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指通过系统调查、收集数据资料,对课程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并以此来决定是否接受、改进或排除某种课程或特定教科书的过程。第一节概述1.课程评价的界定一、反映课程对受教育者的影响2.课程评价的意义二、反映课程对执行者的适宜度三、反映课程对自身的判断3.课程评价的目的一、改进课程二、改进教学三、促进幼儿发展第二节课程评价发展1.量化课程评价所谓量化课程评价,就是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量化评价范式的认识论基于科学实证主义,它认为,只有定量化研究、量化的数据才是科学的,才能得出客观可信的结论。课程评价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与整个教育对科学化的追求联系在一起的。以量化形式表征事物的性质被认为是科学化的特征之一,因此,量化评价范式一直占据着评价领域的主导地位。量化评价范式如果使用恰当,确实能凸显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证据。第二节课程评价发展2.质性课程评价所谓质性课程评价,就是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质性评价范式,也被称为自然主义评价(naturalisticevaluation)范式,它在认识上反对科学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反对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简化为数字,认为这种做法提供的只能是歪曲的教育信息,且有可能丢失重要信息。它主张评价应全面反映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的真实情况,为改进教育和课程实践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如上所述,质性评价范式是六、七十年代起,随着评价领域对传统以量化为特征的评价范式的反思批判而发展起来的,它也是科学研究中的质性研究范式在评价领域渗透的结果。。第二节课程评价发展3.多元课程评价所谓多元评价是指被评价者的能力往往是多方面的,每个被评价者都有各自优势。被评价者在意义建构过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被评价者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评价理论体现了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促进被评价者全面发展。第三节课程评价分类一、以评价标准为依据的分类1、相对评价(常模式参照评价)相对评价是指以评价对象群体的平均水平或其中的某一对象的水平为参照点,确定评价对象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或与群体中某一个体之间的差距的一种评价。第三节课程评价分类一、以评价标准为依据的分类2.绝对评价(目标/标准参照评价)绝对评价是指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以某一预定的目标或标准为客观参照点,确定评价对象达到标准绝对位置的一种评价。第三节课程评价分类一、以评价标准为依据的分类3.个体内差异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把评价对象群体中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结论的评价类型。第三节课程评价分类一、以评价标准为依据的分类4.档案袋评价也称“成长记录袋”评价、“卷宗评价”等,目前国内外对其概念和内涵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档案袋评价是借助档案而对评价对象进行的客观的、综合的评价。它是一种通过建立和查阅学生学业或个人发展的档案,从而评价个体内差异和比较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差异的一种评价方法。其评价的重点是学生过去的发展情况和以后的发展基础。第三节课程评价分类二、以评价作用为依据的分类1.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diagnosticevaluation)是指在课程实施之前,为预测学习者已有的认知、情感、技能方面的准备程度而做的评价。其目的是了解评价对象的现状、问题或原因、以便采取适当措施或对症下药。“诊断”具有较广的含义,既包括辨别不足或问题及其原因所在,也包括识别各种优点和特殊才能禀赋。第三节课程评价分类二、以评价作用为依据的分类2.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formativeevaluation)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一种评价。一般地说,形成性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等级区分为目的,不重视对被评对象进行分等鉴定。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某项教学活动的效果,评价的结果在于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调整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第三节课程评价分类二、以评价作用为依据的分类3.过程性评价过程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目的是了解全过程的活动表现情况,而不是关注活动效果。它重视质的分析和价值取向的判断,综合考察全过程的活动和表现状况,并作出解释性描述。常采用客观性、科学性评价标准。第三节课程评价分类二、以评价作用为依据的分类4.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developmentalevaluation)贯穿于活动过程的始终,也是一种过程评价。发展性评价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其目的是从发展的角度去判断课程实施状况和教学的效果,主要是了解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情况,并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问题,作出判断。第三节课程评价分类二、以评价作用为依据的分类5.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summativeevaluation)在国内也被译为终结性评价。一般是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结束后,对评价对象的整体效益作出价值判断而进行的评价。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确认达成目标的程度。总结性评价的直接目的是对教育效果作出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合格与否,是与教学效能核定联系在一起的,它为关于个体的决策、教育资源投资优先顺序的抉择等提供依据。第三节课程评价分类二、以评价主体为依据的分类1.内部评价内部评价(insiderevaluation)是指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自己实施的评价。内部评价的长处在于评价者了解课程设计方案的内在精神和技术处理技巧,评价的结果亦可进一步用于课程方案的修订和完善;其缺点是,评价者有可能蔽于自己的设计思想,不了解其他人对课程设计的需要,致使评价缺乏应有的客观性。第三节课程评价分类二、以评价主体为依据的分类2.外部评价外部评价(outsiderevaluation)是指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以外的其他人实施的评价。外部评价正好可以克服内部评价的缺点,评价者虽然对计划的内部思想不太了解,但却有更为开阔的评价思路,可能取得具有客观性和令人信服的结论。第三节课程评价分类二、以评价焦点为依据的分类1.效果评价效果评价(pay-offevaluation)是对课程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它注重课程实施前后学生或教师所产生的变化,至于课程运作的具体状况、变化产生的原因等,则被置之度外。因此,效果评价往往是通过对前测与后测之间、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的差异作出判断而进行的。这种评价也因而被称为“暗箱式评价”(black-boxevaluation)——只关注输入、输出之间的不同,忽略中间的过程。第三节课程评价分类二、以评价焦点为依据的分类2.内在评价内在评价(intrinsicevaluation)是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而不涉及课程计划可能有的效果。比如,评价可以只就课程计划所涉及的学生经验的类型、课程内容的性质和组织等,来对课程计划作出判断。至于其效果,则在评价关注的范围之外。或者说,在内在评价的提倡者看来,只要有好的课程计划,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第三节课程评价分类二、以评价目标为依据的分类1.目标本位评价目标本位评价(goal-basedevaluation)是以目标为基础进行评价,旨在测定教育目标在课程与教学中究竟被实现了多少。教育目标是指学生行为的改变,因此,评价最终是考察这些行为改变究竟实际发生到什么程度。目标本位评价的典型代表是泰勒的评价模式和布卢姆的评价体系。第三节课程评价分类二、以评价目标为依据的分类2.目标游离评价目标游离评价(goal-freeevaluation)是针对目标本位评价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评价类型。它要求脱离预定目标,重视课程与教学的所有结果,包括非预期结果。目标游离评价的倡导者提出,事先不应把课程的目的、目标告诉评价者,而应当让评价者全面地收集关于课程实际结果的各种信息,不管这些结果是预期的还是非预期的,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样才能真正对课程作出正确的判断。第四节课程评价对象一、地方课程评价地方课程评价的着眼点是对地方课程的促进,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为基础,以自身的先进性促进地方课程改革不断向前推进。最终目的是为了地方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促进地方课程的发展是浅层次的,深层次的最终目标是以地方课程为依托,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第四节课程评价对象二、园本课程评价园本课程评价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园本课程评价可以促进幼儿园课程建设,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促进幼儿的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最终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园本课程体系应该包括课程目标、内容、课程的组织形式,管理保障和评价体系等。第四节课程评价对象三、特色课程评价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已成为现今幼儿教育发展的新趋向。幼儿园特色课程,为幼儿园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考评特色课程对幼儿影响,培养幼儿的特长,开展的评价为特色课程评价。第四节课程评价实践一、多元观察评价(一)多元观察记录多元观察记录是指运用多种方式、手段、对教育对象进行过程记录。通过过程记录收集整理观察记录材料,使多元观察记录体系具有指向性。(二)观察记录者的多元性——教师、幼儿、家长、幼儿园职工等;(三)观察记录形式的多元性①文字观察记录。②符号观察记录。③图表观察记录。④卡片观察记录。⑤录音观察记录。⑥录像观察记录。⑥录像观察记录。⑥录像观察记录。⑥录像观察记录。⑥录像观察记录。⑦照片观察记录。(三)观察记录方式的多元性第一,从方法上可分为:①个人观察记录。②小组观察记录。③集体观察记录。第二,从时间上可分为:①以真情实境为对象的现场记录。②以事后回忆为主的追记记录。第三,从教学上可分为:①精品成长观察记录档案。。②随机成长观察记录档案。③主题活动观察记录档案。④成长过程观察记录档案。第四,从完整性上可分为:①个体成长观察记录档案。②集体成长观察记录档案。(四)多元观察记录的实践①确立观察者的观察记录理念。②建立标准化的观察记录摸式③创设多元化的观察记录环境。(五)课题多元观察记录的任务①建构三个主题探究活动的多元观察记录体系。②完成五大领域三个结合的多元观察记录挡案。③积累课题真实性、质性、发展性评价数据。二、档案袋评价(一)概念档案袋评价(portfolioassessment)又称为“学习档案评价”或“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是以档案袋为依据而对评价对象进行的客观的综合的评价,它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西方“教育评价改革运动”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质性教育教学评价工具。档案袋是指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起来的,可以反映学生的努力情况、进步情况、学习成就等一系列的学习作品的汇集。它展示了学生某一段时间内、某一领域内的技能的发展。二、档案袋评价(二)类型1.教学型(课堂型)指教师根据本年度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业成绩的综合性评价,它的材料构成:教师本年度的课程和教学计划;教师对学生表现的总结;教师给学生的评语。二、档案袋评价(二)类型2.评价型。指由教师按一定标准建立的学生作品集。二、档案袋评价(二)类型3.展示型。由学生自己选择出来的最好的或最喜欢的作品。幼稚的作品真实展示自己,反映成长中的快乐和成长中的烦恼。不少实验区学校运用。二、档案袋评价(二)类型4.文件型。包括学生的平时作品和形成性检查表格(行为检查和观察记录),对于学生的评价更客观与全面。二、档案袋评价(二)类型5.、理想型。研究者认为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档案袋评价。它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对于被选入的作品好的、坏的方面加以评价。挡案袋评价:1、文件类:课题立项、简介、启动、理论框架、公报等文件;三年来总课题组下发的通知、简报、《中期报告书》、表彰奖励、活动设计等文件;各级课题组下发的各类文件等。2、过程类:课题研究纲要、计划、活动设计;教学笔记、心得、文章等。3、成果类: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