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理论第六章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成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发展理论。p146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心理发展观维果茨基曾经对人类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两方面作了出色的研究。他认为所谓发展,就是指心理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人的心理的发展是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的。p146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心理发展观心理机能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类是高级心理机能。所谓低级心理机能是指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低级心理机能是消极适应自然的心理形式,其本身也有简单的和复杂的之分。简单的低级心理机能指感受性,最原始的感觉能力;而复杂的低级心理机能指动作思维。p146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心理发展观统称“低级的”心理机能是因为它们具有普遍的共性是:1.这些心理机能都是不随意的、被动的、由客体引起的;2.就反映水平而言,它们是感性的、形象的、具体的;3.就它们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它们都是直接的、非中分的(不需要工具作为中介);4.就心理机能的起源而言,它们是种系发展的产物,足自然发展的产物,因而它们都受生物学的规律所支配;5.它们是伴随生物自身结构的发展,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p147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心理发展观所谓高级心理机能,就是指观察(有目的的知觉过程)、随意注意、词的逻辑记忆、抽象思维、高级情感、预见性意志等。p147高级心理机能具不同于低级心理机能的共同特性:1.这些机能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2.就它们的反映水平而言是概括的、抽象的。在所有这些高级心理机能中,都有思维的参与;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心理发展观3.就其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是间接的、必须经内符号或词作为中介的工具;4.就其起源而言,它们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社会规律所制约;5.从个体发展来看,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p147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心理发展观维果茨基认为,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虽然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的产物,前者是种系发展的产物,后者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但是,在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这两种不同的心理机能却是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对于一个具体的儿童来说,个体心理发展既包括种系的发展的成分,也包括历史的发展的成分。p147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心理发展观针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问题,维果茨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社会起源学说,就是说,人的一切心理高级机能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而形成的。高级心理机能同样属于心理现象,它们当然离不开大脑的物质基础,但物质基础不等于心理发展的根源。高级心理机能不能从生物学中寻找根源,而只能从客观的社会环境中去寻找。p147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心理发展观维果茨基指出,儿童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机能起初是社会方面,后来才是心理方向;起初是人们之间的属于心际的范畴,后来才是儿童内部的属于心内范畴。这就是维果茨基为我们揭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儿童是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的,而文化究其根源来讲是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产物。一切文化的东西都是社会的。因此,一切高级心理机能乃是内化了的社会方面的关系,乃是个性的社会结构的基础。在维果茨基看来,高级心理机能的成分、发生结构、行动方式——总之,它的全部实质都是社会的。p148-149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心理发展观高级心理机能是通过什么机制而实现其发生和发展的——中介理论。首先,维果茨基把行为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动物具有的自然行为,另—类是人所特有的工具行为。行为的工具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工具——从最简单的器械到现代化的机器。另一类是心理工具——各种符号、记号、语词、语言。人运用心理工具进行心理活动和精神生产。维果茨基认为,一切动物的心理机能从其结构上看是直接的,而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则比低级心理机能多一个中介环节,使它具有了间接的性质。所谓中介环节,就是在心理活动中运用心理工具。心理工具的使用使人的心理机能发生了质的变化。p149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心理发展观儿童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维果茨基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增强。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变化和重新组合性增强。第四,心理活动的个别化。p150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二)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的实质是心理功能与意识活动的关系,这个问题的中心环节是思维对词的关系。首先,维果茨基认为,思维与言语各有不同的发生根源和发展路线。其次,维果茨基认为,内部言语过程对思维发展有着决定性的特殊的意义。p151……儿童掌握的言语结构,成了他思维的基本结构。此时,儿童思维的发展依赖于言语,儿童思维的发展取决于对思维的社会方式的掌握,也就是说取决于言语。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三)概念形成的过程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导致概念发展的道路基本上是由概念含混、复合思维和抽象概念三个时期组成的,每一个时期又包含着若干个小阶段。p152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三)概念形成的过程1.概念含混时期。儿童依据知觉或动作与表象相互连结成的一个混合形象对一堆物体进行分类,结果是这一堆物体的关系表面上有联系而实际上缺乏内在基础。维果茨基把儿童的这一表现称为用过多的主观联系弥补客观联系的不足,并把印象和思维联系当作物品联系的一种趋势。p152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三)概念形成的过程1.概念含混时期。这一时期可细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尝试与错误。儿童凭借猜测对物体作出分类,一旦发现错误就作调换。第二阶段表现为儿童依自己的知觉揭示给他的主观联系对物品加以分类。第三阶段是概念含混时期向第二个时期过渡的阶段。此阶段中概念的含混性形象建立在较为复杂的基础之上,把儿童在以前知觉中连结起来的物品的代表归结为一个意义。p152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三)概念形成的过程2.复合思维时期。维果茨基之所以称这个时期为复合思维,是因为儿童的这种思维已经不再是毫无关联的事物之间的联合,而是将一类功能上有某种联系的具体事物加以联合的思维形式。因此,这是一种功能意义上的复合体。以物体的功能组成物品的复合体虽然不同于以本质特性形成概念,但却也是有重大意义的一个进步,它标志着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己的自我中心状态向着扬弃含混主义的道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p152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三)概念形成的过程2.复合思维时期。维果茨基将复合思维分为五个亚型:p153联想型复合。集合型复合。链状型复合。弥漫型复合。假概念。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三)概念形成的过程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日常概念的发展起始于具体性和经验的范围,并进一步向概念的高级特性——认识性和随意性发展,而科学概念则是在认识性和随意性的范围里开始并继续向上延伸到个人经验和具体性范围。通俗地讲,日常概念是由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出发,逐渐概括起来的,而科学概念则是由概念体系的演绎中不断延伸的。科学概念与日常概念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具有系统性,而后者缺乏系统性。科学概念的系统性是儿童在掌握系统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国此,掌握是儿童意识发展的基本形式,也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形式。儿童掌握概念,尤其是科学概念,其实质是教学与发展的问题。p155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村“发展”的理解,侧重于强调人的心理发展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的规律的制约。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学校教学是发展的源泉。”维果获基的这一基本观点,是针对当时流行的三种发展观而提出的……p156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为了解决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就是儿童现实发展水平,它是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儿童发展系统的结果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是儿童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水平;第二种就是在成人的指导帮助下所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处于某一年龄阶段的最近发展区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下一个阶段的现实发展水平,而下—个阶段又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p156-157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指出,“学校中教学和发展的相互关系好比是最近发展区和现实发展水平的关系一样”。童年期的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对发展加以引导,才是好的教学。与皮亚杰不同,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依赖的是正在成熟的功能,而不只是限定在已经成熟的功能中。教学的可能性是由它的最近发展区决定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教学的任何学科总是建立在未成熟的基础之上的。p157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是他的有关高级心理机能学说的逻辑结果……教学的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也就是引导并推动儿童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这些内部的发展过程现在对儿童来说只有在与周围人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同伴的共同活动中才可能实现。一切活动只有经过内化的发展进程,才能成为儿童自身的内部的财富——高级心理机能。p158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从广义的教学来看,维果茨基认为,在儿童的发展中,教学的性质具有若干个极限点。第一个极限点是3岁前的儿童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的”,称为自发型教学。第二个极限点是学龄儿童在学校跟教师学习,称为反应型教学。学前儿童的教学则处在自发型与反应型之间,可称为自发反应型教学。处于自发反应型阶段的幼儿,其教学的特点是从自发的一端向反应的一端运动,这种运动的全部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前半阶段接近于自发的一端,后半阶段则接近于反应的一端,在整个幼儿期,自发与反应的比重明显地发生变化。因此,幼儿期是一个充满过渡性和发展性的时期,它的重要性也正在于此。p158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如何帮助儿童从“按照自己的大纲学习”,转变为“按教师的大纲学习”,通过学前教育,实现学习的转变,发展儿童的心理: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难题。为了寻找解决这一难题的切入口,维果茨基又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即学习的最佳期限。维果茨基认为,“任何教学都存在最佳的,也就是最有利的时期,这是基本原理之一。对这个时期任何向上或向下的偏离,即过早或过迟实施教学的时期,从发展观点看,总是有害的,对儿童的智力发展产生不良影响。”。p159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也就是说,一定时期的教学在智力发展方面给教学和发展带来更大的效果;过早的教学可能对智力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同样,过迟开始教学或长时间缺乏教学也都会阻碍儿童智力的发展。这里的关键不仅在于确定儿童能够接受教学的成熟倩况,更重要的还在于要关注儿童尚未成熟和正在成熟的阶段,因此,“对于一切教学、教育过程最富有实质意义的,还是那些正处于成熟期而在施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