(两处)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两处)先帝不以臣卑鄙(两处)余闻之也久(一处)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处)衔/远山,吞/长江(两处)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两处)先帝/不以/臣卑鄙(两处)余闻之也/久(一处)若夫淫雨霏霏(两处)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两处)然则何时而乐耶(一处)故自号曰醉翁也(一处)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一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两处)若夫/淫雨/霏霏(两处)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两处)然则/何时而乐耶(一处)故/自号曰醉翁也(一处)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一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躬耕于南阳(一处)告之于帝(一处)遂许先帝以驱驰(两处)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两处)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四处)躬耕/于南阳告之/于帝遂/许先帝/以驱驰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人不知而不愠(一处)是知也(一处)今齐地方千里(一处)人不知/而不愠是/知也今齐地/方千里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医之好治不病以为攻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乃重修岳阳楼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亲朋知其如此,或酒而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医之∕好治不病∕以为攻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乃∕重修∕岳阳楼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亲朋∕知其如此,或∕酒而招句中停顿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1、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至于”等。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2、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如:(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2)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表猜测或推断)(3)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4)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捕蛇者说》(表反问)译文:哪能像我的邻居们那样天天有这样的遭遇呢(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二章》(表议论)二、起到总领性的词语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些词放在句首,总领主句乃至全段,诵读时必须稍有停顿,否则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予独爱”总领后面几个分句,所以“予独爱”后面应稍有停顿,否则就不能显示它的总领作用。三、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四、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主谓间的停顿是节奏中重要的划分。如: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例:(1)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3)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例(3)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4)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例:(1)恐/前后受其敌。(《狼》)(2)恐/托付不效。(《出师表》)(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4)忘∕路之远近(5)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6)问/今是何世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例:(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乎:于;从。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4、状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A、除了名词做状语外,一般情况状语与中心语之间要用停顿永之人/争/奔走焉。“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B、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如:(1)今/天下三分《出师表》(2)今/南方已定。(《出师表》)(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向:先前)(病:困苦不堪)«捕蛇者说»C、文言句中有表示方位的词或时间性的词,如“俄而、“先”、“中”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例如:(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3)、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D、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①其一/犬坐/于前②山行/六七里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五、文言句首中出现表假设、转折、递进等的连词,如“若”、“而”、“虽”、“且”、“然”、“然则”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例如:1、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2、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5、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口技》)6、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7、且/壮士/不死即已。(《陈涉世家》)8、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9、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六、“而”字的停顿1、表示转折关系时,分两种情况:A“而”字出现句首时,应在“而”字后应该停顿。而/山不加增B“而”字出现在居中时,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2)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六则»(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殖《出师表》2、“而”字若起到下列作用,就应该和后面的词语连读。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