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重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社会工作理论1.社会工作理论无疑是关于社会工作的各种知识架构的总称。Howe(1987)认为社会工作理论应该包括两大部分:“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的理论”前者关注的是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联。后者涉及社会工作的本质、目标、特色和过程。实际上,这两者是密切关联的。因为任何的社会工作理论都要立足于“为社会工作的理论”,不理解人与社会的本质,这样的社会工作理论是盲目的或肤浅的;反之,如果“为社会工作的理论”不能为社会工作的目标、过程和实践提供任何洞见,它必然是空洞的乃至无效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的理论”是相互贯通的,“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包含着特定的“社会工作的理论”,“社会工作的理论”也蕴涵着“为社会工作的理论”的要素。2.社会工作理论提出者:Turner(1986),{不太确定谁提出来的需要商议}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范式:四个传统(大题)实证传统:心理动力、认知行为、人本传统:存在主义、灵性视角激进传统社会建构传统:叙事治疗实证传统实证主义的早期传统可以追溯到其命名人——社会学的缔造者之一孔德,他在《论实证精神》中为实证主义确立了最初的哲学原则,这一反形而上学的基本原则很快就发展成为指导社会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实证主义强调只有唯一的实在,关于这个实在的知识可以经由感觉去获得,并将非描述性的陈述排除在知识体系之外,从而保证知识和科学的统一性。实证主义的理论观包括:(1)主张只有那些能够从我们自己的经验或观察中找到证据的东西才能称作为知识;(2)认为任何一般观念都必须有客观所指,而且这个“客观所指”与“事物”必须是我们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找到证据的;(3)价值不是知识,因为它无从证明;(4)坚信科学方法的统一性,意味着实证主义者只接受一种探索世界、为知识提供证据的方法人本传统人本传统关注作为整体与其环境的互动、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和解释,认为全人的观点是有效实践的核心,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尽管所有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都受益于人本主义传统,但是存在主义治疗和灵性视角则更为彻底和全面地沿袭了这一传统,并形成了具体的实践理论体系。然而,人本传统的社会工作理论模式更多聚焦于个人层面,对宏观实践层面的论述则少而又少,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缺失,毕竟很多社会问题是具有深刻的制度根源的。另外,人本传统下的社会工作模式似乎缺乏结构化的实践指引,这使得很多初学者望而却步,难以把握其真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传播和应用。激进传统激进传统的目标是经由赋权、经由将个人的体验与社会和政治结构联系起来而实施行动以促进改变。这包括反歧视实践、反压迫实践、批评实践、结构视角、赋权视角和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它们的核心主题是:平等的结构而非不平等的结构是干预的目标,合作和分享是干预的主线。不过,基于激进传统的社会工作实践被批评过于政治化,因为对很多社会而言,激烈的社会变迁的希望是渺茫的,因此它可能无法很好地回应个人的迫切需要和情感问题(女性主义实践模式可能例外),有忽视“个人”的风险。另外,激进的实践可能得不到社会服务机构和政府的支持,尤其在服务外包和新管理主义的脉络下。因此在美国,激进实践的追随者并不多见。社会建构传统在理论观上,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包容社会工作者应该知晓的全部。建构主义者并不认为人们无法在对行动的各种理论解释中获取共识。相反,他们认为,人们总是习惯于依照社会一致认定为正确的理论论述去理解我们周遭的事物。因此,共识很容易形成。建构主义者不断追问的是,是谁制造了共识?共识是如何达成的?众多后现代主义者更进一步关注这种共识中的权力关系。他们指出,这个权力关系直接生产了服务于特定群体、个体的利益的理论(Payne,2005)。社会建构主义否认存在客观事实,我们观察到的所有东西都是“人造的”,由此人们形成不同版本的“事实”,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任何2事物的存在都与一定的概念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这个概念体系对某些人是真实的,对另一些人则是不真实的;理论是相对的,具有历史的特殊性;事物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文化的、历史的。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普遍方式,我们所使用的分类与概念都是具有文化与历史特殊性的,它们是文化与历史的产物,其产生与发展有赖于特定的社会设置和社会场景。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政治、历史、文化特殊性而非其普遍性和核心性(Sayer,1997)。这显然为社会工作尊重多元的知识提供了认识论基础。社会建构主义可以理解为某种对专家话语霸权的信任丧失并反对简单地根据专业术语进行分类、类化、治疗和介入,因为所有现象都离不开个人的复杂生活。另一方面,社会建构主义自身的开放性和反思性亦提供了重要的对话机会,如此对话实践有利于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建立一个包容性社会。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既然存在多重的现实,那就要看人们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建构。这个逻辑表明,我们可以抵抗现有的叙事和建构,并代之以新的叙事和建构,这是解构与重建的交织,两者并行不悖。社会建构主义影响下的具体社工实践理论有叙事治疗、寻解治疗、优势模式。与传统模式不同,社会建构主义取向的助人模式不再拘泥于缺陷、问题和障碍,而是试图关注案主的优势、意义、故事和能动性并以此为出发点帮助案主改变境遇。第三章心理动力理论(上):精神分析与自我心理学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非例行)是生物成分,是人格的原始系统,它基于驱力或本能,由无意识所决定,缺乏组织,由快乐原则支持,回避痛苦,无法忍受压力。自我是心理成分,负责与现实世界协调,支配、管理和控制着人格,在本能与环境之间周旋,控制本我的盲目和冲动。它为现实原则所支配,能够实现逻辑思考并制定相应的计划。超我体现的是道德原则,象征的是理想,是一种内化。它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良心(即界定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二是自我的理想(即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超我涉及心理奖赏和惩罚,当合乎超我要求之时,个人会有自尊和骄傲,反之则会感到罪恶和自卑。如果个人的自我、本我和超我三者之间能够维持和谐的关系,个人就具有完善的人格并能有效地与外界沟通。但如果三者之间的关系出现障碍,人格就会失调,需要予以回应。2.心灵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觉察到的想法和感受。前意识是很容易变成意识的潜意识,即经由思考而可以觉察到的部分。潜意识是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即那些产生的影响不得不假定其存在,但又无从觉察的心理过程。潜意识是一个初级的心理过程,与理性思考不同,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3.焦虑是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焦虑是一种紧张状态,源自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抗争而引发的冲突。焦虑可以分为三类:现实的、神经质的和道德的。现实焦虑是对外在世界的危险的恐惧,神经焦虑和道德焦虑是个体内部的力量平衡的威胁所导致的。当自我无法控制焦虑之时,就只能依靠防卫机制。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或焦虑)而采用的方法,涉及抵制或掩饰不被允许或不被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的冲突,包括否认、替代、认同、投射、合理化、反作用、退行、压制和升华。所有这些都可以帮助应对压力,防止自我被压垮,具有适应性价值。但它们基本上都属于潜意识的水平之上。4.防卫机制每个人都潜意识地以不同的防卫功能去保护自己免于焦虑、崩溃或受到威胁。防卫机制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利他,自我牺牲服务他人而获得满足;(2)禁欲,抑制某些欲望从而避免焦虑和冲突;(3)否认,不知晓或不接受关于自己的感情、冲动、思维或体验的现实;(4)移置,将关于某人的不可接受的感觉放置在另外的人或情景上;(5)智识化,思考那些不可接受的感觉和冲动而不是体验之;(6)分离,将感觉和特定的内容分开;(7)理智化,应用逻辑思维去判断特定观点和行为从而避免认知到其潜在的不可接受的动机;(8)反应构成,用对立的感觉或冲动替代不适的感觉或冲动;(9)退行,为了回避目前的焦虑,返回到早期发展阶段、功能水平和行为方式;(10)压抑,对不适的情感、冲动和体验视而不见;(11)躯体化),不能接受的冲动或冲突被转化成躯体症状;(12)区隔,将两种矛盾的状态(例如爱和恨)分开而非融合;(13)升华,将不可接受的冲动以社会接受的方式进行表达;(14)随遇而安,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去应对;(15)投射,将不能接受的感觉和冲动赋予他人3干预技巧自我取向的方法可以分成两类:自我支持(ego-supportive)和自我修正(ego—modifying),尽管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并非全然清晰。前者旨在重整、维持或提升个人的适应性功能并强化有缺陷或受损的自我;后者旨在改变基本的人格类型或结构。Goldstein对这两种干预方法的辨识是有益的,可以看到自我心理学在社会工作中不同的应用方式。自我支持聚焦于现在的行为、有意识的想法和环境改变,其方式是经由与社工有价值的关系而学习和掌握新技巧,一般是短期的。自我调节集中于过去和现在的潜意识感受和驱力,避免环境改变。努力的方向是获得对感受的洞察和解决情感上的冲突,运‘用非指导性和反省性的技巧,通常是长期的(Payne,2005)。具体的技巧可以参考下一章的相关部分。第四章心理动力理论下客体:客体就是与人在其外部世界进行互动的婴儿、儿童和成人。一般而言,母亲是最初的重要客体。客体关系心理学区分真实的客体幻想的客体,前者表现的是外部世界的他人的客观特征,后者表现的是婴儿关于他人的主观体验,更准确的说是一种幻想。婴儿会对自己或他人形成某种意向,一旦形成这种意向,自我和他人的意向就成为基本的内在结构,这一结构会影响个人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自身客体移情Kohut认为人有三种基本需求,这三个需求是另我或双生移情关系、理想化移情关系、镜像或夸大移情关系。这三者结合起来就是所言的自身客体移情,即我们从别人身上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以维持自我的整合时,别人并非认为是独特的个体,而是提供自我需要的来源。自身客体那些被经验为自体部分的人们或客体或为自体服务而促使自身发挥功能的人或客体。孩童的残余自体和自身客体融合在一起,参与在它那组织良好实证传统的经验之中,经由自身客体的作为而使其需要得到满足。自身客体一词只有当和体验中的人有关联时才具有意义,它不是一个客观上的人或一个真实客体或一个完整客体。投射是一种心理,藉此婴儿相信在现实里有某一客体具有某些婴儿本身感受的特质。自我防卫机制常见的自我防卫现象:1.压抑2.投射3.抵消4.转移5.合理化6.升华7.反向8.退化9.补偿10.认同干预技巧客体关系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沿袭了精神分析的很多干预技巧,并在新的概念体系下进行了一定的发展。具体的干预技术包括维持、探索、解释、宣泄、澄清、个人一情景反思、类型一动力反思、发展性反思、教育和结构化、修通。以下介绍澄清、解释和修通这三个重要的干预策略。澄清是Hollis所倡导的个案工作的两个重要策略之一(另一个是支持性干预),旨在修复适应性系统。它主要帮助案主区分客观现实和外部世界的扭曲,从而能够面对案主心理现象的产生过程并进一步加以观察,挖掘出有意义的细节。这样,案主可以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有更好的自我认识,并形成一种新的视角去解释自己的行为和问题。解释是心理动力社会工作的核心治疗活动,它体现的是社工对案主的精神生活的理解,旨在让案主认识到阻抗,并使潜意识的意义、来源、历史和模式变为意识。因此,解释的目的是辨识案主当前的状态与其早期历史的关联,洞察到案主生活经验中的冲突,检测案主的特定动机干预了自我的自身观察功能,揭示出治疗关系中出现的移情。Brandell(2004)认为解释可以分为四种:根源解释、动态解释、阻抗解释和移情解释。4修通,即形成一种新的路径,旨在打破经验和记忆中情感与冲突的禁锢;解释的延伸、深化和扩展,行为的各种前提和来源的各种功能和决定性因素;将环境中的案主及重要他人置于活生生的情景之中进行自我形象的重构;协助裹足不前的案主在面对其一直认为是危险的冲动和客体之时尝试新的反应和行为模式以促其改变。修通的目的是继续个体的发展,直至形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