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美鉴赏及其作用审美鉴赏:是指收信人对审美文本进行鉴别和赏析从而与发信人实现审美沟通的过程,是审美主体将审美文本的意义具体化的过程。审美鉴赏的作用:第一,审美鉴赏使隐含在审美文本中的价值具体化。凸显与遮蔽创作主体的凸显与遮蔽(阿Q形象)鉴赏主体的凸显与遮蔽(贾宝玉:护花使者&葬花帮凶?)第二,鉴赏者的审美期待具有选择和定向作用。“前理解”:狄尔泰的古典解释学认为,理解中存在着一种先验的东西,这种先验的东西就是前理解,它既构成了对理解的限定,又存在于历史的发展中推动理解活动的进行。海德格尔的解释学中,前理解被解释为理解必须从属的“因缘整体性”,是主体的理解活动之所以可能进行的前结构。海德格尔在这里用“因缘整体性”指一种先在于理解和解释的意义的整体构造,或一种意义的整体上的可理解性,它是理解与解释的本质基础,又总是处在理解活动的隐蔽之处。因缘整体性规定了理解与解释的范围和目标,同时又给定了我们将要理解与解释的东西的可理解性本身。“期待视野”:又译“期待地平线”、“期待层面”。这一术语指的是读者接受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如读者从已读过的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和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读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与欣赏趣味等。具体地说,期待视野经常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一、对不同形式、技巧和风格的作品的兴趣与需求;二、对一部文学作品的不同的审美感知能力和理解水平;三、将作品审美现实化的不同方式。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第三,鉴赏活动会影响审美文本生产的形式和特征。小人书到卡通画影视叙事、网络写作第四,鉴赏活动会影响或塑造审美产品的价值和意义取向,甚至成为对产品保持压力的一种手段。二、审美鉴赏的心理特征与存在形态1.审美鉴赏的心理特征(1)古典主义艺术的鉴赏心理:心理机制:虚静与领悟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以虚静之心观物是一种审美观照:“以虚静之心观物,即成为由实用与知识中摆脱出来的美地观照。所以澄怀味象,则所味之对象,即进入于美地观照之中,而成为美的对象。而自己的精神,即融入美地对象之中。得到自由解放。他之能忘掉人世的功名利禄,这是他能‘澄怀’的原因,也是他能澄怀的结果。”(注: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页208)“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在画图,入耳之声,无非诗料。”(李渔《闲情偶记》)体验方式:优美感和崇高感。审美追求:超越感性,进入哲学沉思。个体体验与普遍价值的矛盾。苏轼《前赤壁赋》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2)现代主义艺术的鉴赏心理A.焦虑感:对存在的质疑和焦虑WhereDoWecomefromWhatAreWeWhereAreWeGoing高更1897B.震惊感:恐怖、孤独、野蛮凡·高星夜1889勃克林死亡小岛1880勃克林特里同和尼雷德1877勃克林在海中勃克林左破浪1879右战争1896莱热玩纸牌的士兵1917C.荒谬感:凸显生存的荒诞性。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存在主义哲学基本理念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贝克特;卡夫卡(3)后现代主义艺术的鉴赏心理:A.晕眩感:方向的迷失,中心的消解。建筑的多重进口和出口的设计模式文学上的迷宫叙事,情节的随意组合,解读的多重进口和出口。意义的不确定性B.破碎感:主体感觉的不完整性和非连续性。感受的断裂:此时此地不同于彼时彼地,感觉的即时性和当下性。艺术形式的拼贴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模糊劳申伯格卡片鸟系列1971劳申伯格胡说八道系列1972约翰斯竞赛思想1983迪恩拖拉——约翰逊与毛泽东1967C.丑陋感:对“美”的放逐。艺术对丑的表现群星竞丑:审丑的时代(芙蓉姐姐现象)“美”的缺席:美和丑的界限模糊弗拉克符咒1982汉森旅游者奥兰吃葡萄的嘴灾难1989D.游戏感:深度模式的缺失,宏大叙事的消解。艺术表现:戏仿游戏:自由&消遣?2.审美鉴赏的形态(1)多元化的审美鉴赏形态。A.个体化的审美鉴赏:是指出于个体价值趣味的审美鉴赏,具有随意性、即时性、片段化、情绪性的特征,是系统的、理论化的审美鉴赏的前提。B.专家型审美鉴赏:是指专家学者的审美鉴赏,强调思维的逻辑性、方法的独特性、理论的创见性。但往往受到学术体制、社会思潮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不是纯粹的审美鉴赏,在某种程度上是权利话语操纵的产物。C.多元化的审美鉴赏形态还指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审美鉴赏在当下的共存状态。艺术史的分期并不意味着艺术形式和价值指向的消亡,而是多元共存的状态。3.鉴赏者的作用(1)被动式鉴赏者:是一种超功利、超历史、超社会的无名的个体,忠实地复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2)主动式鉴赏者:是一种带有鉴赏者主体因素的鉴赏,积极构建鉴赏者自我的个性。(3)游牧主体式鉴赏者:以游戏的方式对待文本,随意改写文本,使审美文本具有多元价值。三、审美鉴赏理论1.马克思论生产与消费“生产直接就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只有消费,产品才能变成现实的产品;消费生产出新的生产和需要。审美鉴赏也是一种消费活动,审美产品具有商品的性质;审美鉴赏(消费)使审美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审美鉴赏推动新的审美产品的生产。2.伊瑟尔论读者与文本互动审美产品处在读者与文本的交互关系之中。文本的两层含义:作者的作品;有待解读的产品;空白:空白是文本给读者留的余地。“一旦读者弥合了这些空白,交流即告开始。这里,空白具有中枢作用,通过它,整个文本-读者的相互关系得以循环进行。所以文本结构的空白激发了读者根据文本提供的线索去补充文本的想象过程。”隐含读者:理想的读者,使文本意义具体化。布鲁姆论影响即误读误读理论的核心是所有的阅读皆是误读。布鲁姆认为,误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后来的诗人对前辈诗人的误读,二是批评家对文本的误释,三是诗人对自己的诗的误解。每一个层次中又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误读形式。4.霍尔论编码与解码主导符码(dominantcode)指编码和解码过程中处于“主导-霸权地位”的信息编码。协调的符码(negotiatedcode)指相容因素与对抗因素的混合;对抗的符码(antagonisticcode)是指“电视观众有可能完全理解话语赋予的字面和内涵意义的曲折变化,但以一种全然相反的方式去解码信息。”5.中国古代“兴会”论(略)四、审美鉴赏与艺术体制、消费文化1.艺术体制对审美鉴赏的塑造艺术鉴赏体制是指特定文化组织机构对审美鉴赏活动进行经济和文化资助的社会形式与结构。个人捐助(恩主制)政府部门、文化机构资助市场运作2.消费文化对审美鉴赏的影响消解了艺术品的自律性和精神性品格;使审美鉴赏与商业投资行为互渗;使审美鉴赏更加关注符号的文化价值。3.审美鉴赏与艺术经典何为经典(canon)?艺术经典与艺术体制的关系如何?政治体制与文化体制“塑造”经典。是鉴赏产生“经典”,还是“经典”主导鉴赏?“后经典”时代是否还有“经典”?是否还需要“经典”?先圣之智,心达神明,性直道德,又造经典,以遗后人。……是故圣人以其心来造经典,后人以经典往合圣心也,故修经之贤,德近于圣矣。(东汉)王符《潜夫论》《关雎》的“经典”地位是如何确立的?A.先秦解《关雎》:“《关雎》以色喻于礼”。《论语·八佾》:“孔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了早期儒家弘扬礼义、情礼统一的价值取向,也展示了早期儒家重联想譬喻、重道德感悟的解诗方式。B.汉代解《关雎》:皮锡瑞《经学通论》指出“《关雎》为刺康王诗,鲁齐韩三家同。”为了适应说诗者的现实需求,《关雎》的古义被一步步地引申,工具化、历史化。C.魏晋六朝时期及唐代解《关雎》:从文学的角度来研究《诗经》,体现出比较明显的文学审美色彩,反映了批评者业已觉醒的文学意识,从而使《诗经》的接受和研究斑斓多彩,不拘一格,呈现出新的局面。D.近现代解《关雎》:总结起来大概是三种:第一,民间恋歌说;第二,贵族恋歌说;第三;生殖崇拜说。诗经•关雎•先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李清照《一剪梅》的经典化过程:A.旨意的阐释史:(1)离别;(2)相思B.风格的鉴赏史:(1)低回宛折、一唱三叹的抒情结构;(2)兰香玉润、香弱脆溜的语言选择;C.“经典”的影响史:雁语金塘水渐秋,遥听菱歌,不见菱舟。望君何处最销魂?旧日青山,恰对朱楼。九曲长江天际流,似写相思,难寄新愁。梦魂几夜可曾闲?鹤子山头,燕子矶头“---王士祯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五、审美鉴赏与审美传统审美传统:是由一定的审美创造与审美生产观念、审美作品、审美接受观念等在历史流传中积淀而成的价值体系。1.审美鉴赏的三重纬度:(1)历时性纬度:指同一艺术品在不同时代产生的不同理解、评价和效果。(2)共时性纬度:指同一艺术品在同一时代的不同鉴赏者产生的不同效果。(3)共时与历时交叉的纬度:审美鉴赏是共时与历时两个“视域”的融合,是审美鉴赏应该采纳的纬度。2.审美传统的二元特征:(1)封闭性:审美传统一旦形成,就对后来的审美活动产生制约和同化作用,具有审美定向功能。(2)开放性:不同的审美语境对审美传统构成冲击,要求审美传统走出自身的封闭性,从而向新的审美语境开放。(3)审美传统的封闭性与开放性既彼此排斥又相互融合,构成审美传统矛盾的内在性。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1)“秋”→“愁”的历史积淀意向。清人王嘉禄《摸鱼子》词云:“烟波唱起,有点点霜枫,星星渔火,都是赋愁地”(2)“夜半钟声”的意象:张继之前或同时代诗人:杳杳钟声晚(刘长卿《送灵澈上人》);“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世人难见但闻钟”(岑参《太白湖僧歌》);“夜卧闻夜种,夜静山更响”(张说《山夜闻钟》)张继之后的诗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欹枕卧闻半夜钟。(孙觌)朝辞海涌千人石,暮宿枫桥半夜钟(胡埕)七年未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陆游)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离去,谁还站在船尾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优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盼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舒婷《神女峰》巫山黯淡楚云孤,宋玉千年逆野途。何事峰峦半遮掩?当时神女荐愚夫。雾锁群峰神女孤,春江秋月望云途。远天杳鹤千年弃,守节何如另嫁夫。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