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湖北中医药大学一、中医学的特色二、中医养生学概念及内涵三、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流派四、中医养生的文化特征五、中西养生观的差异六、中医养生的方法一、中医学的特点重视天人相应、形神合一身心并重,强调整体观念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诊疗模式以“治未病”为核心的养生保健理念与实践寓含人文科学内涵的文化特性一、中医学的特点二、中医养生的概念及内涵二、养生的概念及内涵养生___人类为了生存和健康长寿,根据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进行的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医养生学___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探索和研究生命的理论、以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理论和方法为宗旨,进行综合性的养生保健活动,从而达到强身防病,祛病延年益寿之目的的实用性学科养生并非是消极的保养,应当是促进人类进化、提高自我素质的积极实践活动;养生也不是单纯延长寿命,而是应当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上使生命尽可能的延长,简言之,即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养生一词,原为广义,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吾闻危丁之言,得养生焉”《吕氏春秋》“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养”:1.生育、繁殖:《易颐》:“天地养万物”2.鞠养、长养:《荀子•理论》:“父能生之,不能养之”3.修养、陶冶:《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4.疗养、调治:《周礼•天官疾医》:“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疾病二、养生的概念及内涵养生又称1.养老:古礼。对老而贤者,按时享以酒食,以敬礼之,谓之养老2.养志:涵养高尚的志气、情操。《庄子·让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二、养生的概念及内涵3.养性:涵养本性《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淮南子•俶真》“静漠恬淡,所以养性也”4.养和:养其天和,谓保养身心《晋书•贺循传晋武帝遗循书》“或有遐棲高蹈,轻举绝俗,逍遥养和,恬神自足”养生又称“摄生”摄生—《世说新语•任诞》“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立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摄又有维持生命之意—《文选晋左太冲•吴都赋》:“土壤不足以摄生,山川不足以周卫。”最早见于老子《道德经·五十》:“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辞源》称“摄养身心,以期保健延年”二、养生的概念及内涵生:1.生长、长出:《易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2.生育、养育:《诗大雅生民》:“禋祀不康,居然生子”《上古天真论》“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与养生意思相同的还有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二、养生的概念及内涵三、中医养生学学术流派(一)老子“清静无为”老子、庄子等提出“清静无为”、“归真返扑”养生理论,持“静以养生”的观点。1、“自然无为”是指一切事物都应顺应自然去发展。自然是道德之尊者,其中突出的要旨是“静”字,唯有清虚静泰,避免妄动才能符合万物生存的客观规律“无为”是指不妄做为,顺应自然,于此自能无所不为,无所不成。“无为”的内涵还包括“好静”、“无事”、“无欲”等及保持人心的清静明澈三、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流派(老子)2、人应“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恬淡虚无”、不以生命和健康去换取物质享受,否则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不赞成厚养其生,反对以外物益生,不能过度追求自体养生。3、生与死都是自然规律,人生之途大致有三种情况:有人天赋醇厚而长寿,称之“生之徒”;有的人由于禀赋薄弱而中道夭折,称之“死之徒”;又有的人本来禀赋尚厚,体质尚强,可以久生,但其自持富有,不吝其财,结果反而“动之于死地”,这是不顺从自然之故三、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流派(老子)4、老子认为必须履行一个“啬”字。啬者,节俭,不浪费之谓,老子说:“治人事天莫如啬……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啬字,实寓有爱惜精、气、神的意思。啬神、啬精、啬气可令三者充盛不衰,精气神乃人生三宝,固其本源,得其根本,安享天年,则离不开自然无为、虚静守一的养生原则5、对待“生”与“物”的关系,老子主张以物养生,不是以身殉物,亦不提倡禁欲,他认为应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是知足常乐,抱朴寡欲的具体反映,应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三、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流派(老子)庄周独尊老子,其学说于老子之说一脉相承,在养生方面主张“循天之理”,遵循自然规律,并力主“虚无恬淡”。他将养生分为“养神”和“全形”主张养神以静为主,但当静中有动;养形以动为主,但动中求静“。动不应妄动,静不应死静,要动静得当,动静结合三、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流派(老子)(二)吕氏春秋“动以养形”说1、《吕氏春秋•尽数》专论养生,“尽数”又称“毕数”,即尽其天年之意。运动形体,是先秦养生家说强调的。《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说明运动可以使精气流畅减少发病。郁乃滞而不通之意,他强调疾病产生的关键是精气郁,反映了其重视生命流动的学术思想。提醒人们重视四肢形体的锻炼。与老、庄“静以养神”的养生主张是相对应的。与华佗所持“动以养生说”是一致的,《后汉书•华佗传》:“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喻犹户枢,不朽是也”三、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流派(吕氏)2、“法天顺时”:法,效法、遵守。《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不少关于四时养生的内容,将一年设为十二纪、即春夏秋冬,各分为孟、仲、季三季,摄生必须顺乎春生夏张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明了每季阴阳消长、寒暑转化,人体才能更好适应天地自然。如《仲夏季》:“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揜身,身欲静无躁,止声色,无或进。薄滋味,无致和,退嗜欲,定心气”总之,春天生发,夏天茂盛,秋天收藏,冬天藏匿,是自然界的总体规律,人体养生既要顺应自然的变化,又要避免可能造成的伤害,这是古人治身,必法天地的道理。三、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流派(吕氏)3、调节饮食《吕氏春秋》论摄生的主要内容。《尽数》称烈酒致病为“疾首”,“凡食无疆厚,味无以烈味重酒……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对饮食的宜忌、时间、数量、调味,乃至于进食的精神状态和姿势均有颇为详细的论述三、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流派(吕氏)(三)葛洪“节欲保精”说1、伤损必先“复故”衰老和死亡的原因何在?如何却老延龄?这是抱朴子所关注和研究的。他从先天禀赋不足及后天损伤两方面分析,认为生命长短首先取决于“受气各有多少”,凡受气多者其尽迟,受气少者其竭速。然而受气虽多,亦自有限,所以重要的是避免损伤,保养精气。《抱朴子•微旨》:“欲修长生之道……禁忌之至急,在不伤不损而已”、“夫人所以死者,损也,老者,百病所害也,毒害所中也,邪气所伤也,风冷所犯也”三、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流派(葛洪)《至理》:损伤毕竟难免,重要的是既有所伤,即需补救,以复其常,“补而救之,必先复故”、“受气本多则伤损薄,伤损薄则易养……受气本少则伤深,伤深则难救”《极言》;“损之者如灯火之消脂,莫之见也,而忽尽矣;益之者如苗禾之播殖,莫之觉也,而忽茂矣”、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极言》确为养生之要旨三、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流派(葛洪)2、延养自须“得谨”生命的修短,委诸“天命”抑属于人力?他响亮的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号。“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三、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流派(葛洪)强调益寿延年,必得“养生之道”,掌握“延养之理,补救之方”具体是:(1)、宝精行气:宝精是指保惜肾精,即房事之事应有“节宣之和”。《释滞》说:“人复不可都绝阴阳,阂田不交,则坐致壅瘀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任情肆意,又损年命。惟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宝精需兼以“行气”,“行气”即练习吐纳,《抱朴子•至理》:“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却恶,然百姓日用而不知焉三、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流派(葛洪)(2)、守一存真存思作念是道家养生术之一。方法虽众,而以“内视法”为主,认为可“却恶防身”。葛洪指出,“守一”必须安静专一,寡欲节食,持之以恒,所谓“不施不与,一安其所;不迟不疾,一安其室,能暇能豫,一乃不去;守一存真,乃能通神;少欲约食,一乃留息……知一不难,难在于终;守之不失.可以无穷。”(《抱朴子内篇·地真》)。说明意守丹田对强身却疾的功效是不可抹煞的,因而它历来为养生家所肯定。“守真一”之要,在于入静,虽平时亦当“恬淡少欲,静寂忘形”。说明要有一定的内在修养,而不徇身于外物,即所谓”玄道者,得之乎内,守之者外”(《畅玄》),这是要旨。三、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流派(葛洪)(3)、护身服食葛洪还重视“服小药以延年命,学近术以辟邪恶”(《微旨》)。同时他还注意“治身养性”,俾正气不衰,形神相卫。他认为“百病不愈,安得长生”,故强调“养生以不伤为本”(《极言》)。此外,葛氏还论述导引,坚齿之道,“能龙导虎引,熊经龟咽……千二百至,则聪不损也”;“能养以华池,浸以醴液,清晨坚齿三百过者,永不摇动”(《杂应》)三、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流派(葛洪)3、养生“不绝人理”葛洪的养生思想蒙有道教的神秘色彩,但是他在养生和治病的问题上,反对迷信,否定鬼神,且还批评离世绝俗、脱离社会现实生活的习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葛氏认为进行养生锻炼与参与社会活动是没有矛盾的。重视道德修养也是葛洪养生思想的重要方面,他在《微旨》中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道家抱一以独善”。这种思想是历代养生家之共识。三、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流派(葛洪)(四)孙思邈“食宜、食养”说1、抑情节欲:孙氏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摄生之旨,反对恣情纵欲。他说:“纵情恣欲,心所欲得则便为之……无所不作,自言适性,不知过后,一一皆为病本”指出“人之寿夭,在于撙节”。故善于养生者当知“十二少”,即不多思、多念、多欲、多事、多语、多笑、多愁、多乐、多喜、多怒、多好、多恶,以免“荣卫失度,血气妄行”。总之,孙氏提倡抑情节欲,在于不违生理。而使气血充固,精神内守,真气长存。三、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流派(孙思邈)2、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运动是摄生养性的重要方面,孙氏继承了华佗的养生思想,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其运动估也”。“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劳,及强所不能堪耳”。此外他还主张“人食毕当行步踌躇”、“养性之道,不欲饮食便卧”,并以手摩面及腹,使饮食易消,若“饱食即卧,乃生百病”。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全身各部分的活动,不仅促进气血的运行生化,也有助于疏治病邪。可见,“常欲小劳”与片面主静或主动地观点相比较,显然更为合理和优越三、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流派(孙思邈)3、依时摄养“依时摄养”也是养性所遵行的一种方法。孙氏认为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他继承了《素问•四气调神论》的论说,并增加了许多具体内容。如“春冻未泮,衣欲上厚下薄,养阳收阴……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阴气,有损人也、春欲晏卧早起;夏秋欲侵夜乃卧早起;冬欲早卧而晏起,皆益人……(《千金要方•养性》)。凡此等等,说明无论衣着、劳作、起卧,均须与季节特点相适应三、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流派(孙思邈)4、内视、调气古代养生术的“内视”、“调气”,是一种专意存思、吐纳气息,以祛疾强身的方法。关于“内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