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基础落实一、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的发展与繁荣(1)商周时期,商人出现,商业兴起。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人商品市场2.秦汉以来的艰难发展(1)统治者多推行政策。(2)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和的限制,但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3.隋唐时期商业发展(1)发展的条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的开通。(2)发展的表现:除都市商业外、贸易,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4.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1)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重农抑商地点大运河农村集市交子理解升华交子的出现有何意义?便利了商品流通,促进了北宋时四川等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2)元朝:交通发达,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5.明清时期商业的压制与城镇商业依然繁荣(1)棉花、茶叶、甘蔗等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2)区域间贸易发展较快。(3)出现“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和。大都农副长途贩运徽商晋商(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1)宋代以前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官府设市令或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②西汉都城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市长二市(2)宋代时①城市中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旧时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②城郊和乡城的“”更加普遍。③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著名的有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等。坊日中为市草市景德镇(3)城市的发展①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等大城市是著名的商业中心。②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③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大都丝绸之路成都概念辨析市、草市、夜市、晓市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夜市”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晓市”即早市,也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发展历程(1)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3)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4)元朝时,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5)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日渐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统一经营对外贸易。丝绸市舶使非洲泉州十三行2.朝贡贸易(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2)目的:宣扬,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3)评价: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往往“”,“倍偿其价”。国威厚往薄来练习1明朝冯梦龙在《三言二拍》里有很多关于社会现象的描写,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杨八志(陕西商人)与李氏商议道:“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该材料反映了()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八股取士扼杀人才C.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D.长途贩运的发展D练习2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D.州治、县治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解析A、B两项与史实明显不符,存在知识性错误;唐朝时,在乡村出现了草市。由题干中“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可以判断C项正确。由材料中政府要明令限制,说明其他地方也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D项错误。C二、古代的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1)盛行时间:夏、商、西周(2)内容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②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③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国家贡赋庶民(3)评价:这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土地制度。(4)瓦解①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关系进一步发展。③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加上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国有私田转让私产3.封建土地私有制①公元前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的合法性。②战国时期,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1)形成594土地私有商鞅(3)历朝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2)评价: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地主阶级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均田制买卖人丁重点讲解土地兼并的影响①政治上,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使一些王朝走向灭亡。②经济上,对农民来讲,造成普遍贫困,使之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对地主来讲,封建地租重,使其更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③直接导致农民与地主的矛盾。④封建国家同大地主矛盾突出,危及社会统治秩序。(二)“重农抑商”1.原因(1)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2)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征收,巩固封建统治。2.概况(1)战国时期,变法首倡“重农抑商”。(2)西汉时期,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3)明清时期,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动力劳地租商鞅汉武帝(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原因(1)明朝初期,东南沿海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2)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3)清政府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2.影响(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2)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倭患原始积累练习3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文人社会地位提高B.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C.官僚机构日益扩大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解析材料表明汉高祖抑制商人和商业的发展,宋代“榜下捉婿”的现象则说明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综合分析可知,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D练习4下列对甲、乙、丙、丁的分析不恰当的是()甲:“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乙:“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丙:“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丁:“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A.甲、乙的观点相似,都认为农业涉及民生,应加以重视B.乙、丙的观点相对立,乙强调“农为本,工商为末”,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C.丙、丁的观点相对立,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丁强调工商为末D.甲、丁的观点相对立,甲强调农本,丁强调工商为末解析本题易错选A,原因是没有审清题意。甲、乙的观点为重农抑商,丙的观点为农商相互依存,丁的观点为反对“工商为末”,故选C。答案C考点综合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形成和发展。(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兴盛。(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如徽商、晋商等。(6)商人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命题视角视角一追踪社会热点商帮研究与《乔家大院》的热播乔家大院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古代商帮的关注。在中国古代商人往往利用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成为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和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和左右者。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的保护自己。探讨商帮的发展可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尝试命题1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晋商这个中国历史上特殊群体的著述不断问世。据说晋商家族中一二流的读书子弟去经商,三四流的子弟去参加科举考试,甚至出现过获得功名后不做官而从商的进士。这说明晋商发展的突出特点()A.贾而好儒B.海纳百川的度量C.行道多多、全民经营D.学而优则贾解析贾而好儒即诚、信、义的商业道德;海纳百川的度量即开放包容的心态;C意思浅显,材料没有体现。“获得功名后不做官而从商”即是说学而优则贾。答案D视角二紧扣教材重点本讲教材重点主要有三:一是古代商业发展历程;二是重农抑商和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三是资本主义萌芽。尝试命题2雍正如是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致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有人认为,这个在我们现在看来极其荒唐可笑的想法,其实也有其中的道理。”能够支撑“也有其中的道理”的论据不包括()A.小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的根本,而工商业的发展必然地将与资本主义萌芽联系在一起B.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靠农业税(赋税),兵源主要来自农民C.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最好管理,经商的商人流动性大且不便于管理D.明清时期货币经济尚未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无从发展解析“也有其中的道理”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角度看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基础的认识。D项表述有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特点,货币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答案D视角三关注新史观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看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明朝中后期,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肌体内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不断侵蚀着自然经济,昭示着农业文明的衰落。尝试命题3梁漱溟先生曾断言,“假使西方化不同我们接触,中国是完全闭关与外间不通风的,就是再走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也断不会有这些轮船、火车、飞行艇、科学方法和‘德谟克拉西’精神产生出来。这句话就是说,中国人不是同西方人走一条路线。”做为梁先生这段论述的主题最妥贴的是()A.“中国绝不可能自行进入资本主义”B.“中国根本不会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C.“资本主义萌芽曾在中国出现的说法是错误的”D.“西方文明远比中国文明优越”解析梁先生主张一种无例外的普遍性规律,而与史实不合。其观点是太绝对化了,当然在这里他强调的是中国文明受西方文明影响的角度来说的,即没有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影响中国绝不可能自行进入资本主义。本题易错选D项,梁先生的论述侧重谈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而不是孰优孰劣。答案A视角四运用教材史料本讲教材应关注的史料有: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明朝的“鱼鳞图册”、乾隆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图;班固《汉书·食货志》中的引句。尝试命题4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海外渡航证明书(见下图)的主要目的是()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B.加强外航海船管理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C考能特训【例题】(本题满分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远在清代开国之初,洪承畴就对顺治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