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期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摘要】从服务质量管理的角度,以人民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和工具,在政府组织内生的自我发展、更新机制改进完善政府服务的同时,探讨通过外部服务主体的有效参与来规范、考评和激励政府组织变革完善政府服务的新发展路径,对为新时期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人民满意度评价标准政府公信力一、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原因政府公信力是一种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它的高低是由受众的客体公众进行评价的,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高,政府的公信力就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低,政府的公信力就弱。由于地方政府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基层民众,是社会民众了解政府、评价政府的主要来源。因此,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我国地级政府合法性执政的强弱,也决定着社会公众对于政府政策的遵行程度及其对政府的满意和依赖程度。地方政府公信力越强,人民群众对于政府公共决策结果的质疑就越少,社会公众就越会愿意执行政府的各项公共政策。深化政府公信力研究、加强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建设,对于党和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高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当中,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前途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必须重视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尤其是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建设。二、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政策建议强化行政道德,建设诚信政府。一个高效、诚信的政府是老百姓满意的政府,也是老百姓心目中形象极佳的政府,而政府在百姓心目中的满意程度又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这就需要政府不断强化行政道德以提高其信誉。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领导亲临第一线,全力以赴,精心安排,获得了世人广泛的赞誉,其亲民形象深入人心,政府的威望直线上升。这种表现,才真正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精神,才能使政府具有公信力。建立问责制度,建设责任政府。政府责任体系的要义在于权力就是责任,有权必须尽责,有责必须问责。政府代表社会公众行使公共权力,社会公众有权利对政府行使权力的情况进行问责。如果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责任约束,政府行为就不会严格,在群众中也不会有太高的威信。现代政治要求必须对政府官员问责,要相应地建立起严格、规范的奖惩制度,包括反省、诫免、弹劾、引咎辞职等制度,使政府整体上提高责任感。因为官员问责的推行,碌碌无为也可安居其位的惯例正在被打破,官员只有权力而没有责任的弊端也将改变。创新政府理念,建设服务政府。理念是行动的向导,正确的理念引导恰当的行为。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急需创新政府理念,使行政人员在思想观念上完成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以“公民本位”代替“官本位”,以“社会本位”代替“政府本位”,以“权利本位”取代“权力本位”,逐步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构建服务型政府就要求政府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树立服务的新理念,实现着服务职能并承担着服务责任。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有限政府。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应有之义,“我们目前所推动的‘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就是把原来的一个无限的和无效的政府转变为一个有限的和有效的政府”所谓有限政府,是指一个政府在权力、职能、规模上受到来自法律的明文限制,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和制约,政府的权力和规模在超出其法定的疆界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政府被严格要求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边限内行动,而不能越过这一界限,这就是有限政府的基本意义。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政府的行为不能违法,政府不能滥用权力,这是对政府公信力的基本要求,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已逐渐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总的来说,依法行政就是强调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必须依法管理社会、治理国家。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牢固树立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充分运用政府另一只“看得见的手”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营造公平宽松的市场环境,奠定市场发展的良好基础,以达到政府与公众之间良好合作的政府“善治”。推行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公开透明有利于公众更充分地了解政府日常运作,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有利于公职人员更好地接受监督,勤勉作为、不敢懈怠,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现在,一旦发生公共事件,一些干部本能地抱着“瞒”和“捂”的思维,导致民众因不了解而猜测,因猜测而众说纷纭,最终谣言四起、使局面陷入被动。尤其在网络时代,面对多元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任何试图隐瞒的举动只会适得其反,只有及时公开透明,才能掌握主动、获得信任。三、总结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地方政府在其转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关系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良险运行;关系着人民利益的维护与法治国家的实现;关系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我们只有从多角度、多学科方面研究县级政府公信力,才能探寻到有效提升县级政府公信力的理论和路径。在社会各界的监督下,县级政府公信力建设一定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逐步建立完善的政治体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政府公信力在现代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认识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危害,并把提升公信力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看待。参考文献:[1]杨秀丹,刘立静,王勃侠.基于公众满意度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研究[j].情报科学,2010,(9).[2]舒小庆.政府公信力:价值、指标体系及其实现途径兼论我国诚信政府建设[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3]李贵成.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社会学思考[j].理论导刊,2009,(4).[4]中共中央组织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m].人民出版社,2010.[5]孙智英.加强政府信用建设的若干问题[j].东南学术,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