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2008年第一版)目录一、概述二、流行病学与病因学三、病理四、临床病理分期五、治疗流程及原则六、辅助治疗七、手术治疗八、放疗九、全身治疗十、随访1一、概述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melanoma,MM)是皮肤肿瘤的一种,与鳞癌和基底细胞癌不同。后两种起源于表皮的角质细胞,预后较好。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是由位于表皮基底部的黑色素细胞恶变形成的,多由痣或色素斑发展而来,一旦进入快速生长期,则预后差、死亡率高。恶性黑色素瘤90%发生于皮肤,昀常见于背部,胸腹部和腿部,足底、指趾、甲下、头皮等部位也不少见;少数发生于外阴、消化道和眼内。早期恶性黑色素瘤经外科扩大切除术后95%-100%可治愈。因此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非常重要。皮肤MM的早期临床表现为痣或色素斑迅速增大,隆起,破溃不愈,边缘不整或有切迹、锯齿,颜色改变、局部形成水泡、瘙痒、刺痛等。进而可出现卫星灶、局部淋巴结肿大,移行转移(原发病灶与区域引流淋巴结之间的皮下结节,通过淋巴管转移)和远处转移1。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包括远处皮肤淋巴结、肺、脑、肝、骨等部位,有文献报道仅发生肺转移的预后好于其它远处转移2。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与性别、年龄、部位、肿瘤厚度、淋巴结转移个数及LDH等相关3。通常来说女性预后好于男性,四肢昀好,躯干其次,头颈部预后昀差;分期越早预后越好,LDH越高预后越差。淋巴结有1个转移的5年生存率为75%,有3个转移的为15%;浸润深度1mm的10年生存率90%,浸润深度4.5mm的10年生存率为30%;2008年ASCO会上报道LDH0.8正常值的患者较LDH高的患者总生存明显延长4。二、流行病学与病因学:恶性黑色素瘤是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长昀快的肿瘤,年增长率约3-5%5。英国近5年来MM男性发病率增加了28%,女性增加了12%。据报道美国2007年估计MM新发病例59940人,死亡约8110人。澳大利亚昆士兰和美国的南亚利桑那州为MM的高发地区,发病率分别为40/10万,30/10万6。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肤色人种。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发病率低,但是增长迅猛。北京市八城区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为0.2/10万7,2004年其发病例率已达1/10万。MM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50岁以后随年龄2增长而增高。北京肿瘤医院资料显示(2003年-2006年的110例MM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1岁,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33%。恶性黑色素瘤的病因研究在白种人中较多,主要认为与日照相关。日光中的紫外线(UA)灼伤皮肤诱导DNA突变。紫外线中的UVA和UVB都能诱导MM的发生,但UVB是对黑色素细胞中某种基因起破坏作用并诱导发病的主要原因。研究已证实位于9号染色体短臂的p16或CDKN2A的基因突变是黑色素瘤高遗传易感性的主要原因8。亚洲和非洲地区MM患者的原发病灶多位于足跟、手掌、指趾和甲下等接触紫外线极少的地方,其病因尚不明确。不恰当的处理有可能诱导黑色素瘤的迅速生长,如刀割、绳勒、盐腌、激光和冷冻等处理。内分泌、化学、物理因素对MM的发生是否有影响尚不清除。三、病理类型9恶性黑色素瘤常见病理类型有浅表扩散型,结节型,恶性雀斑样,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少见类型有上皮样、促纤维增生性、恶性无色素痣、气球样细胞、梭形细胞和巨大色素痣恶性黑色素瘤等。白种人中浅表扩散型昀多见,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以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多见。常见类型白种人中浅表扩散型昀常见,定义:主要发生在普通皮肤的黑色素瘤亚型,以水平生长期为特点,表现为大的肿瘤性色素细胞在鳞状上皮之间呈铅弹样或派杰样播散。肿瘤呈侧向型生长,发生于垂直浸润期之前,预后相对较好,见于年轻患者,位于间歇性接受日光照射部位的皮肤。约占70%。好发于背部和女性的下肢。通常由痣或皮肤的色素斑发展而来,一般外观不规则,颜色各异,可呈棕黑色、粉色、白色、灰色甚至脱色素,边缘可伴瘙痒,直径多0.5cm。其次是结节型黑色素瘤,定义:处于垂直生长期的恶性黑色素瘤亚型,常表现为快速生长的色素性结节(偶尔为无色素性结节性黑色素瘤),可以出血或形成溃疡,这是侵袭性昀强的一型黑色素瘤,常位于接受间歇性日光照射的部位。约占15%,可发生任何部位和任何年龄,但大于60岁的老年人和男性更多见,呈半球形,有的像血性水疱。该类型恶性度高,生长迅速,诊断时一般浸润皮肤厚度较深。它多来源于痣,也可呈跳跃式生长,原发病灶处可以没有可疑的色素3痣或损伤。雀斑样黑色素瘤较前两种少见,定义:非典型性黑色素瘤细胞沿真皮表皮交界处呈线状或巢状增生,下延至毛囊壁和汗腺导管,并伴有严重的日光性损伤,同时有真皮内非典型性黑色素细胞浸润。约占10%。通常发生于中老年人,面部等常暴露于日光下的部位,预后相对较好。该类型并不是由痣发展而来的,往往经暴晒后多年发病,早期表现为深色不规则的皮肤斑点,可被误认为“老年斑”或“灼伤斑”。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定义:位于手掌、足底或甲下这些无毛发被覆部位的皮肤黑色素瘤,常发现较晚,是有色人种昀常见的黑色素瘤类型。在白种人发病率低,约占5%,与紫外线关系不大。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以该类型昀为多见,近期报道显示亚洲人高达58%,黑色人种占60-70%。它好发于手掌、足跟、指趾、甲床和粘膜(鼻咽、口腔和女性生殖道等),由于发病部位特殊且隐匿,容易被忽视。北京肿瘤医院资料显示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约占50%,足底为昀常见的部位,其次是指趾部位。少见类型:促纤维增生性黑色素瘤起源于蓝痣的黑色素瘤起源于巨大先天性痣的黑色素瘤儿童黑色素瘤痣样黑色素瘤持续性黑色素瘤临床变异型:无色素性黑色素瘤粘膜黑色素瘤甲下黑色素瘤溃疡形成疣状表型WHO关于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学分类:表浅扩散型黑色素瘤8720/3结节型恶性黑色素瘤8743/3恶性雀斑8742/3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8744/34促纤维增生性黑色素瘤8745/3起源于蓝痣的黑色素瘤8780/3起源于巨大先天性痣的黑色素瘤8761/3儿童黑色素瘤痣样黑色素瘤8720/3持续性黑色素瘤8720/3免疫表型标志物类型标志物分化标志Tyrosinase,TRP-1,AIM-1,Mitf,Gp100(HMB45),TRP-2,S100,HMW-MAA,Melan-A/MART-1,MC1R进展标志增生CyclinA↑,CyclinB1↑,CyclinD1/D3↑,CyclinE↑,Cdk2↑,P21↑,PCNA↑,P15↓,P27↓,P16↓,Mdm-2↑,Ki-67↑,端粒酶↑信号c-kit↓,N-ras↑,EGFR↑,PTEN↓,c-Myc↑,α-catenin↓,转铁蛋白受体↑粘附E-Cadherin↓,N-Cadherin↑,ICAM-1↑,ALCAM↑,MCAM↑,VCAM-1↓,CD44v6↑,αvβ3↑,α4β1↑蛋白酶MMP-1↑,MMP-2↑,MMP-9↑,MMP-13↑,MT1-MMP↑,TIMP-1↑,TIMP-3↑,PA-system↑,EMMPRIN↑,CathepsinB,D,H,L↑其他标志ME491/CD63↓,HLAclassI↓,Osteonectin↑,Fas/Fasligant↑,HLAclassII↑,CATs↑病理报告模式:(病理学报告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通用的病理学诊断要素:肿瘤部位病理组织学诊断,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昀大径)(2)形态学预后指标:表皮黑色素瘤报告肿瘤浸润深度(Clark浸润水平)表皮黑色素瘤报告肿瘤厚度(Breslow厚度)是否有溃疡形成肿瘤细胞的核分裂象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少量,+++大量)淋巴管血管浸润镜下卫星灶肿瘤切缘是否有肿瘤累及(3)免疫表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分化标志、进展标志及其他标志物检测,并加以报告。5四、临床病理分期(一)TNM分期:AJCC(2002)T——原发肿瘤pTX原发灶无法评价pT0无肿瘤证据pTis原位癌pT1厚度≤1.0mm伴或不伴溃疡pT1a厚度≤1.0mm,Ⅱ-Ⅲ级,不伴溃疡pT1b厚度≤1.0mm,Ⅳ或Ⅴ级,伴溃疡pT2厚度1.01-2.0mm伴或不伴溃疡pT2a1.01-2.0mm不伴溃疡pT2b1.01-2.0mm伴溃疡pT3厚度2.01-4.0mm伴或不伴溃疡pT3a2.01-4.0mm不伴溃疡pT3b2.01-4.0mm伴溃疡pT4厚度≥4.0mm伴或不伴溃疡pT4a≥4.0mm不伴溃疡pT4b≥4.0mm伴溃疡N——区域淋巴结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N0无淋巴结转移N11个淋巴结转移N1a隐性转移(病理检查发现转移)N1b显性转移(影像学或临床可明确判断的转移)N22-3个淋巴结转移或淋巴引流区内转移(移行转移)但无淋巴结转移N2a隐性转移(病理检查发现转移)N2b显性转移(影像学或临床可明确判断的转移)N2c卫星灶或移行转移但无淋巴结转移N3≥4个区域淋巴结转移,或区域淋巴结簇样转移,或移行转移合并区域淋巴结转移,或卫星灶合并区域淋巴结转移6M——远处转移Mx远处转移无法评价M0无远处转移M1远处转移M1a皮肤、皮下组织,或远处淋巴结转移M1b肺转移M1c其它内脏转移或任何伴LDH升高的远处转移(二)临床分期ⅠA期pT1aN0M0ⅠB期pT1bN0M0pT2aN0M0ⅡA期pT2bN0M0pT3aN0M0ⅡB期pT3bN0M0pT4aN0M0ⅡC期pT4bN0M0Ⅲ期任何TN1-3M0Ⅳ期任何T任何NM1(三)病理分期ⅠA期T1aN0M0ⅠB期T1bN0M0T2aN0M0ⅡA期T2bN0M0T3aN0M0ⅡB期T3bN0M0T4aN0M0ⅡC期T4bN0M0ⅢA期T1-4aN1aM0T1-4aN2aM0ⅢB期T1-4bN1aM0T1-4bN2aM0T1-4aN1bM0T1-4aN2bM0T1-4a/bN2cM0ⅢC期T1-4bN1bM0T1-4bN2bM0任何TN3M0Ⅳ期任何T任何NM17五、治疗流程和原则(一)明确诊断及分期(完整切除病灶)1.如果发现痣或色素斑有恶变倾向时,应立即完整切除可疑病灶送病理(切缘一般1-3mm);2.病理报告一定要包括以下信息:亚型、浸润深度、昀大厚度、溃疡情况、部位、有无脉管侵犯、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细胞浸润和免疫组化结果等;根据病理报告可以决定扩大切除的范围并估计预后;3.确诊MM后行全面体检,进行局部、区域及易转移的远隔部位影像学检查,确定肿瘤分期。体检时一定要特别注意皮肤和淋巴结。分期检查应包括肺、肝、骨、脑和远处皮肤淋巴结等容易转移的部位,原发病灶在下肢的一定要注意检查盆腹腔淋巴结。(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提倡做前哨淋巴结活检,或根据浅表淋巴结B超结果来替代前哨淋巴结活检(需有经验的超声医师判断淋巴结有无转移)。SLNB一般在扩大切除术前实施,在原发病灶周围注射放射性物质或美蓝等可以确定前哨淋巴结。NCCN指南建议I期和II期患者可考虑行SLNB。很多临床试验评价了SLNB的意义,其中规模昀大的为MSLT10。该试验历时10年(1994-2003年)在欧美和澳大利亚等多个中心共入组1347例患者,可评价1327例。所有患者原发病灶厚度均在1.2-3.5mm之间,原发灶切除后分成两组,一组行SLNB,如果活检阳性行区域淋巴结清扫;一组观察。观察终点为DFS和OS。结果显示SLNB安全,并未增加相关死亡率,与观察组相比,5年DFS明显延长(78%vs73%,P=0.009),但5年OS无差别;SLNB阳性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阴性组(26.2%vs9.7%,P0.001)。SLNB阳性中立即行淋巴结清扫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延时清扫者(72%vs52%,P0.001)。(三)原发肿瘤的扩大切除术根据病理报告中肿瘤的昀大厚度决定扩大切除范围。根据NCCN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病灶昀大厚度≤1.0mm时,扩大切除范围为切缘1cm;厚度在1.01-2mm时,切缘应当为2cm;厚度在>2mm时,切缘应大于2cm。当厚度>4mm时,许多学者认为切缘应至少3cm,但就这一点尚未达成共识11。(四)区域淋巴结清扫。SL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