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督教的产生与初期发展摘要: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初期,是自犹太教中分化出来的宗教。它曾在下层人民反抗罗马暴政的斗争中发挥过巨大作用。后来性质发生转变,成为罗马意识形态、甚至是国家机器中的一部分。在与希腊哲学的接触中,基督教的理论逐步得到完善,并上升为基督教哲学。关键词:历史背景特点演变护教士基督教文学一、历史背景概述、产生与起源、特点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中叶(罗马帝国初期),最早是在受罗马帝国政府征服、统治下的犹太民族下层群众间出现,之后传遍整个罗马帝国。这与犹太民族的历史遭遇是密切相关的。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曾受过多个民族的侵略,公元前六十三年又被罗马征服。犹太人起义反抗,被血腥镇压。不少犹太人或逃难、或被驱逐,转移、散居到其他地方。背井离乡的犹太人在颠沛流离、国家败亡、备尝艰辛的情况下创造了这一宗教,以期获得精神安慰,并寻求精神寄托。总的来说,基督教在腥风血雨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基督教衍生自犹太教,是自其中分化出来的。基督教自然也因此包含犹太教的成分。例如犹太教的《圣经》即是基督教的《旧约》。基督教信奉的,是上帝之子。基督教将耶稣的传说——上帝为拯救世人而派其子降临人间,指引人类走最终得救的道路,建立“上帝之国”——作为基本教义,并把救世主耶稣蒙难的十字架作为标志。而与基督教“圣父”“圣子”“圣灵”合一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犹太教唯一信仰耶和华的“一神论”。基督教与传统的犹太教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所以被视为“异端”,从而被犹太本教逐出师门。基督教自此与犹太教相分离,自其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宗教。基督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世界性。作为穷苦人的宗教,它突破了民族狭隘。基督教所宣扬的、不分民族、不分阶级的“人人平等”,体现出难能可贵的平等精神。基督教的仪式(周期聚会、吃圣餐、听布告、祷告等),均反映出人人平等、共同消费的社会理想。基督教的另一个特点是斗争性。在当时犹太人反对民族压迫、阶级压迫的斗争中,乃至于在后来罗马帝国境内各民族反抗罗马暴政的斗争中,基督教作为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而发挥了巨大作用。二、发展演变及初期思想归纳基督教尽管受到罗马当局的镇压,但还是获得较快发展,传遍整个罗马帝国。原因有三:第一,基督教徒由于遭受迫害而流离迁徙、散居各地,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第二,客观上讲,在罗马暴政下生活极端困苦的百姓,迫切需要反抗斗争的工具和精神安慰的寄托;第三,基督教自身宣扬的平等、博爱思想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对当时深受压迫的劳苦大众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号召力与吸引力。所以基督教传播迅速,声势日益壮大。基督教与希腊、罗马神话是在两个不同文化传统下产生的信仰、文化意识形态。伴随着穷苦下层人民与罗马贵族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在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因为与希腊、罗马哲学发生激烈的交流、碰撞、融合而受其影响,思想理论体系得到逐步完善。但在基督教产生前,犹太教文化已经与希腊文化发生碰撞、接触,而且巴勒斯坦地区又因罗马人的占领而泛希腊化。起先,犹太教的神——耶和华并不是与人同形同性。希腊哲学中也有反对希腊神话里神与人同性的观点。此中折射出二者间的相通之处。不过由于传播需要,犹太教将神的形象塑造为不可知的、至高无上的。“圣徒”保罗,作为一个在希腊文化地区收到过良好教育、身为罗马公民的犹太人,用反理智主义指出了希腊哲学理神论的一个缺陷:非人格的神缺乏宗教信仰所必然需要的感性特征。这是因为人不能崇拜无法感知的“未知之神”。由此看来,二者有异有同,可见基督教自一开始就处于与希腊哲学既相互连结又相互反对的矛盾关系中。随着各地间教会的纷纷建立,“教父”应运而生。教父是基督教实现大一统过程中教义的捍卫者、教规的制定者和公教会的组织者。教父作为神学家,虽然没有提出完整的哲学理论,但在创造神学理论时,用不同方法和不同方式处理他们所知的哲学思想,或排斥,或改造利用,或求同存异。初期教父大多为护教士,针对罗马统治者的政治迫害而为基督教展开辩护。并为捍卫正统教义而谴责内部异端。四、基督教经典希腊文化与犹太文化由矛盾、冲突到交流、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最终产生了基督教新文化和新文学。一部分希伯来人把祖宗历代千余年的文献、经典译成希腊文,另一部分希伯来人则用希腊的哲学思想解释《圣经》。《圣经》的希腊化,为基督教在希腊罗马的传播铺平了道路。希伯来文化中的一神论宗教正是希腊人所求索的东西。所以希腊罗马世界的基督教,已经不同于犹太教,只是用了其中的一神论为媒介,而其自身是在希腊罗马文化的沃土中茁壮成长起来的,正如恩格斯在《论早期基督教的历史》中所说:“找到了这样一种媒介以后,它也只有在希腊罗马世界里,借助希腊罗马世界所达到的思想成果而继续发展并且与之相融合,才能成为世界宗教。”早期基督教文学就在这样的风云际会中崛起而大放异彩。早期基督教文学有四种体裁,即“福音书”、“史传”、“书信”、“启示书”。福音书是一种新体裁,像传记又不全是传记,像语录又不仅是语录。每一种福音书的编纂都各有目的。而福音书这种独特的体裁更有利于基督教理论的发展。比如《约翰福音》书开头的“太初有道,神就是神”、“道成肉身”,由此出发把宗教化成一套系统的哲学理论。该卷书标志着基督教已在希腊罗马文化环境里交融、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史传体作品《使徒行传》被誉为“基督教史诗”。其作者路加有欧洲古代新时期的荷马之称。书信体论文是罗马时代风行的新文体。书信二十一卷中,保罗的书信有十四卷。基督教在当时传播迅速,信徒无数。而教会事务繁杂,对于其中的不和现象保罗不能一一前往排解,于是提笔为文恳切相劝。信中内容广泛,并且深邃的理论与充沛的感情紧密结合,言辞雄辩,感情深厚而富于说服力。启示书是当时希伯来文学的最新体裁。而《新约》中的启示录是对该文体的继承、发展,内容主要包含“给七个教会的书信”、“世界末日的景象”、“大决战的最后胜利”。恩格斯评价它是“最早的基督教最真实的图画”或“真正基督徒之一所描绘的图画”。这一卷最宏大的古代象征主义作品,与后来的现代主义有相同之处,是后来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美术、现代主义音乐)的起源和滥觞。参考文献:[1]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6-136[2]朱维之.赵澧.赵晋凯.《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第六版)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1:16-17:;28-29[3]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284-291[4]《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