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走向深刻1(教师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议论文走向深刻指导主备人:毛伟一、学习目标:通过范文的学习研读掌握议论文论证深刻的两种基本方法。二、范式学习:(一)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基础知识回顾1.审题步骤划——划出材料核心词得——弄清材料的观点,确定自己的立意(材料观点一般是正确的,最好在此基础上有所补充)核——用自己的立意反向核对与材料主旨是否吻合(补充但不能改核心词)2.立意注意点材料的观点不是你的论点,而是你论点的出发点。写作时必须在原意和己意之间有所交待。(上海命题组长周宏)(二)退后原来是向前佛家有一首颇有禅意的《插身偈》说:“手把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这对我们写作文化文也很有启示意义。有的同学在写议论文的时候,不善于迂回周旋,常常直通通地一竿子到底,不仅说理生硬,往往还会使论述走向片面和极端。如果懂得“退后原来是向前”的道理,以退为进,道理就能说得周全、平稳、辩证了。也就是说,我们在展开分析说理的时候,不妨先“退一步”,采用“先肯定,再否定”或“先否定,再肯定”的方法。如《青春不朽》的开篇:偶然闲暇,我会习惯性地抬头。窗外有棵树,让我能摸着它的生长轨迹感念岁月。自己的人生不是也如树木,生命常在,青春不朽啊!当即舒心。诚然,秋风的到来会将树叶纷纷吹落,将思念与感怀挂上枝头。岁月的流逝也会冲刷出深深浅浅的皱纹,让我们切切实实地感觉到衰老。然而,谁言青春是容颜?如《牵挂》的开篇:牵挂,是一份非常美、非常缠绵的情愫。有人可牵挂,是喜悦;被人牵挂,是幸福。有事能牵挂,是拥有;受事所牵挂,则是一层无形的关联,是事事关心,是一种自觉重要的满足。想想,在有限的生命中,曾经有那么一个人时时将他的心声附于你的身上,念你、记挂你、关心你、盼望你荣耀他的生命,也用他的光,照耀你的人生,让彼此因为对方,使生命更丰硕、更壮丽,让彼此的心灵,在智慧的最高层得以沟通,引发共鸣,这应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值得追寻的乐事。2但是,牵挂有时候会变成一种负担,尤其当你将另一个人的快乐与否看得高过你自己的一切时,你便不大能左右自己的情绪,而成为因他乐而喜,因他忧而苦。在写“近墨者未必黑”这个题目时,就可以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先部分肯定“近墨者黑”的合理性,一上来说,“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许多‘近墨而黑’的现象,但是,如果一概而论,就有失偏颇了”,接下来就可以进入自己的题域,论述“近墨者未必黑”的道理了。方法解读:在这里“退”只是一种“姑且承认”、“暂时退却”,其目的的是为了更好的“进”,表面的退让是为下面的进一步分析、议论打下基础,埋下伏笔。在表达上,以退为进常常运用“即使”、“如果”、“诚然”等表示让步的语言形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但是’后面大做文章”。需要注意的是:以退为进,一定要注意进退有度,退是为了进,“诚然”是为了“但是”;以退为进,绝不能犹豫不决,更不能观点骑墙,“各打五十大板”,在“但是”后面,一定要做出“大文章”来,把自己要强调的观点说深,说透。举例中的运用: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在论述“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这个分论点时,却举了音乐天才莫扎特的例子,这是论述过程中的“积极防御”,是事先想到别人可能会从什么方面来反驳自己,自己把话先说出来,并且说出让你反驳不了的道理。这样写议论文,就不会使论说走向极端和片面,立论就更加周密而平稳。这种写法,对只会“观点+例子”的幼稚的、简单的议论,犹有借鉴意义。(三)从切西瓜学写议论文要证明“这个西瓜是熟的”,最简捷的办法那就是“直切”,一刀剖开,是“生”是“熟”,立见分晓。你不要小看这“一刀”,其实你这里运用的就是一分为二的方法。写作议论文就是要求取对事物内部联系的本质性、规律性的认识,一刀下去,一分为二,就能在两个剖面上看清事物的本质了:瓤是红的,籽是黑的,哈,好瓜!虽然,写议论文并不像切西瓜那么简单,但道理是一样的。范例一:好奇心好奇心,无疑是一颗希望知道自己所不知事物的心。如果只将眼光聚于此,那在我看来,似乎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大多都有这样一颗“心”。3有一种“好奇心”在鲁迅的文章中最为常见;那驱使国民争先恐后看“砍头节目”的是好奇心;那驱使乡邻听祥林嫂哭诉的是好奇心;那驱使阿Q“革命”的亦是好奇心。但,也许这些都只能称为“好奇”罢了,“心”却是失去了的。这样的“好奇”,建立在对他人痛苦的窥探上,建立在“铁屋子”一般黑暗的愚昧上,如果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奇心”,那么没有,也罢。那么放眼世界呢?这样的“好奇而无心”也是比比皆是的。火刑柱上的贞德满足了中世纪人们的好奇心;怒吼的伽西莫多满足了芸芸众生的好奇心。这样的“好奇心”似乎成了“赤子同心”的世界语言,在这样的语言之中写的尽是愚昧,平庸,衰亡与了无生机。试问:真正的好奇心又为何物呢?真正的好奇心需要观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心观察,即使最寻常的事物也会化为“神奇”。在远古时代,先人们仰望星空,探斗转星移的奥秘,品云淡云聚的风采;到现在,我们通过望远镜与另一个星球招手,通过显微镜感知微观宇宙。可以说,没有观察与帮助我们更好观察的工具,好奇心也会闭上心房上的窗,落满灰尘。真正的好奇心需要思考。如果“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是供我们观察的无限舞台,那么,“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则是激发与约束我们将观察成果深化的不二法门。如帕斯卡尔所言,“思维成就人的伟大,我们的一切尊严都在于思考——即使你只不过是强大自然下的苇草。”如果没有这种“灵魂在场”之下的思考,那么无论多少个苹果掉下来,恐怕也砸不出“万有引力”的发现;无论人类是多么费尽心思地观察与学习,也难有一丝一毫的创造与进步。真正的好奇心不是“猎奇”,它的存在不是为了以平庸或愚昧的心态去“发掘”别人的痛苦,去践踏真理。它的存在,需要观察的双眼来定位,需要思者的头脑来彰显其价值。有了这样的好奇心,困难得以排解,就会得以进步,人类得以更好的生存并维护自己的尊严……《哈姆雷特》中有言:“身处果壳之中,也自以为无限宇宙之王。”也许,正因为有了真的“好奇心”在,我们才能以更有力的声音爆发出这样的呐喊。更何况,因为有了好奇的心,我们的世界远比果壳广阔得多。[简评]这一篇《好奇心》在总体构思上用的其实就是“切西瓜”的方法。文章把“好奇心”这个“西瓜”切了三刀:第一刀,把好奇心分成“不好的好奇心”和“真正的好奇心”;第二刀,把“不好的好奇心”又切成两块,一块是鲁迅文章中的好奇心,一块是“世界语言”的好奇心;第三刀,把“真正的好奇心”又切成两块。一块是“观察”,一块是“思考”。有了这三刀,文章就把关于好奇心的道理讲得比较透彻了范例二:底气麦凯恩写了一本《父辈的信念》,夸示着他来自传统政坛家族的底气:按照家族惯例,读名校、经商、从政,一生坦途,一帆风顺。这是一种先天的底气。奥巴马写了一本《父亲的梦想》,他的父亲没有给他带来金钱和地位,但是他却想凭一己之力实现消除种族歧视的愿望,实现亲证草根阶层击败权贵的梦想。当他掌舵金融海啸中的美国航母时,我们清晰地在他的眼中看到了后天的底气,这是一种令人更加信服的底气。4如果让我选择,我会选择后天底气。水手们敬重的,不是待在都市里享乐的船主,而是出没于风浪之中的有经验、有智慧的出身底层的船长。因为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天赋、相貌都难以更改,如果每一个缺乏先天底气的人都甘于仰望那些先天条件优越的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就将缺少很多有底气的人,而社会的发展也将会滞后。人类之所以能从奴隶社会一路走来,正是因为个体意识的觉醒,千千万万普通人对先天的底气说“不”,正如陈胜疾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们无视先天底气的差距,因为这并不影响我们后天底气的养成。你看,出身豪门的麦凯恩败给了出身草根的奥巴马,沙漠中的以色列做出了世界第一的鲜花产业。所以说,不管先天的差距有多大,只要我们在后天一点点地积淀,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充实自己,那样我们就能培养出应有的底气。是的,我们应该接受这个世界的残酷和不公平,并且坚信底层与金字塔尖绝非云泥之别,而是有路可循的。即使现在一无所有,我们依然可以放出征服人类巅峰的豪言。就像那个叫项籍的小孩指着秦始皇的车驾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就像织席贩履的刘备指着门前的幼树说:“他日当成此车盖。”他们何来自信?他们被命运安排在最不堪的位置,但是他们的胸膛内却燃烧着重铸天地的后天底气。韩寒退学,老师问他不上大学怎么生存,他说写书,办公室里的人都笑了。如今韩寒再回答“写书”,还会有人笑他吗?有时候我们微弱的底气会被周围冷漠的世界无情地扑灭,有如风中残烛。所以不妨蓄积好自己的实力,让底气成为有根系的火焰。在我们脚下这样一个多尘埃的星球上,精心培育的植被固然青翠,然而那些无意遗落在荒原中的植物更值得我们赞叹。即使没有水源和土壤等养料,它们仍顽强地生存着,用不屈的根系和绿色的存在宣示着它们的力量与自信——这才是真正的底气。三、作文训练: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贫困交加的梵高,在每天努力振作起来的信心的支配下画着他那色彩绚丽的画。他曾满怀感慨地说: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不仅梵高,很多人都曾为此感叹过,思索过……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