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基础落实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2)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战胜敌人。社会主义建设财力3.(1)农业:实行。(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3)流通:取消。(4)实行普遍。4.结果: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余粮收集制国有化自由贸易义务劳动制理解升华如何理解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1)从历史背景看,国内外敌对势力非常强大。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帝国主义列强也企图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扼杀在摇篮里。(2)从苏俄自身看,这一时期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军事力量都异常薄弱。再加上一战的破坏,只能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样的特殊措施才可能保卫革命的果实。练习1“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这一政策的制定者是()ABCD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时应注意“战争条件下”、“余粮收集制”等关键信息,它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因而,实施者应是列宁。答案A练习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较为普遍,这说明()A.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的拥护B.工农联盟已经出现严重危机C.这种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D.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这引起了农民的不满,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日益普遍。A、B、D三项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C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标志:年,俄共(布)十大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3.内容(1)农业方面:以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方面: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3)贸易方面:改变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和商品交换。(4)分配方面:废除,实行按劳分配。1921粮食税中型租让货币流通实物分配制4.影响(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2)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3)有利于稳定。为什么说粮食税较余粮收集制进步?(1)实行粮食税有利于保证生产者的经营活动,提高生产率。(2)纳税后剩余粮食归农民支配,对勤劳的经营者实行优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降低税额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难点突破政治形势练习3下列有关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国民经济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两种政策的实行都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有关D.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对比理解能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分别表明布尔什维克党直接过渡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国民经济,其根本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是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故A、B、D三项表述错误。答案C练习4“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了。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D.实行粮食税制度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发展社会经济,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逐步战胜资本主义。B项结论与新经济政策不符,C项表述不全面,D项与题意不符。答案A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苏联成立:1922年,、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苏联。(2)斯大林领导地位确立: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苏联主要领导人为斯大林。2.社会主义工业化(1)目的:为了迅速增强和。(2)特点:优先发展,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俄罗斯联邦经济实力国防力量重工业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1)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2)建立相对独立于之外的经济体系。4.农业集体化运动(1)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困难。(2)内容: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3)结果: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粮食供应集体农庄概念辨析斯大林模式又称“极权主义”、“斯大林主义”,是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学事业等的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领导层。练习5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主要弊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个人高度专权,社会缺乏民主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D.企业生产消耗大、经济效益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础史实的能力。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表现在政治、经济两个方面。A项是政治方面的表现,B、D两项是经济方面的表现。C项结论表述有误。它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对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有利,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C练习6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A.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B.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C.都曾产生过积极作用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分析、比较历史概念的能力。A项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不符,B项只与“斯大林模式”相符,D项仅与新经济政策相符。因而,A、B、D三项不符合题意。三种经济政策在历史上都曾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C考点综合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和评价(1)特点①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②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第一次尝试。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起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体系。④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2)评价①经验:通过政府的力量,利用计划手段,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综合国力。②教训: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命题视角视角一追踪社会热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并提出要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及斯大林模式结合起来探讨,可坚定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的深刻理解。尝试命题1我们党提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正确解决了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对待“市场”的态度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贸易B.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垄断贸易C.斯大林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D.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苏俄新经济政策在流通方面,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B视角二紧扣教材重点本讲教材的重点有三:一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三是“斯大林模式”的功过。尝试命题2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洁、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为此,列宁主张()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退出“一战”C.实行新经济政策D.废除新经济政策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策,而当时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巨大的发展,所以引起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列宁运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首先恢复国民经济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实行新经济政策。答案C视角三关注新史观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视角看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策的调整与变化传承是文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创新与发展的中心内容总是随着时代实践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到逐步过渡(新经济政策),再到完全确立(斯大林模式)来理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成,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很大的启示。尝试命题3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A.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B.改用余粮收集制代替固定的粮食税C.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D.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解析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是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质上的不同之处。C视角四运用教材史料本讲教材重要史料有:“学思之窗”中列宁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言论、有关集体农庄的宣传画。尝试命题4列宁曾说:“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从粮食政策来看,“这种公式和条件”是指()A.固定的粮食税B.余粮收集制C.减免粮食税D.夏秋两次征税解析“战争的形势”表明了列宁说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B考能特训【例题】(本题满分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材料二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主要表现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这种模式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过成就,但其弊病和问题越来越暴露出来。——以上材料均引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必修Ⅱ)请回答:(1)受材料一中的“直接过渡”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影响,苏俄分别实行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分析由“直接过渡”向“利用资本主义”过渡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6分)(2)20世纪50年代以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经济上的弊端苏联进行了哪几次改革尝试?试分析这几次尝试失败的共同原因和对苏联历史产生的影响。(6分)(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4分)答卷抽样答:(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俄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农民的不满与日俱增。影响: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2)三次。原因:都没有彻底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影响:改革的失败制约了苏联的发展,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造成了苏联解体。(3)社会主义建设要注重从本国国情出发;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搞好国民经济各部分的综合平衡;不要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规范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原因:国内战争胜利以后,苏维埃急需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俄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农民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影响: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2)赫鲁晓夫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