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唐雎不辱使命课题唐雎不辱使命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1.让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重点)2.教学生掌握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3.引导学生体会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重点)课前预习作品简介《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和言论。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还有《国事》《国策》《长书》等名称,后经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整理,定为《战国策》,沿用至今。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标题是后人加的。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易地”的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读准字音唐雎.(jū)怫.然(fú)免冠.(guān)徒跣.(xiǎn)韩傀.(ɡuī)谕.(yù)休祲.(jìn)缟.素(gǎo)庸.夫(yōng)色挠.(náo)以头抢.地(qiāng)通假字秦王不说.(通“悦”,高兴、愉快)故不错.意也(通“措”,安放)仓.鹰击于殿上(通“苍”,青色)2古今异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简单)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转折连词,与“但是”合用)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常用作判断词)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不弯曲)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或凋落)一词多义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于:受地于.先王(从)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以: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徒以.有先生也(因为)徒:亦免冠徒.跣(光着)徒.以有先生也(只,只是)者:以君为长者.(……的人)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怒:秦王怫然怒.(生气,发怒)怀怒.未发(愤怒)词类活用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名词做动词,穿丧服)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请广.于君(形容词做动词,扩充)轻.寡人与(形容词做动词,轻视,看不起)文言句式判断句:非若是也(“非……也”表否定判断)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3倒装句: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应为“于先王受地”)请广于君(状语后置,应为“请于君广”)省略句: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省略主语“我”)新课导入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国,由此而展开了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唐雎便是一位载入史册的外交英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他的外交风采。新课展开新课展开【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参考译文:1.(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2.可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思,是轻视我吗?3.秦王(吓得)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使秦王折服的记叙,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2.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故事中的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归属。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辜负出使之命。4【再读课文,梳理结构】根据文章的内容,说说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第二部分:(2、3)唐雎与秦王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表现出他誓死维护国土的决心。第三部分:(4)斗争结束,唐雎取得胜利,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分析人物形象】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秦王: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课堂讨论,拓展延伸】从唐雎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说话技巧在与人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勇敢与善辩是非常好的品质与能力。所以,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把握文章主旨】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本文的主旨。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写作方法运用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运用对比和衬托,塑造人物形象。对比:秦王先倨后恭(使人谓——不说——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唐雎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一个临危不惧、机智果敢。通过对比,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衬托:安陵君大敌当前有一国之君的见识,但无解决问题的方法,唐雎则出语不凡。2.对话描写,作用多样。(1)通过对话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2)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了不同性格:安陵君貌似恭顺,实则坚定;唐雎智勇双全,不畏强暴;秦王骄横狡诈。(3)通过对话推动了情节发展。53.结构严谨,重点突出。文章篇幅虽短,却形成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突出文章中心——唐雎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最终不辱使命。【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描写春天的美好,100字左右。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教学反思《唐雎不辱使命》生动地描述了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保住了安陵国土的事件,在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分角色分别扮演秦王、唐睢与安陵君,仔细体会唐雎与秦王鲜明的性格特点。别外,在教学中,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夯实和特色语言的理解方面,我也都做到了启发和引导。学生在轻松生动的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方法指导:文言文比较阅读答题技巧1.主旨情感比较法。议论抒情是重点;文章首尾须看清;人生经历要联系;写作背景来参考。2.人物性格评价法。概括事件窥个性;语言描写露性情;察言观色评性格。3.内容异同比较法。概括事件,理清前因后果。明确思路,筛选关键词语;注意词义、句义和语境义。4.写作手法比较法。常用写法记在心,细看文章精筛选。常用写作手法有:衬托、对比、托物言志、正侧面描写、烘托、拟人等。素材积累:《战国策》中的成语“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成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五》,意思是说要走一百里路6的,走了九十里,只能算完成一半。也就是说,最后“十里”相当于“百里”中的“五十里”。这句成语劝勉我们做事要善始善终,不能因为那短短的“十里路”而少加努力,使我们所做的事功亏一篑。《战国策》中至今保留下来的成语:安步当车不遗余力不翼而飞侧目而视反璞归真高枕无忧汗马功劳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狡兔三窟门庭若市亡羊补牢