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俞洪敏谈大学生就业心态》默认分类2010-05-2721:47:09阅读226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引用mmu的精彩转帖:《俞洪敏谈大学生就业心态》——人物简介:公司:新东方教育集团有限公司职位:董事长兼总裁籍贯:江苏省江阴市毕业:北京大学西语系简介:俞敏洪于1985年从北京大学毕业,留校担任北京大学外语系教师。1991年9月,俞敏洪从北大辞职,进入民办教育领域,先后在北京市一些民办学校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1993年11月16日,俞敏洪创办了北京市新东方学校,担任校长。从最初的几十个学生开始了新东方的创业过程。截止到2000年,新东方学校已经占据了北京约80%,全国50%的出国培训市场,年培训学生数量达20万人次。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当初我自己大学毕业的时候,国家包分配,所以我不需要就业心态,国家指向哪儿我就走向哪儿。当初国家没有把我分到西藏去,把我留在了北京大学,所以有了今天的我。如果国家把我分到了西藏,我现在应该是某个西藏大学的教授。现在国家不告诉你到哪儿去,你自己怎么活由你自己来决定,这是另外一种状态。目前的形势是,中国的就业,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情况非常不乐观。不乐观的原因是,中国在大学扩招的前提之下,并没有为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做好准备。扩招的目的是想让中国大学生的数量多一点,中国社会的整体文化素质高一些,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市场没有准备好。如果说农民在土地上呆一辈子还有一点土地可种,工人阶级已经习惯了在机器跟前劳作,那么大学生一毕业就没有相应的工作则有些麻烦。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以20%递增,2006年的数据显示当年大学毕业生有413万人,同比增加了22%。根据测算,这些人当中有几十万左右毕业时有可能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因为他们上大学已经花了很多钱,父母非常辛苦,因此毕业出来找份工作是人生中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之一。但是由于中国大市场没有做好准备,这个问题就不仅仅是大学生的工作能力问题,也不仅仅是有没有工作经验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市场没有办法一下子吞吐这么多大学生的问题。当初我们毕业的时候,是不愁找不到工作的,因为当时大学生是稀有动物。如今大学生遍地开花,这本是一件好事,大学生人数众多,国民整体素质也就相应提高了;但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这件事落到任何一个大学生身上,都是让人非常难受的事情。尽管社会在这方面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就业中心,而且民间也在积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但实际上大学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了。从教育形式来说,中国的大学教育依然没有从惯性思维中摆脱出来,这种惯性思维就是所谓进大学只是学知识,进了大学,大学四年可以轻松度过。而大量的大学教授本身并没有在社会上工作的经验,没有受过职业训练,不少都是从大学走向大学,从普通老师变成教授,甚至包括工商管理学院的教授,有大部分都没有任何管理经验,或者自己去经营过企业,就这样从理论走向了理论。尽管学校扩招了很多学生,尽管学校和教授同时意识到了大学生未来的就业非常重要,但教学内容本身跟就业依然是严重脱节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比如很多大学的英语系,教了学生很多诗歌散文,但实用英语教得很少,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和应用脱节了。我不反对学诗歌散文,只是认为加强实用教育也很重要。很少有大学老师在学生上大学的第一天就告诉大家:同学们,你们上大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生存得更好,而使你生存得更好的唯一办法,就是你毕业的时候要找到一份好工作。如果你要找到一份好工作,你在大学要学的东西是一、二、三、四、五……没有多少老师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是真正关心的,只关心学生是否在学他教的东西,告诉学生这个东西背出来多么重要,那个原理背出来多么重要,考试多么重要,而考试本身又是跟现实脱节的,这样一来,整个教育的方针是有问题的。这个方针的问题还体现在对大学生心态的培养上面,使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并没有做好工作的准备,很多学生到三四年级时突然醒悟过来,发现自己找不到工作,然后就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考研人数的急剧上升,实际上是这种现象的一种结果。我问过不少考研的学生,为什么考研,他们的理由非常简单:反正到社会上也是晃荡,不知道自己干什么,所以干脆就考个研究生,晃荡三年再说,也许三年之后就晃荡出个感觉来了!但是如果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上研究生,对所学的专业并不是很感兴趣,而中国的研究生学习相对来说又比较松散,结果是很多人研究生三年过得比本科四年还要糟糕,造成研究生毕业之后人才就业出口更加狭窄和拥挤。现在研究生和大学本科生的同时扩招导致的结果是:在两到三年以后,研究生将会和大学生拼命抢夺就业市场,而且从高端不断往低端走,造成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如果每年有几十万学生找不到工作,几年下来就积累到了几百万,几百万学生找不到工作,又没有回到农村和工厂去干活的心态,社会问题就会出现,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就会很明显。我一直把职业之路分成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叫就业、职业和事业。有一件事我们千万不能做,就是失业。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谈事业目前离你们还太远,真正要谈的是失业的问题。要想不失业就要从就业做起。什么叫就业?我下了一个定义,就是找一份工作,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干,你能干上这份工作,就可以赚钱,不至于再花父母的钱,这就叫就业。22岁以前父母给你经济资助帮助你完成大学教育,如果说这是父母的应尽之职,那么到了22岁以后,大学毕业了,不管你是读书上研究生,还是工作,如果再多花父母一分钱都是不应该的。人就像动物一样,到了一定的时候,必须要出去养活自己。从来没有听说哪一种动物带着小动物过一辈子的,小动物迟早必须出去自己觅食。我看过一部电视片,老鹰看到小鹰会飞的那一刻就再也不会去理睬那只小鹰了,一定要让它飞出去。中国的父母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有钱的父母更加糟糕,孩子找不到工作,那就算了,继续给他钱吧!结果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和奋斗能力越来越差,父母不知不觉剥夺了孩子们成长的权利,使孩子们渐渐失去成长的可能性,导致他们一辈子长不大,一辈子没出息,一辈子窝囊。如果一个人25岁左右还有依赖父母的心态,这种心态是几乎一辈子都摆脱不掉的。像我们那一代人就要好一些,因为我们从小就干苦活,从小就必须劳动、帮父母干活,所以大学一毕业我唯一能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理想,不是自己的梦想,而是赶快干活,至少可以自己赚钱养活自己。所以对一个大学生来说,22岁是一个分界线,把自己跟原来的一切依赖关系全部割断,自己走进社会经受风雨。有同学问我,说我22岁以后读研究生确实还需要钱,但我读研究生是为了自己以后更有价值,那怎么办?假如你真要上研究生,真要花钱出国读书,有没有可能向父母写一个借条,并且以同期银行利息来计算需要向父母归还的钱的数目。这样你就有了一种紧迫感,这个紧迫感就是:我未来必须找到更好的工作,这样才能把父母的钱还上。对于到新东方应聘的大学生,我常问他想干什么工作。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很高远的规划,说想从事那些责任重大、报酬丰厚的工作,然而这样的想法对于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是不太容易被企业接受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这些应聘的大学生开出来的期望工资让招聘人员感觉难以接受。当然,有些大学生毕业以后就能拿到上万块钱,但也有只能拿到千把块钱的,我从来不认为一个毕业的时候只能拿到千把块钱的人,一辈子都赶不上那个拿上万块钱的人,因为后续的爆发力以及工作态度会决定未来的发展和收入。撇开工资不说,我再谈谈就业心态。有的时候我会故意考验大学生,他说我能干这个能干那个,我问你对新东方了解不了解,他说了解,了解很多新东方的事情。那我就说现在你想做的工作暂时没有,但是新东方也有一些工作你可以干,比如卫生间没人打扫,你愿意不愿意暂时先打扫。如果你真看好新东方,从打扫卫生起步也是可以的。一般的学生对我开的这个玩笑是不会接受的,但是实际上他要是接受了,至少给我一个感觉,这个人将来也许能成大事。一个能够放下自己身价的人,通常将来能够走得更高,因为心态决定了结果。大学生一进入社会就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能够拿到一份很好的薪水做下去,这样的机会确实不多。进入某个领域的敲门砖,通常是选定一家单位以后,从单位的最基层工作干起,并且以自己的敬业和成绩来证明自己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前途,证明自己对这个机构的喜欢,使自己在这个机构中能够逐步上升。总而言之,就业就是找一份工作而已,特别简单,像我当初做的一样。大学毕业时我留在北大当老师,可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能够当老师,因为毕业时我很想离开北大出去工作,之所以留在北大当老师完全是因为当时国家分配体制所致,学校留我下来是因为当时北京大学的公共英语教学师资非常缺乏。当时我知道我是丢不起这个工作的,因为如果我拒绝分配,户口就会打回原籍,打回原籍就意味着我要回到农村,那我还上大学干什么呢。从不会当老师到会当老师,我抱着一点点的敬业精神,抱着一定要努力的信念,一点点学,到一年多以后我喜欢上了当老师。最初我从来没有想过一辈子当老师,我想当老师只是一个过渡,最后我总是要出国深造或者转到别的行业去。但两年以后,我决定把老师当做自己一辈子的职业。这就转到了我下面要讲的第二步:从就业转向职业境界。所谓的职业和就业的区别是:就业可以是临时工作,能使自己活下去的临时工作,它和你的未来发展方向,可以相关也可以不相关,从事这样的工作就叫做就业。职业就不一样了,职业就是你选择的这个行业你打算干它一辈子,这就是职业。比如我下定决心一辈子不离开讲台,下定决心以后从来就没有变过,包括现在做新东方,我依然是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出现,我依然在给学生上课。很多时候我有很多机会可以做别的行业,比做新东方赚更多的钱,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改行,因为我觉得做那些东西跟我做老师没有关系,所以我后来的整个事业都是围绕着我的职业展开的。从职业开始,可以慢慢进入事业境界。我把事业定义为职业的对外扩展和延伸。比如我是当老师的,后来开培训学校,就成了我的事业;有的人是当会计的,最后开了会计事务所就是事业;律师开了律师事务所也是事业。事业和职业的关系是:就算你事业做失败了,你依然能够回到你的职业上去。对于我来说,我对自己的职业定向是一个英语老师,所以即使现在新东方没有了,我回到老师的位置上,也会相当轻松相当容易,对我来说也一点都不丢面子。为什么呢?本来就没有新东方,因此就算现在新东方没有了,我也没丢什么东西。所以,我觉得以职业为一个中心点,再来扩展事业,是一条很好的路。我通常不鼓励大学生在本科的时候就开始创业,除非你的创业不用花太多的钱,或者有别人不可模仿的专利。因为创业的背后总有创业者的一个信念,就是我想成功。但是根据统计数据,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和社会打交道的能力,直接创业成功的比例相当低,估计有5%创业的企业能够生存下来,能真正做成大器的1%都不到。所以我比较主张大学生在能学到经验的机构工作上几年,使自己的个性和人际交往能力更加成熟,使自己的技术更加娴熟,再去创业,成功的比例可能就高一点。常常有人问我创业的问题,我的创业是在北大毕业后工作了七年的基础之上,并且北大出来以后还为别的培训机构工作了两年之后才有了新东方。当然,每个人的领域不一样,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比如对于IT人员,有了一个好的想法之后,如果你不去实施的话,可能就被别人抢先实施了。这个时候也许创业的机会或者说时机需要抓得更准一点才好。但是如果你想要稳妥地做一点自己的事情,积累经验是更重要的。从大学生的就业或者大学生毕业以后找工作的心态来说,我觉得主要有几个阶段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第一是准备阶段,是指进了大学以后的前两年。由于学生高考太辛苦,让人变成了非人状态,所以在大学的一二年级,应该把自己还原成轻松状态。大学一二年级,你在把功课学得比较好的情况下,尽可能生活得轻松一点,把知识学得广泛一点,这是一个综合素质的准备阶段。真正的就业准备从大学三年级开始。三年级和四年级这两年要做几件事情,才能使大学毕业以后找工作相对比较顺利:第一件事是从大学三年级起就应该搞清楚,我毕业以后找工作主要是什么方向。第二,就是增加通用技能的准备。所谓通用技能,就是指英语、电脑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