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宏观经济管理》复习资料及考卷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宏观经济管理研究》参考资料1、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答:一、宏观管理是市场缺陷的必要补充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现阶段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有效的形式,但市场经济的自发运行表现出以下主要缺陷:1、市场竞争导致垄断。垄断导致市场效率降低。2、市场不能自动平衡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4、不能保证市场交易的信息对称。5、不能保证市场财富的合理分配。6、实现社会供求平衡的代价过高。这些缺陷的存在,使市场经济无法保持正常的运行状态,需要政府从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要求出发,制定和运用相应的法规政策加以弥补和纠正。二、宏观管理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素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与简单商品经济相比,其运行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特点:一是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是“为卖而买”,实现价值增值是商品生产者的决定性动机。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每一个市场主体都具有不正当竞争的倾向高度发达,生产过程片面化。二是分工高度发达。生产过程高度专业化,协作化。任何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以其他企业和部门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交换把整个经济连接成一个紧张运转的有机体。经济运行的链条一旦在某个环节上断裂,就会产生“骨牌效应”,造成灾难性后果。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本身客观地要求有一个控制系统,即政府的宏观管理。2、导致宏观管理失效的主要因素答:宏观管理作为一种政府行为,也是其局限性,即不能弥补和克服市场自发的所有缺陷,甚至会因举措当引起经济波动。主要原因:一、信息对宏观管理决策的约束,这种约束主要来自于信息缺口和信息失真。二、决策者偏好对宏观管理决策的影响,宏观管理决策采用少数人集中决策的方式,其过程和结果不能不受到决策者或决策者偏好的影响。三、利益集团对宏观管理决策的干扰,任何一项宏观政策都为可能对不同的利益群体产生完全相同的影响,不同群体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宏观政策的走向。四、宏观调整政策的实施存在“时滞”政策“时滞”使宏观政策滞后于经济现实,导致政策失效。五、市场主体的“合理预期”行为,市场主体对宏观政策进行的理性预期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的防范措施,往往使宏观政策的效力大打折扣甚至失败。3、政府成为经济生活全面干预者的独特优势答:1、政府是最能代表社会共同利益的公共机构2、政府掌握最充分的公共权力资源,如:财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发行货币的权力等3、政府拥有最强大的公共信息系统4、政府购买行为及其经济影响P14—15(1)调控社会需求总量政府采购总量构成一国一定时期社会总需求的一个重要部分,政府采购总量的变化,必然对社会总需求产生影响。从形式和内容看,政府的市场购买行为与一般的购买行为并无二致,但从行为目的和结果的结合上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政府的购买行为与一般购买行为的一个本质不同,就是政府的购买行为,具有“主动地”或“有计划地”影响经济运行过程的主观意图和客观作用。政府则会把其特殊目的寓于一般经济行为之中,通过调整其消费总额和采购量来主动地影响经济运行过程或供求关系变化,影响社会资源配置。(2)影响产业结构政府采购那些行业的产品,必然对相关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进而对社会产业结构产生影响。5、宏观管理的手段P25-28(1)经济手段是国家通过调节经济变量来影响微观经济行为,并使之符合于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一切政策措施的总和。各种宏观经济政策构成经济手段的具体形式。宏观经济政策的任何调整,都会引起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化。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向很明确,如鼓励什么,限制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等,通常都有明确的规定。由多种具体政策构成的宏观经济政策,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各种宏观经济政策通常是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发挥作用。在制定和运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它们的之间的一致性和差别性,加强政策制定和操作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以形成一直的的合力。(2)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立法和司法调节经济活动的强制性措施。经济法规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过程醉主要的法律手段。法律手段的调控作用是经济活动参与者规定一个活动的基本框架和行为准则,任何经济活动参2与者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并遵守法定规则。优点:①把行政干预隐蔽化,提高政府管理的效果;②具有稳定性,避免随意性;③对市场主体形成一种心理压力,从而强化其自律性。④增强宏观调控的透明度,减少被调控者的行为抵触。缺点:不易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常常滞后于实践。(3)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凭借政权的力量,通过制定和下达指示、命令、规定等,直接干预经济生活的种种措施。行政手段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普遍采用的经济调控手段,曾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但是不能据此完全否定行政手段的积极意义,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它如何运用,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运用。与经济手段相比,行政手段作用的发挥具有明显的“短促性”和“速效性”,能在短期内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经济问题。与法律手段相比,具有明显的“灵活性”。当然,行政手段具有容易与长官意志联系在一起,造成“一刀切”,割断经济运行的内在联系等明显缺陷。6、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P139-140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类产业的构成状况、比例关系及其内在联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产业结构一是包括国民经济中个产业的构成状况,表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种类和数量;二是包括国民经济中产业之间的比率,表明不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大小;三是包括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表明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状态与方式。合理的产业结构,包含着以下方面的含义:一是各类不同产业在结构中都具有合理的地位。二是不同产业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三是不同产业之间具有合理的内在联系。四是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对经济影响:1)影响经济增长速度;2)影响经济增长质量;3)影响经济体系的抗风险能力。7、财政政策的功能(1)导向功能,通过调节物质利益,对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发向发挥导向作用,引导资源的流向;(2)协调功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利益失衡状态的制约、调节能力,协调地区、行业、部门、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3)控制功能,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制约或促进,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对个人分配差距进行控制;(4)稳定功能,主要是指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控制,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发展。8、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1)人口因素人口总量、人口结构、人口质量(2)经济因素经济规模、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3)教育因素教育水平,决定人口总体素质,进而决定劳动力的素质。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影响整体就业水平。(4)科技因素科技进步,一方面会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减少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会催生新兴产业,加快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出更高的就业机会。(5)教育因素在低收入阶段和高收入阶段人们的选择不同,引起劳动力供给的不同变化,进而影响就业。另一种表述(书):(1)自然因素:劳动者能够进行劳动,要受一定的劳动客观条件制约;(2)生产力因素: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程度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就业发生影响。一是现有的生产力决定今后创造就业条件的能力。二是劳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要素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有机构成,从而决定一定量资本对活劳动的需求。三是劳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人类的生活水平,从而决定人们对就业的需求。四是劳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会影响人口的生产,从而影响对就业的需求;(3)结构因素:经济结构的变动会对就业状况发生一定影响;(4)制度因素:一个社会的就业水平从深层次上看还受一定的经济制度影响;(5)经济体制因素:经济体制是社会经济系统得基本框架和运行原则的组合,可分为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不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也不同。9、我国的就业形势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03年为4.3%,04年为4.2%,05年为4.2%,06年控制目标为4.6%,“十一五”期间控制在5%以内。06年我国劳动力供求情况供大于求。我国面临就业压力的原因:劳动力供应大幅增加、劳动力需求扩张乏力、劳动力供求匹配率低。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对策:(1)减少劳动力供给的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延长劳动者受教育时间、扩大劳务输出;(2)扩大劳动力需求的政策。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非正规就业;(3)加快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政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职业培训体系、推进城镇化进程。10、国民收入分配(辩析或简答题)国民收入分配,是对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创造的净产值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分配分两个层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3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生产过程当事人之间的分配。经过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分解为劳动报酬、企业收入、政府收入(间接税)。再分配是初次分配基础上的再次分配,又称第二次分配。包括通过国家税负制度进行的强制分配和通过捐助和赠与等形式进行的自愿分配。11、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论述题)。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是收入差距拉大。1、社会总体收入差距。2000年为0.417;2003年为0.448;2004年为0.465。2、收入差距成为社会突出矛盾的原因。一是短时间内迅速拉大。二是历史文化传统。三是存在较多不合理因素。四是低收入平台。3、用历史眼光审视我国收入差距。一是居民总体收入不断增加。二是落后国家加速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三是并未导致“两极分化”。四我国有能力解决差距问题。12、间接利用外资的控制标准(辩析或简答题)。衡量一外债规模合理程度的两种指标是债务率和偿债率。偿债率:当年中长期外债还本付息额加上短期外债还本付息额与当年货物和服务项目下外汇收入之比。其国际安全线为20%(2005年我国偿债率为3.07%)债务率:当年外债余额与当年货物和服务项目下外汇收入之比。其国际安全线为100%(2005年我国债务率为33.59%)负债率:当年外债余额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其国际安全线为20%(2005年我国负债率为12.63%).13、简述日本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特点答:日本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突出政府宏观主导作用。在主要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日本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被认为是一种政府管理范围宽、干预力度大,从而政府主导作用突出的典型。2、更多的强调计划。经济计划是日本政府实行宏观经济管理和指导的方案,是日本经济体制中主要的协调机制之一。它通过确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长期战略目标和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揭示政府的总趋向,引导社会经济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这种计划不是政府的行政指令,不期望整个社会都接受计划,而是在计划功能的范围内有选择地加以指导和调节,是指导性计划。3、注重行政手段的运用。比如它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规范个体经济行为,维持经济活动的竞争秩序;为使产业政策得到落实,日本对战略产业实行了一系列的保护扶植政策;战后长期推行奖出限进的保护贸易政策等。4、重视结构调整。重要表现在把制定和落实产业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5、官产学一体的宏观决策体制。日本的宏观决策体制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自下而上,充分协商”,它的经济决策体制与过程,就是政府、企业界和学术机构三股力量相互影响、相互利用、相互配合、相互谅解的过程,并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宏观决策体制。14、简答从宏观经济管理模式比较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答:1、宏观经济管理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它没有统一的模式。不同的国家,由于体制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宏观经济管理,同时,不同的国家不管有多么的差异,它总有自己的宏观经济管理。2、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3、不同国家不同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形成与一国历史、文化、所有制结构、微观经济等多种因素有关。4、不同国家可以从不同宏观经济管理模式中相互借鉴,并不断调整和完善。《宏观经济管理研究》复习题答案1、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存在局限性的成因有哪些方面?答:宏观经济管理作为一种政府行为,也有其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