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要:基督教最早起源原因基督教的起源、发展与影响基督教发展过程基督教的教义及《圣经》基督教的社会影响及作用主题词:基督教起源发展圣经社会影响当代世界的宗教很多,基督教、佛教、道教、东正教等等,每一个宗教都有自己独特的教义,当然其发展史也不尽相同。而在这众多宗教当中,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的一个,它的教义传遍世界,教众也分布在各个国家,无异于是当今世界第一宗教。这个庞大的宗教,其起源和发展也历经各种波折。起初,基督教是犹太教中的一个教派——拿撒勒派。公元一世纪中叶,基督教产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犹太教教徒们通常都以弥赛亚降临说作为思想武器去反对罗马统治的起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罗马征服耶路撒冷以后,犹太教内部由于对罗马统治和人民起义持不同态度而形成撒都该派、法利赛派、艾赛尼派、短刀党(西卡尼派)、奋锐党等不同派别,原始基督教的伊便尼派、拿撒勒派等就与其中的艾赛尼派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和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派别因反对处于犹太教正统地位的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而被斥为异端,从而最终演变、发展成一种新的独立的世界性宗教2——基督教。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Jesus)。耶稣是上帝耶和华之子,他出生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的拿撒勒,母亲名叫玛利亚,父亲叫约瑟。玛利亚未被迎娶前,圣灵降临在她身上,使她怀孕。约瑟一度想休了玛利亚,但受了天使的指示,仍把她娶了过来。耶稣三十岁时受了约翰的洗礼,又在旷野中经受了魔鬼撒旦的诱惑,这一切坚定了他对上帝的信念。此后,耶稣就率领彼得、约翰等门徒四处宣传福音。耶稣的传道引起了犹太贵族和祭司的恐慌,他们收买了耶稣的门徒犹大,把耶稣钉死在了十字架上。但三天以后,耶稣复活,向门徒和群众显现神迹,要求他们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宣讲福音。从此,信奉基督教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把基督教传播到世界各地。基督教产生之初只是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犹太教宗派,它的成员以真正的犹太教徒自命。从l世纪中叶起,随着越来越多的非犹太人被吸引到基督教的社团里,逐渐形成自己的教义、组织制度和礼仪等。这样,到2世纪中叶,基督教社团已从没有自我意识的初期阶段发展成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具有独立形态的基督教会。早期基督教曾受到罗马皇帝的残酷迫害和镇压。直到当罗马对基督教的镇压显然徒劳之后,帝国的统治者开始认识到任何以强力消灭基督教的企图都是不现实的;而且要有效地控制帝国,都必须首先维持和基督教会的和平。于是,继311年的《宽容饬令》规定停止迫害基督教之后,313年君士坦丁和李锡尼又颁布了著名的《米兰敕令》,宣布承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中的合法地位并可与所有其它宗教同享自由,不受歧视。从此基督教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宗教,罗马统治者开始大力扶植基督教,并逐步使其变成了罗马帝国的官方宗教。之后在392年狄奥多西一世公布法律禁止在任何场所向异教神诋献祭,同时规定基督教为唯一合法的宗教。因此,这一年一般被看作是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的开始。3然而,基督教内部东、西方教会之间的分歧日渐增大,文化传统、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不断促使两大教会不断分裂,但最根本的直接原因则是双方领导集团为争夺教会的最高统治权不断发生冲突,最终导致基督教在1054年彻底分裂。东部教会标榜自己的“正统性”被称为“正教”,又因是东部教会,所以又称“东正教”,而在崇拜仪式中要用希腊礼仪,所以又称“希腊正教”。西部教会则强调自己的“普世性”,被称为“公教”,因为其领导中心在罗马,所以又称“罗马公教”,汉语译作“罗马天主教”。基督教有六条基本教义:1、三位一体:基督教信仰三位一体的上帝,认为上帝就其本质而言只有—个,但是具有三个位格:圣父,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独一无二的、无所不能的上帝,创造有形、无形的万物的上帝”;圣子,即耶稣基督,是“独一无二的主,为圣父所生”,“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凭着他而受造的”,他“为拯救世人而降临,取肉身成为世人”,“将来必再降临,审判活人死人”;圣灵,“是主,是赐生命的,从父出来(西派教会主张“从父和子出来”),与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荣”。这三者虽非一位,却不是三神,而是同具—个本体的独一无二的真神。2、上帝之创造:亦称“天主之造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上帝所创造的。上帝创造世界的过程也称为“六日工程”。3、道成肉身:基督在创造世界之前便与上帝同在,即上帝的“道”,也称逻各斯。因世人犯罪无法自救,上帝派遣他来到人间,通过童贞女玛利亚而取肉身成人,即耶稣基督。4、原罪:人世苦难的根源,即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除原罪外,每个人自己违背上帝的旨意所犯的罪则称“本罪”或“现犯罪”。5、救主与救赎:基督教称耶稣基督为“救主”或“救世主”,认为耶稣降生是为了拯救4相信他的人摆脱罪恶,得到永生。6、天堂和地狱:基督教传统教义认为,现实世界是罪恶的渊源,人在这个世界中的苦难是无法摆脱的,只有相信上帝和其派来的救主耶稣,一切顺从上帝的安排,死后灵魂才能升入天堂,否则在末日审判时会被投入地狱。基督教的教义可归纳为两个字--博爱。在耶稣眼里,博爱分为两个方面:爱上帝和爱人如己。在基督教的教义中,爱上帝是指在宗教生活方面要全心全意的侍奉上帝。基督教是严格的神教,只承认上帝耶和华是最高的神,反对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也反对宗教生活上的繁文缛节和哗众取宠。爱人如己是基督徒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它的要求是:人应该自我完善,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应该忍耐、宽恕,要爱仇敌,并从爱仇敌进而反对暴力反抗。只有做到上述要求,才能达到博爱的最高境界--爱人如己。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圣经》中记述的都是上帝的启示,是基督教徒信仰的总纲和处世的规范,是永恒的真理。《圣经》分为《新约全书》和《旧约全书》两部分。《旧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耶稣对他的某些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于犹太教的看法,并做出了解释说明,作为自己信仰的一个重要依据。《旧约》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历史书和杂集四类,共39卷,其中记录了天地起源、犹太人的来源和历史以及古代犹太人的文学作品。《新约》包括福音书(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历史书、使徒书信和启示录四类,共27卷,其中主要记述了耶稣及其门徒的言行,在《启示录》中,还记述了基督教对末日审判的预言。基督教内分有几大主要教派:天主教:天主教亦称“公教”,,因为它以罗马为中心,所以又称“罗马公教”,有时亦被称为“旧教”,以区别于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信奉天主圣父、圣子、圣神(即圣灵),5也信奉圣母马利亚。其信徒相信圣父创造天、地和人类;圣子道成肉身,为救赎人类而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后又复活、升天,将来必再降临,审判世界,圣神从圣父、至子出来圣化人类;而教会则为耶稣基督所建立,有权赦免世人的罪等等。天主教有一套严格的教阶体制,主要表现在其神品方面,它分为七品:司门员(一品)、诵经员(二品)、驱魔员(三品)、襄礼员(四品)、副助祭(五品)、助祭(六品)、司祭(七品)。前四品为低级神品(亦称小品),后三品为高级神品(亦称大品)。此外,其教阶制还包括神职中的主教、大主教、都主教、枢机主教(红衣主教)、宗主教、教皇各等级。罗马教皇神圣不可侵犯,并严格划分教士和俗人的界限,规定神职人员不得结婚。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大部分东派教会自称“正教”,正教不接受罗马教皇的领导,只承认他是“罗马主教”和“西部教会的牧首”。自有一套教阶体制,实行牧首制,其神品分为黑白两种。除主教外,一般神职人员可以婚娶。正教比较拘泥于古代基督教会的教义和礼仪,强调与神交通的神秘意义和礼拜活动的神圣气氛。教堂布置得庄严、华丽,挂满了圣徒像。新教:又称“更正教”。最初脱离天主教的新教派系包括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圣公宗,后来从小又陆续分化出更多的宗派。目前新教内主要有六大教派:路德宗(信义宗)、长老宗(加尔文宗)、圣公宗(安立甘宗)、公理宗、浸礼宗、循道宗(卫斯理宗)。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小教派与教会,如教友派、五旬节派、奋兴派、基督复临派、救世军等。这些宗派统称为“新教”。新教以《圣经》为信仰的最高权咸,不承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也不接受罗马教廷的统一领导。它反对天主教会复杂的教阶制度,主张教会制度多样化,认为教牧人员与平信徒之间没有根本的对立,信徒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而无须教会或神甫作中介。新教废除了禁止神职人员婚娶的规定,简化了宗教仪式和圣礼,其圣事只有洗礼和圣餐礼两项。6中世纪基督教的发展过程中,最为重大的一件事就是十字军东征。在1096年到1291年间,西欧封建主、大商人和罗马教廷在“拯救圣地”的名义下,号召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去夺回被伊斯兰教控制的耶路撒冷,并对东部地中海沿岸各国进行了持续近200年的侵略性远征。东征期间,教会授予每一个战士十字架,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公元1095年11月,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勒芒宗教大会上说:“在东方,穆斯林占领了我们基督教教徒的‘圣城’(耶路撒冷),现在我代表上帝向你们下令、恳求和号召你们,迅速行动起来,把那邪恶的种族从我们兄弟的土地上消灭干净!”教皇还蛊惑人们:“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产丰富无比,就像另一座天堂。在上帝的引导下,勇敢地踏上征途吧!”。十字军东侵前后进行了9次,持续了将近200年,罗马教廷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不仅完全落空,而且由于其侵略暴行和本来的罪恶面目,使教会的威信大为下降,后世史家评论说:“在某种意义上说,比失败还更坏些。”到近代,天主教已承认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仇恨和敌对,是使教会声誉蒙污的错误行为。自15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矛头必然指向教会,王权的加强势必削弱教权。同时,教会内部争权夺利,教权分裂,神职人员腐化,使教会威信扫地。从14世纪起,罗马教廷实际上已沦为法国的附庸。欧洲各国陆续摆脱教廷控制之后,教廷收入锐减,而教皇的挥霍却有增无已。为维持教廷的庞大开支,教皇只好用各种手段来加重自己势力范围内的剥削与掠夺,于是,封建割据的德国就成为他宰割的主要对象。德国的工业落后于其他欧洲国家。当欧洲大部分国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府,尽力抵制罗马教廷的横征暴敛后,教廷便把经济损失转嫁到四分五裂的德国身上。德国成了“教皇的奶牛”。但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不断壮大,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教廷强烈不满。7从15世纪中叶起,人文主义开始在德国传播,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对教廷的深刻揭露和抨击,为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作了思想准备。15-16世纪,印刷术革新促进了《圣经》的普及。进而打破了教会对《圣经》的垄断,动摇了教皇的绝对权威。当时,德国的政治舞台上形成了三派势力:保守派支持罗马教廷,反对宗教改革;温和改革派支持路德,主张没收教产,取消教会特权、森严的等级制和繁琐的崇拜仪式,要求建立一个摆脱教皇控制的国家教会,但反对暴力;激进改革派在宗教改革的旗帜下进而要求变革整个社会制度。马丁·路德为使德国意志摆脱教廷的掠夺,提出建立不受教廷统辖的、本民族的、独立的国家教会,主张废除教会法和教会法庭。还积极提倡用本民族语言举行崇拜活动。1526年,他编定了“德文弥撒和崇拜仪式”。1529年,皇帝查理五世在斯拜耶召开帝国会议解决德国宗教改革问题。会上支持罗马教会的诸侯占多数,重申1521年沃姆斯帝国会议反对异端的禁令,恢复罗马教会的一切特权和产业。为此,支持路德派的诸侯于4月6日联合向会议提出抗议书,被称为“抗议者”,“抗义宗”或“抗罗宗”,也称“新教”,而称罗马教会为“旧教”。1555年,德皇查理五世承认路德派的合法地位。从此,路德派新教教会才正式享有合法地位。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在罗马教廷统治范围内引起了连锁反应。欧洲各国内相继发生了对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运动,派生出脱离罗马教廷的新教派,如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等。宗教改革运动的蓬勃发展,使西欧各国新教势力的不断壮大,迫使教皇不得不召开宗教会议以调动各国旧教势力共同对付宗教改革运动。1545年12月,教皇在特兰托召开宗教会议,即罗马教会的第十九次公会议。会议的目的有三:克服宗教分裂,反对新教运动;改革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