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的,通过艺术形象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本质、规律的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艺术真实是艺术作品应具备的重要品格,是艺术职能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条件。它是艺术作品善和美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作品艺术生命力的保障。艺术真实直接来源于社会生活。艺术家以生活真实为基础,按照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和自己的美学理想,对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和集中概括,以反映生活的本质真实。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它比生活真实更集中,也更能深刻地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它是艺术家主观思想和客观生活真实辩证统一的结晶。它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生活真实。它可以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基础,也可以以生活中可能有的人和事为基础进行艺术创造,达到艺术的真实。艺术真实并不要求照搬生活现象,并不排斥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它的真谛在于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内在规律和内在逻辑的艺术吻合。在艺术创作中,不管运用何种艺术方法和手段,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是其共同的原则和要求。能否从生活真实达到艺术真实,取决于艺术家是否具有进步的思想、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娴熟的艺术技巧。(1)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从这个侧面来说,艺术真实是一种内蕴的真实,是假定的真实。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与飞升,作家只有在广泛观察与深刻体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认识和感悟其内蕴——主要是本质性的东西,并予以提炼与集中,才能创造出艺术的真实。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性的东西,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在特征。(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艺性。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又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文学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人生关注的立场上看待客体世界的,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观性。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造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文学是对生活的认识和反映,因而存在着“真实性”原则。正因为文学具有真实性的品格,才能吸引和打动读者,使人获得教益。真实性是成功的作品必备的品格。巴尔扎克认为:“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艺术真实是“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通过营造假定性情境去表现生活的内蕴与本质。“真实性”是文学的认识与审美两大价值功能产生、实现的基础和前提。生活真实是指历史和现实中出现和存在过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自然与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的存在,即生活的原态和原始面貌。而科学真实是科学研究主体竭力从客观认知的态度出发,对独立于主体意识之外的客体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揭示与表现。(二)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1、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是一种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1内蕴的真实:“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定时代的“人性心理”真实○2假定性的真实:第一,假定性情境的多样性(浪漫型:夸张、变形、荒诞而特别明显,象征型:夸张、变形、荒诞而特别明显;现实型:“虚构而看不出虚构”)。第二,“假中见真”的条件(艺术情境自身必须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和内部演进的必然性。亚氏“把谎话说得圆”。假定性情境应符合客体的事理逻辑,或符合主体的情感逻辑)2、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艺性,是一种主观的真实与诗艺的真实。主观的真实:主观倾向性(自然情境的主观性,生活情境的主观性)诗艺的真实:形式审美性(叙事作品故事情节的艺术处理,抒情作品审美意象的艺术化创造)艺术真实—文学创造的追求文学创造活动作为生活活动的一种,它“首先是理解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而认识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以“历史理性”求“真”,即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是求“真”。而这种“真”就是我们所讲的艺术的真实。究竟什么是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的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以及科学真实有很大的不同,即使都是求“真”,都反映了生活的本质。首先,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凡是历史上出现过和显示中存在的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生活真实”。艺术真实既来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超越生活真实,“它以“历史理性”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必然性的揭示,作为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并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从这个侧面来看,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也是假定的真实。1.内蕴的真实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精神活动,是对物质(生活真实)的反映,这种反映是有主观能动性,所以艺术真实不是简单地对生活进行模仿,而是。例如:在清明时节,一个人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了一个牧童,这个人向牧童问路。这就是一个生活的真实,但是在诗人杜牧的眼中,却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经过诗人的主观创造出来的意境,是诗化了的生活真实,是内蕴的生活真实。列宁说:“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会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问题。”这更说明了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2.假定的真实“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性的东西的价值取向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诗仙李白的《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非现实形象融会成一个神奇的世界,这是浪漫型的艺术情境。“现实型的作品虽然保留着社会生活的原生态,形象是写实的,但是其艺术情境也是虚构的、假定的”。现代作家曲波的《林海雪原》虽然是对他过去生活的重现,但是在作品里面我军破获一批又一批的土匪,我军战士不仅身手敏捷,还能料事如神。这是事实上做不到的。但是这种以假见真的艺术效应,是符合逻辑的。其次,艺术真实不是科学真实。虽然在“揭示和表现客体世界内蕴(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价值追求而言,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是相通的”,但是文学在反映这种本质性规律性时是有主观性和诗艺性。这就把艺术真实和科学真实区别开了。1.主观的真实月亮,我们在熟悉不过,在一个科学家的眼里,可能是想到究竟月亮有没有生命,有没有我们地球上的某些元素……但是古人却吟诵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关于月亮的诗歌,杜甫的“月是故乡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词有的和科学真实相去甚远,文学的创造在自然是这样,在其他的方面也是一样。文学创造,因有作者情感注入和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人生思考而变得精彩纷呈。2.诗艺性这是艺术真实不同与科学真实的另外一点。诗艺,就是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采取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假如现实生活是一碗米的话,那么文学作品就是一滴香醇的酒。这需要作者的独具匠心和运筹帷幄。科学需要的是准确性和实证性,而文学需要的是通过各种表现技巧,达到作者理想的效果或者意境。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不“现实”的,但是这样的夸张手法更能突出词人心中的忧愁,更有感染力和震撼力。没有诗艺性的运用,艺术真实的实现便是一句空话,文学求“真”的审美价值追求也就无从谈起了。文学需要追求“真”,带着艺术真实去创作,创造出艺术的“真”。因为只有做到真情实感,才能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例如作品《窦娥冤》:窦娥在临刑前对监斩官设誓三桩:(1)如系冤枉,则“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如系冤枉,则“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3)如系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早三年”。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均是无法实现的。作者所引用的典故,也基本上是传说,但这三桩誓愿却在作者的笔下一一应验,真个是“连皇天也肯从人愿”,证明了窦娥“委实得冤情不浅”。这正是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出超现实的情节,并且发生得那样合情合理,使人看不出一点牵强的痕迹,确信它就是生活的真实。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什么是艺术真实性呢有各种各样的界说。艺术真实就是要以形象反映生活的“真相”和“真义”(见蔡仪的《文学概论》);“所谓艺术的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通过概括、集中、提炼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的本质和规律性。”(见十四院校编《文学理论基础》);“艺术的真实性,就是艺术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艺术概论》)这些定义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意思是一致的,那就是认为艺术真实性是作品正确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这个认识对不对呢当然对,可又丝毫也不解决问题。因为不但文学艺术要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而且,一切科学都要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文艺和科学作为人类所钟爱的两姐妹,都包含了对真理的追求。真理性这一点是它们的共同之处。所以把艺术真实性界说为“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就会把艺术真实和科学真理混为一谈,就不能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科学真理的独特个性。举例来说,月亮,就它本质而言,它是地球的卫星,它环绕地球一周要用27天又三分之一天的时间,它本身无风、无云、无水,它本身不发光……我们能不能要求诗人正确地写出这种“真相”和“真义”来呢如果诗人在咏月时不揭示这种“本质和规律”,是否就违反了艺术真实性呢实际上,诗人在吟咏月亮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从来就不是揭示月亮的物理本质。中国古代的咏月诗多得不可胜数,可有哪一首咏月诗是表现月亮的物理本质的呢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如按月亮固有的本质去衡量,就完全不真实,甚至可以说歪曲了月亮的本质,可人们从未对这句诗的艺术真实性提出过异议。可见,艺术真实在诗里不是一般的科学真理,而是文学所必需有的本质——诗意的真切的感受。单纯用“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来界说艺术真实性,显然是不够的。在我看来,艺术真实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时,有认识但又不止是认识。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的心理动作——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等。因此,艺术真实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有理,又有情;既是一种假定,又是一种真实……如果这种理解不错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合情合理”这四个最普通的字眼来说明艺术真实性。所谓“合理”,是指艺术形象应符合生活的逻辑,是指它可以被人理解的性质。由于文学艺术都是虚拟的,所以人们要求它“符合生活逻辑”,是以假定为前提的。既然是一种艺术的假定,就不必经过考证与检验。这也就是说艺术的真实性不要求作家笔下所写的真有其人、真有其事。作家完全可以虚构,关键是要“合理”。一件在生活中发生过的事,由于写得不合理,即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固有逻辑,不可能达到艺术的真实性。相反,一件生活中从未有过的事,由于作家充分地揭示了它在假定情境下的内部发展逻辑、内在的联系、内在的规律性,也完全可以是真实的。对于艺术真实性来说,重要的不是所写人、事、景、物是否真实存在过,而在于所写人、事、景、物的整体的联系。细节的逼真诚然是重要的,但整体的联系更重要。如果一部作品只注意细节的逼真,不注重整体的合理性,仍不免给人以虚假的感觉。这里我想介绍一下《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对真实性的看法。大家知道,“稻香村”是大观园中一景,孤立起来看,那黄泥墙,那茅屋,那青篱,那土井,那菜园,都与真农舍十分相象,可以说是逼真极了。贾政见此称赞不已,说:“倒是此处有些道理。”但贾宝玉则不以为然。他说:“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