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分析摘要:次贷危机的爆发沉重打击了欧美国家的银行业,而我国银行业则未受较大影响,由于我国银行业国际化不高而且较为依赖传统业务,因此能很好的隔离国外的冲击。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金融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未来的竞争,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对我国银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进行战略转型,才能面对挑战,抓住机遇,以获得长足发展。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战略转型1引言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做出很大的转变以适应入世所需的国际标准,同时应对外资商业银行的冲击。上个世纪以来,国际先进银行在结构调整和经营管理转型中取得重大成功。虽然本次次贷危机使得很多国外商业银行陷入了困境,但是转变仍然是全球银行的主旋律,尤其对于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转变更是迫在眉睫。次贷危机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本次经济危机对我国长期以来依靠投资和出口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应对本次危机,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扩张政策,随后随着天量的信贷投放完成,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量不足问题逐渐凸显;与此同时2009年11月以来扩张政策带来通胀上行压力迫使央行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连续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造成我国银行业的资金短缺,因此传统的外延粗放的银行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2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的背景分析2.1利率市场化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就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的路线,循序渐进推进利率市场化。到目前为止,除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以外,其他利率已全部实现市场化定价,外币存贷款利率也早已完全市场化。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进程完成以后,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日趋复杂的经营环境将给商业银行带来诸多挑战。利率市场化一旦放开,首先可以预见的影响就将是将大大收窄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利率市场化不仅意味着商业银行将面临逆向选择、重新定价、储蓄分流、债券资产缩水等诸多风险,而且意味着利差缩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大体在5%左右。银行业总体的净利息收益率(NIM)在3%左右。从国外主要市场的利差情况看,完成利率市场化的发达国家或地区NIM一般在2%左右(欧洲为1.9%,香港地区为2.1%),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一般高于4%(拉美市场高达7.5%)。我国当前NIM处于上述两者之间。根据我国银行贷款业务中优质大企业占比较高的实际情况看,一旦利率市场化完全放开,利差下降几成必然。在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金融产品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对银行经营日益重要。2.2国际竞争日趋激烈2006年12月11日起,我国已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银行业市场,这意味着银行业各领域各地区全面竞争时代已经来临。从整体来看,外资银行的主要经营指标的增速超过同期国内商业银行,在北京、上海、深圳河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外资银行网点的扩张程加速之势,外资银行表现出强烈的抢占市场意识。与国内商业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在高端个人客户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明显,外资银行有着开展高端客户服务的基础,因此吸引了较多高端客户资源。然而高端客户市场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业务实现经营模式转型的重要领域,可以预见未来高端个人客户领域的竞争将是激烈的。此外,外资银行在国际声誉、激励机制、培训计划等方面比中资银行有着较大的优势,这将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流失人才也就意味着损失效益。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增大,我国商业银行将与外资银行进行激烈的市场竞争。2.3监管约束的强化加大了商业银行转型的压力近年来,国内银行资本约束理念日益强化,资本约束机制初步建立,进而有力地促进了平稳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现阶段国内银行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的驱动下,银行扩大资产规模的动力比较强劲,特别是风险权重较高的信贷资产快速增长,消耗了大量资本,信贷扩张对资本补充的“倒逼”时有发生,资本对资产扩张的约束机制未能充分发挥,存在“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现象,不利于银行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监管部门相应提高了对商业银行资本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加之新巴塞尔协议将逐步实施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资本监管要求趋于提高等因素,国内银行面临的资本约束的压力不断加大。面对上述情况,国内银行唯一的选择,只能是进一步强化资本约束机制,加快转变经营方式,通过集约化经营不断提高资本使用效率。2.4金融环境的变化激起了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活力随着市场化取向改革的纵深推进,我国金融政策与制度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所奉行的那种以大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批发贷款为主要资产形式、以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来源、以规模大小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经营之路已经越走越狭窄。这突出地体现在:直接融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对优质企业的融资功能受到严峻挑战;市场需求发生重大变化,对银行经营管理的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企业参与世界的经济的大循环,各自业务运作方式不同,因此企业金融服务个性化特征日趋明显;由于个人财富的不算增长,中国的高收入阶层人数不断增加,传统的无差别业务已经不能满足大客户的理财需求,个人业务的个性化趋势同样明显。面对上述金融制度环境的变迁,商业银行加快转变经营方式已迫在眉睫。3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方式的弊端3.1盲目追求资本扩张,风险资产增长过快。近年来,银行业对资本管理提及不多,更多的是经济发展迅速,追求贷款规模的扩张。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各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也增大了经营风险。商业银行之所以会面临愈发趋紧的资本约束和流动性约束,其根本原因在于存贷款利差收入仍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赢利模式。基于此模式,银行只能依靠扩张规模获取利润的增长,迫于赢利压力和严酷的竞争态势,商业银行很难有主动调整赢利模式和控制资产规模的内在动力。3.2对外源融资过于依赖。一般而言,国际大银行在上市融资后,一般5~10年的时间会通过自身的积累支持发展,而不是频繁融资,或者只有当遇到重大收购或其他重大发展机遇时,才进行大规模融资。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还没有改变由银行主导的局面,加之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很大,尤其是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政府为应对危机,更是鼓励银行高速放款,这必定消耗银行大量资本。3.3资本结构不合理,赢利模式单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的主要来源是实收资本,国有四大行中,实收资本占资本总额基本达到90%左右,其对资本总额的变化起到决定性作用由于过度依赖实收资本,从而积聚了大量的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从业务结构上看,2010年,我国国内商业银行零售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为20%左右,大大低于欧美主要银行的零售贷款占比。从收入结构上看,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是存贷款利差收入,占80%以上(见表1),表外业务由于开展范围小层次低,其收入占银行赢利的较小比例。赢利模式单一化,不仅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增加,结构不稳定,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从客户结构上看,我国商业银行一般都偏爱大企业,一些地方中小银行与国有控投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客户结构同质化趋势,盲目争夺大项目、大企业,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却长期得不到解决。表12011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构成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利息收入(人民币百万元)228,064307,199362,764304,572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69.5081.7176.3476.71非利息收入(人民币百万元)100,10268,750112,45092,518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30.5018.2923.6623.29资料来源:2011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年报3.4银行的市场结构呈现同质化发展,创新业务滞后。市场结构呈现寡头垄断特点,市场集中度高,竞争不充分,同质化特征明显。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存贷款业务,创新业务还很滞后,制约了其发展。只有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才能不断提高银行业的总体发展和银行收益率,有效抵御风险损失。4商业银行经营方式转型的战略方针在我国目前不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银行所面临的激烈竞争中我国商业银行所以来的传统业务很难维系像过去那样利润的快速增长,我国银行必须根据我国国情以及自身条件找到适合自己转型方式。4.1中间业务是业务转型的重要方向长期以来,受制于经济体制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可以从资产和负债业务中获得巨额的利润,这使得我国银行没有重视开展中间业务。但是在目前银行所处的环境来看,传统的以资产负债为主体业务的经营方式很难维持下去,银行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无疑是经过国外银行验证的合意的利润增长点。就中间业务而言,其优点是不占用或很少占用银行的资金,这使得在我国目前银行业流动性缺乏的背景下可以实现利润的增长。尽管我国银行近来已经重视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但是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差距仍然巨大。目前,发达国家的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50%,而一些大银行如美国花旗银行竟然达到70%,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普遍占比不高,中间业务发展较好的大银行只有15~25%,而个别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总收入的比重不到10%。可见,对于我国银行来说,中间业务是一项发展潜力巨大可以带动利润增长的业务。总之,我国银行要实现有资产、负债为主体业务向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协调发展的业务模式转变。4.2稳步推进混业经营,向多功能银行转型。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混业经营模式比单一分业经营应对危机的能力更强,具有更强的抗周期性以及更稳定、持续的利润增长能力。由于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具有不同的周期,综合化经营能熨平收益波动,有利于其保持稳定的经营业绩和持续经营。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那些损失最惨重的是独立的投资银行以及固守基础银行业务、规模较小的银行,它们没有足够的规模和多样化的业务来消化抵押贷款和公司债券违约不断增加所带来的损失。混业经营代表了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方向。在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混业经营,依托保险、信托、金融租赁等业务进行资本集约型发展,满足客户日益多元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需求。4.3积极的风险管理是转型的关键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实施积极的风险管理还是消极的风险管理将直接决定银行的经营结果,虽然我国银行业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很大影响,但是随着银行业国际化推进以及国内经济的市场化,银行实施积极的风险管理策略是必然的。积极的管理策略是根据外部环境条件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做出积极防范,对可能出现的最坏的风险损失结果采取最大限度的控制,它既考虑短期发展和收益,又关注长期风险隐患。具体来说,商业银行中资产业务中的信贷业务是盈利比较高又是风险比较大的业务,如果不对信贷规模加以控制造成信贷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过高,就会对银行的长期发展带来潜在的风险压力,积极的风险管理策略要求银行及早的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并加以控制,在此种情况下银行一般会采取降低风险资产所占比例。4.4坚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开展国际化业务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海外业务的拓展能力已经明显落后于实体经济的步伐,而且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全球扩张。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和直接投资中日益扮演重要的角色,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部分就是巨额外汇储备在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运用。中国的海外经济利益日益扩大,但是在这些对外投资业务中,国内金融机构的参与程度却非常低。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更多地关注海外市场。中国经济海外拓展的另一大趋势体现为人民币自由兑换与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应用,这一进程将会对中国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在新业务开展、银行境外机构扩张、银行商业模式等多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参考文献:[1]孟士清,高洁超.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12:212-213.[2]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