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自信学习反驳一、合作探究阅读下面材料1、一个英国记者对周恩来总理说:“周总理说:“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英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4400万,不算太多,但是英国在一个很长时间里曾经是‘日不落’殖民帝国。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的人口还不及中国的五分之一,但是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及全球,美国的海外驻军达150万人。中国人口虽多,但是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领土,更没有在外国建立一个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决定于人口多少,而决定于它的社会制度”。2、三国时候,以勇猛和鲁莽著称的张飞当县令时,有一个乡绅来告状,说他带来的这个女人犯了偷窃罪,偷了他地里的三个西瓜后逃跑了。乡绅理直气壮,还带来地保作证。这个女人怀抱小孩,直喊冤枉。张飞听了那位乡绅的话,拿不定主意。他的助手劝他不要听一面之词,要仔细审查。于是张飞叫这个女人陈述。这个女人说:“我从他的地里经过,他要侮辱我,没有达到目的,因此就来诬告我偷他的西瓜。”张飞听后,假意判这个女人犯了偷窃罪,接着叫乡绅把三个西瓜抱回去,那乡绅怎么也抱不起那三个西瓜。这时张飞大喝一声说:“你一个男子都抱不起这三个西瓜,一个抱着小孩的女人又怎么会抱得起来呢?”于是张飞判这个乡绅为诬告,判地保是伪证,并分别治了罪。张飞是凭什么给乡绅判罪的?3.王若飞同志在狱中时,法官诬蔑他卖国。其理由是:“马克思、列宁都是外国人,一个中国人讲外国人的主义,难道不是卖国?”王若飞同志反驳说:法官先生,你简直可笑得令人齿冷。你竟然无知到这样可笑的程度,真是怪事。对你说话,我得讲一点普通常识:马克思是德国的犹太人,他在德国不能立足,曾在法国的巴黎进行过革命活动,后来又寄居在英国伦敦。他在英国参加工人运动,英国工人阶级很欢迎他。照你的说法,莫非英国工人把自己的国家出卖给马克思了吗?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在俄国建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反动的沙皇统治,赶走了德国侵略者。难道列宁赶走了德国人,又把俄国出卖给德国人吗?先生们,马列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真理,哪国需要他就在哪国发展,谁也阻止不了!你不懂不要装懂,假装有学问。这种自以为是,自欺欺人,除了给人增加笑料,别无好处。王若飞怎样批驳无知的法官的?归谬法驳论据驳论证方法例证法反证法直接反驳矛盾法反驳的方法1.直接反驳论点就是对论敌的论点进行批驳,指出它的荒谬和虚假。比较常用的方法是直接驳斥,即用正确的论点和事实直接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古人云:“知足常乐”。意思是说,一个人知道满足,他就会永远快乐。如果把这话理解为今天的青年在生活上知足,不作不切实际的追求倒也不错。但是要从对事业的追求上来理解,这话却是不对的。——《“知足常乐”析——不知足才常乐》这里,先提出原论题“知足常乐”,而后针锋相对地提出一个与原论题相反的新论点,即“。2.驳论据就是针对虚假的论据进行批驳,指出这些论据是错误的。因为论敌的论点是由论据来支撑的,批倒了论据,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驳倒了论据观点也就难以成立。反驳论据常常从三个方面入手:可以揭露其①事实虚假、②数字含混或③理论荒谬。《文学和出汗》采用的就是驳论据法:对方的观点是“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论据是“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人不这样,就都消灭了”。鲁迅先生就抓住了对方论据中的不合理成分,“消灭了”的东西以后是不会有人再看到的,那么“现在的教授”又从何看见?又怎么能断定它描写的是什么呢?3.驳论证方法就是指出论敌的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错误,进而指出其论点错误。论据间与论点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才能成为论点的有力支撑。指出对方论点与论据之不存在必然联系,也可以达到反驳的目的。一个外国女记者问中国外交官:“昨天我家中被贼偷了,有人说是中国人干的,你对这件事怎么看?”如果你是中国外交官,会怎么回答呢?中国外交官: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我记得战国时晏子出使楚国,曾经说一个人在齐国可以安居乐业,而到楚国却成为盗贼,原因仅在于民风问题。因此我建议贵国的政府应该致力于民众道德礼仪的培养,只有环境好了,才可以杜绝偷盗。4.归谬法又叫引申论证,这种方法是为证明对方论点是虚假的,先假定它是真的,然后以它为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非常荒谬的结论,以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归谬法是将对方论点的错误合理地“放大”,,使之暴露全部的谬误、荒唐而不攻自破。这实际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近几年来,一提到领导干部做什么事,往往就用“亲自”二字,什么“亲自下到基层”“亲自检查工作”“亲临现场”等等。倘若报纸有一天出现下面的字样,不知读者该作何感想:“某姓农民,黎明即起,亲自拿起农具,亲自甩开膀子锄地……”“某校教师,作风过硬,亲自给学生讲课。”这样的好事数不胜数,演员亲自上台,司机亲自开车,厨师亲自掌勺……深入基层,了解下情,本来是每一位领导干部分内的事。但新闻报道往往对这类事情做了过火的宣传,对这种现象,有人习以为常,有人不以为意,有人不置可否。分析:文章对这种现象并没有直接进行批驳,而是按照这种逻辑进行推理,使人们一眼就看出这种说法的荒谬,这种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运用归谬法的例子例1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对朱镕基总理说:“总理先生,我觉得贵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特别的不人道,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权。”总理微微一笑,说:“那好,我们可以不搞计划生育,每年我们要新增加一千多万人口,我们只向你们国家移民一百万,这个要求不高吧,其余的人口我们自己消化。”这位记者哑口无言。这位记者为什么会哑口无言?例2英国电视台记者采访北京作家梁晓声,提问:“没有文革,可能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革在你看来,究竟是好还是坏呢?”梁晓声闻之一怔,但很快反应过来,立即反问:“没有二战,就没有以反映二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你认为二战是好还是坏呢?”记者提问刁钻,使梁尚未开口就陷于被动,无论说“好”还是说“坏”,都会跌落话题陷阱。梁晓声的回答,妙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例3北京作家刘绍棠到国外访问,外国记者问:“刘先生,听说贵国进行改革开放,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这样一来,你们的国家不就变成资本主义了吗?”刘绍棠反唇相讥:“照此说来,你们喝了牛奶,就会变成奶牛了?”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会变成资本主义国家,显然为谬论。刘绍棠妙用驳论归谬法,导出更荒谬的结论“喝牛奶就会变成奶牛”,结果一举驳倒对方。归谬法是指为了反对错误观点,由此推论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下面文段存在推断问题,请仿照下面的,另写两个的句子。要求:符合归谬逻辑,语言简洁明了。关于文学创作,我们总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只要是流行的,就一定是被大众喜欢并接受的;有人却认为曲高才会和寡,知音越少,作品水平就越高。,有人认为文无定法,文学创作只能靠天赋;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作文只能靠世世代代相传的秘诀。例句:如果流行的一定是被喜欢并接受的,那么流行感冒也就成为最受欢迎的疾病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作品知音越少水品越高,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结论“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杰作”是由“作品越高,知音越少”的前提推论出来的,而这个结论显然是荒谬的,因此,不言而喻,这个前提也必然是错误的。如果作文有可传的秘诀能够代代相传,那么作家这一行当就可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了。5.反证法:通过确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虚假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古时候,一个名叫王戎的孩子与伙伴们在大路上玩耍,他们看到路旁树上结了许多李子,都蜂拥而上摘李子吃,唯有王戎没去摘,王戎断定:李子是苦的,根本不能吃。结果真如王戎所预料的,李子苦涩无比。于是伙伴们便好奇地问他:“你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王戎说:“假如李子是甜的,能吃,那么早就被路人摘完了。树上怎么还会有李子呢?”6.矛盾法:通过论证与对方论题相矛盾的论题的真实,再根据矛盾律,进而说明对方论题的虚假。孔明游说江东,张昭说,你和刘备都是无能之辈,不值与谈。孔明反驳道:我主刘备虽人民稀少,兵不满千,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曹仁辈心惊胆裂。刘琮投降,我主不知,且不愿乘乱夺同宗基业,实乃大仁大义。当阳之败,因我主不愿弃其人民,甘于同败。此乃考虑国家大计,社稷安危的聪明仁义之主,而非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之辈。矛盾律传统逻辑基本规律之一。它通常被表述为A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如不能说“水是物质”,同时又说“水不是物质”,这两个判断中必有一个是假的。矛盾律要求思想前后一贯,不能自相矛盾。公式是:“甲不是非甲”或“甲不能既是乙又不是乙”。三、经典案例分析1.周总理用了什么驳论方法?周总理采用的是驳论证方法。英国记者说中国人口多是事实,但得出的结论不能成立,犯了的逻辑错误。他的大前提是凡是“人口众多就会扩张”,小前提“中国人口多”,所以“必然会扩张”。总理列举英国和美国人口少却向外扩张的事实说明“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决定于人口多少,而决定于它的社会制度”,自然就驳倒了对方的大前提。2.张飞是用什么方法给乡绅判罪的?张飞采用的是以退为进的归谬法。他先假定妇人犯了盗窃罪,将对方论点的错误合理地“放大”——接着叫乡绅把三个西瓜抱回去,那乡绅怎么也抱不起三个西瓜。乡绅一个大男人都抱不动三个西瓜,一个怀抱孩子的妇人怎么抱得动呢?这样一来,乡绅的谬误全部暴露出来,他的诬告就不攻自破。3.王若飞怎样批驳法官的无知的?王若飞采用的也是驳论证方法。法官的大前提是“一个人讲外国人的主义就是卖国”,小前提是“马克思列宁是外国人”,所以王若飞就是卖国。显然大前提是错误的,推理结论也就不能成立。《阿凡提的故事》有这样一则小故事:阿凡提头上缠着筐子般大小的散蓝。在街上走,迎面走来了一个人,看了散蓝便央求道:“可敬的学者,求您给我念念这封信吧!”“我一个字也不认识呀!”阿凡提叫道。“您别客气了,您头上缠着那么大的散蓝,怎么会没有学问呢?”阿凡提听了,顺手取下散蓝,戴在那个人头上,说道:“好,好!要是散蓝有学问,我给你戴上它,你自己念吧!”在这则小故事中,求念信的那个人的论点是“阿凡提是学者”,论据是阿凡提“头上缠着那么大的散蓝”。这个论据与论题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由“头上缠着那么大的散蓝”不能必然推出“阿凡提是学者”的论题来。因为头上没有戴散蓝的,可能是学者;头上戴散蓝的,也不一定是学者。阿凡提用的方法——“顺手取下散蓝,戴在那个人头上,说道:‘好,好!要是散蓝有学问,我给你戴上它,你自己念吧!’”进行反驳,既有力,又风趣。四、驳论文的基本结构树立靶子—分析批驳—得出结论第一步:树起靶子(敌论点),有的放矢。举例:人们常用“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来勉励自己,认为做事只要有心,功夫下到,就能成功。殊不知,功夫也会负有心人。为什么?因为“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只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面,而忽视了要尊重客观规律的一面。(《功夫也负有心人》开头)第二步:正面立论,针锋相对。(位置可灵活)第三步:引据论证,深入批驳。(1.现象+危害2.剖析错误本质)先破后立,或先立后破,或破立结合。在结构上可总-分-总式,或并列式展开,或层进式推进,据情况灵活运用。第四步:收尾照应,提出希望。(谈做法)例文“补牢”岂待“亡羊”后成语“亡羊补牢”众所周知,大意是丢了羊后,再补好羊圈,尚不算晚。它比喻犯了错误后,应及时纠正、以弥补损失。(树起靶子,有的放矢)然而,我却认为,“补牢”岂待“亡羊”后?(正面立论,针锋相对)没丢“羊”之前,总认为“羊圈”固若金汤,万无一失,高枕无忧。“补牢”的工作嘛,一定得“亡羊”之后才能做,一定得造成了损失了才大吃一惊。这就是某些官僚主义者头脑中僵化的模式和刻板的逻辑。(破)既要养“羊”,就得护“羊”,就得经常检查“羊圈”牢不牢,就得经常做修补工作。否则,亡一只两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