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第一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大足区区中医院主治中医师唐蓬第一讲导语死亡是人类生命过程中任何人都不能逃避的事实。死亡的恐惧和不可抗拒性,使得人们产生了对不死或延缓衰老的渴望。古有秦始皇东渡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今有“寿比南山”、“长命百岁”等祈望之声盈耳不绝。养身之术历来就已成为中国哲学家、道家、医学家等研究和探讨的内容。现今刊行的养生类书籍、杂志,以及电视新闻媒体的养生节目更是浩如烟海,目不暇接。其中各持己见、众说纷纭,往往使人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甚者如张悟本之流“以养生大师之名,行招摇闯骗之实。”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不但具有一套独特的医疗体系,并且还渗透着较为完整的养生学思想,其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养生保健方法,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健康长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唐蓬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知识有关养生保健的常识与概念中医养生保健的理论指导原则一、“养生”的概念?二、“天年”的概念?三、“老年”的概念四、“年龄”的概念五、“健康”的概念六、“衰老”的概念七、什么是“治未病”?一、“养生”的概念?•“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养生,古代又称养性、摄生、寿世等。如道藏《彭祖摄生养性论》、明·龚廷贤著《寿世保元》等。•“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生”,就是生命之意。•“养生”,就是通过调养精神、节制饮食、锻炼形体、顺应四时变化、调节起居生活等各种方法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医养生的性质和特点1、以传统的中医系统理论为指导思想;2、以“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阴阳平衡”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3、以保养“精”、“气”、“神”人的三宝为重要核心内容;4、以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和调脏腑、畅通经络、节欲保精、动静适宜、益气调息等为基本原则;5、以精神养生、环境养生、起居作息养生、睡眠养生、膳食养生、房事养生、运动养生、气功养生、娱乐养生、四季养生、药物养生、沐浴养生、体质养生、针灸按摩养生等为主要内容。二、什么是“天年”?“天年”,就是天赋于人的年寿,即人的自然寿命。人的生命是有一定期限的,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人的自然寿命应当在100岁—120岁之间。《老子》说:“人之大限,以百二十为限”。《内经》说:“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尚书·洪范篇》说:“寿、百二十岁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上寿120岁,中寿100岁,下寿80岁”。•人的自然寿命应该是多少?前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曾说:“人的正常的生命力应不少于一百年,我们本人以自己的漫无节制,杂乱无章,散乱的对待自己的身体,把这个期限缩短到大大低于这个数字。”西德著名学者傅吾康在1971年提出:“如果一个人既未患过疾病,又未遭到外源性因素的不良作用,则单纯性高龄老衰要到120岁才出现生理性死亡”。•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认为:人的生理寿命最短100岁,最长175岁,公认的人的正常寿命应该是120岁。•今以细胞分裂次数与周期推算最长寿命的方法:人类细胞分裂次数是50次,平均每次分裂的周期是2.4年,那么细胞分裂50次需要时间是120年,则其自然寿命应为120岁。孙思邈(581-682),唐朝医药学家,今陕西铜川市人,同时也是一个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和养生学家。他所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记载了不少的养生理论和经验总结。无疾而终,享年102岁。贝时璋(1903年10月10日—2009年10月29日)浙江省宁波镇海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家,是我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创建者和名誉所长。(享年107岁)郑集(1900年5月6日-2010年7月29日),四川南溪刘家镇人,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1928年长期执教于南京大学医学院生物系,2010年病逝。中国营养学的奠基人,中国生物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世界最长寿教授和世界最高龄作家。(享年110岁)三、“老年”的概念老年,即老迈之年,是指人们进入正常生命历程的最后阶段。我国古代对老年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如《说文》:“老,考也,七十曰老。”《礼记·曲礼》:“七十以上曰老”。对于老年人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定义为65周岁以上的人群。我国政府规定为年满60周岁以上的公民(《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对于老年人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划分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划分标准:44岁以下青年人;45—59岁中年人;60—74岁年轻的老年人;75岁以上老年人;90岁以上长寿老人。我国目前就老年人的年龄阶段划分通用标准是:45—59岁:老年前期,我们称之为“中老年人”;60—89岁:老年期,我们称之为“老年人”;90岁以上:长寿期,我们称之为“长寿老人”;100岁以上:我们称之为“百岁老人”。四、“年龄”的概念1、历法年龄(又称“时序年龄”)是指人出生以后纯粹以出生年月日来计算的年龄,也叫自然年龄。2、生物学年龄(又称“生理年龄”)是根据人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的衰老的程度来评价的年龄。3、心理年龄(也称“社会心理年龄”)所谓“心理年龄”,是指依照个体心理活动的健全和老化程度来确定的个体年龄。“生物年龄”超龄明显加快,平均超过日历年龄。2009年12月3日,《2009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中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主流城市的白领阶层人员,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60%,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到3%。35至50岁的高收入人群中,“生物年龄”超龄趋势明显加快,平均超过“日历年龄”10年左右。五、“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明确给“健康”下了定义:“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的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些健康概念的演变,反映了21世纪人类的健康概念应该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和道德的完美整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人的10条具体标准:1.精力充沛,对负担日常生活、繁重工作不感到十分紧张、疲劳;2.处事积极乐观、乐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7.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8.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疼痛,无出血现象;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态轻松自如。六、“衰老”的概念衰老,又称为老化,是指人的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出现普遍的、退行性的变化过程。现代人面临着三种衰老:生理性衰老: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到成熟期以后再逐步出现的生理性退化,这是一切生物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病理性衰老:由于疾病或者其它不良因素使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使衰老现象提前发生,这种衰老又称为“早衰”;心理性衰老:是从心理活动状态来衡量人的衰老程度的一种模式。“未老先衰”的心理状态能够促进机体器官组织的老化进程,使衰老现象过早发生。•引起早衰的原因1.社会因素《内经》指出:“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由于社会地位的急剧变化,会给人带来精神和形体的衰老。2.环境因素《内经》中指出:“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因为“高者气寒”,生物生长缓慢,生长期长,寿命也就长。而“下者气热”,生物生长较快,寿命就相应短促。3.遗传因素人类的衰老程度和遗传有密切关系,正如王充在《论衡·气寿篇》中所说;“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寿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4.情志因素《吕氏春秋》说:“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喜、大恐、大忧、大怒、大衰,五者损神则生害矣”。此指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促进衰老的来临。5.劳逸失度《内经》说:“以妄为常……故半百而衰也”,这里明确指出,把妄作妄为当作正常的生活规律,只活到五十岁就已显得很衰老了。所谓妄作妄为,指无节制的生活方式,它包括范围很广,如劳伤过度,房劳过度,过于安逸、起居无常等等。七、什么是“治未病”?“治未病”一词首见于《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也说:“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注:上工,古代对技术精良的医生的称谓:《难经》:“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治未病”是中医本着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预防思想而采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治未病包含以下三种意义:一、未病先防。强调未病之时进行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发生(治在未病之先);二、既病防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或演变(治在发病之初);三、瘥后防复。强调病后防止疾病的复发、积极治愈后遗症(除邪务尽)。(一)天人相应(二)形神合一(三)动静互涵(四)正气为本(五)辩证施养(一)天人相应《内经》:“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这就是“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1、生气通天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⑴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①对人体生理方面的影响:如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肺旺于秋。②对人体病理方面的影响:如春季多温病、秋季多疟疾等。⑵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的影响①人体阳气有昼夜的周期变化:人体阳气白天多趋向于表,夜晚多趋向于里;早晨阳气始生,午时阳气隆盛,日謩时阳气已虚。②对人体的病理变化有影响:“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⑶日月星辰对人体生理变化的影响①人体气血的盛衰与月亮盈亏直接相关:“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素问·八正神明论》)②妇女的月经周期与月亮的盈亏有关:“经血盈亏,应时而下,常以三旬一见,以象月则盈亏也”。(宋·陈自明《妇人良方》)③婴儿的出生也受月相的影响:月圆出生率最高,新月前后出生率最低。2、顺应自然规律人在这个大自然中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防止病害的发生。⑴遵循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规律“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⑵慎防异常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二)形神合一•什么是“形”、“神”?形—即人之形体,包括构成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经络、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神—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在内的精神性活动(中医用“五神”、“五志”加以概括)。•辩证关系: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为神之基,形具而神生。两者同具一个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1、形神合一的生命观⑴神为生命之主在人体统一整体中,起统帅、协调作用的是心神。《内经》:“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⑵形为生命之基神以形体为物质基础,“形具”才能“生神”。《内经》:“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2、形神共养中医养生总的归纳,不外“养神”与“养形”两个部分:⑴养神—神起主导作用,神明则形安。故“调神”十分重要。清净养神—如气功锻炼,精神内守、心无杂念。四气调神—如根据四季气候不同变化调养精神。节欲养神—节制性欲、其它嗜好贪欲。修性怡神—培养情趣爱好,怡情养性。⑵养形—神依附形体而存在,形衰则神衰,形健而神旺。保养形体的关键:重在保养精血。《景岳全书》说:“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方法—饮食调养、药物调补、生活起居规律、适当的运动等。调神方法(三)动静互涵1、动与静的辩证关系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的生成与发展变化,无一不是动与静相互对立,

1 / 4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