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8匆匆一、新课导入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二、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扬州人。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他的散文成就很高,写景抒情,委婉细致,意境清新幽雅,语言质朴而又有风采。文学成就代表作:这篇文章创作于1922年3月,是第一篇代表朱自清“美文”风格的散文。当时正是五四运动落潮之际,朱自清面对令人失望的现实,心情苦闷。他那种潜在的民族意识得以高涨,自此走上了一条积极的爱国文学创作之路。继《匆匆》之后,他的《毁灭》《执政府大屠杀》等一系列文学作品把他的文学创作推上了巅峰。从而也使以后的更多作品表现了他那种对光明的企盼和对未来的希望。生字新词cáng藏挪徘徊蒸裸nuópáihuáizhēngluǒ空虚:叹息:徘徊:赤裸裸: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叹气。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形容光着身子,不穿衣服。三、段落解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找出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相应段落。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思考: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排比句式表明大自然的枯荣是时间飞逝的痕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作者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渺小,消逝得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你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仿照文中的句式,说一说。.......的时候,日子从......过去。(聊天时/玩耍时/看电视时......)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时间匆匆而去形象化为“轻烟”,比喻独特,联想新奇;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四、感悟与思考作者意识到了时间匆匆吗?他的表现又如何?找出文中的语句,并带着感情去读一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我掩面叹息”为什么时间流逝而一事无成。默读第四自然段,找出能表现作者由感悟而发奋的心境的句子。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一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提示:作者在最后一段再次强调要珍惜时间,并与首段遥相呼应。首尾呼应能不能用格言、警句、诗文来表达自己的感情?1.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3.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4.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6.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示例堂本文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同时提醒我们: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溜走,要珍惜分分秒秒,不要虚度光阴。课堂总结五、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2.给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时间表,好好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联系生活实际作进一步思考,从所读的内容中想开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通过回顾,让学生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交流平台(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老》这四篇课文从内容中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该如何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还从课文内容中获得对某些环境问题的新认识?师:本组课文,作者以环保为主题,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联系《只有一个地球》,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和体会,体会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总结:本组课文内容引人深思,读书就应该走入文里,披文入理,再走出文外,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既读进去,又想开去,这就是文里文外的读书方法。(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如何把握文章内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去理解课文内容。日积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